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结合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摘 要] 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现状,以及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维、精神、能力不足等,文章以医学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对新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医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7.3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愈显重要。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要求,大学生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大学,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更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不断输送人才、增加活力。对于医学院校,仍旧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能带动创新活力,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需改革完善。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结合,成为目前医学院校的战略性任务。

1 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1 医学专业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相比其他专业,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较高,相关的就业压力与创新率关联性较低,并且学生创业基数小,使得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课堂的关注较低。医学类专业是极其复杂、务实的一门学科,培养的年限较长,在学习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经历相关科室的见习、实习、规范化培训等才能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并且需要掌握多门基础学科、细分学科,就业压力极大。随着时代发展,当今相关用人单位越发看中医学生学历和规培经历,医学生考研人数逐年增多,加上规培制度的改革,最终导致医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不高。

1.2 医学院校开设学科的特殊性制约

高度关注的就业率、更迭频繁的社会分工、自身专业的局限性,在医学院校许多专业课被局限为应职教育,通识教育设置严重缺乏,文学、艺术、社交等文化修养更是欠缺,无论是社会、学校、个人均将专业科目的学习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医学院校与职业教育学校又有极大的区别,特别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程度,培养兼具文化、知识、技能的高校人才。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加强创业创新的能力应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总是成为医学院校的一大疏忽。由近年来我国纷纷出现的大量伤医悲剧可见一斑。

1.3 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医学类院校设备设施的特殊性导致很难达到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教育规范性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相关体系疏略,未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虽然已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但仍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效果不尽如人意,再加上医学相关专业的局限性,总体上来说我国多数医学生毕业后创新创业能力较弱。特别是与其他相对发达的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体系不全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缺陷。并且由于教师行业实践经验的欠缺,虽然多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的学历,但基本没有什么创业经验,只为了单纯完成教学任务,导致人才无法具有正确、科学和有针对性的培養方向,并且又受到传统教育的理念的影响[1],教学方式仍然墨守成规,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弱。

2 医学院校推进创业创新教育的意义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宏观层面,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时代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具体层面,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教产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个人层面,树立科学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创新意识、能力和社会责任,创新创业相关方面的学习是当代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研创一体化的模式

以“研创一体”教学模式为例,为避免“不遵循教育规律,缺乏合理教学设计,过分关注技术华丽而忽视学科知识融入等”探索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全员参与形式,角色互换为特色的“研创一体”组织形式。改变常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流程,以教学班为单位成立“研学委员会”,学生各司其职,并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外力”刺激学生新奇感和服从意识,全程互动使学生培养创新思考、创新设计、创新评价等能力,反复推敲提高积极性、主动性等综合能力。教师也通过角色的转换侧重学生创新思维,基础能力的培养。[2]

3 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结合的策略

3.1 优化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完善组织和制度的保障,为创新创业教育打好基础。积累贴近专业的教学案例,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及地域、条件特点等梳理出合适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直播宣传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像素材,使用比语言更言简意赅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昭示创新教学理念等。差异化的设置互动课堂的环节,差异化的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班集体间的互动次数,提升学生社交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知识的积极性,最终促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基本教学环节,开启学生呆滞记忆中枢外的大脑,启发培养创新思维,传授创业能力并传播“知识为辅,能力为主”的观念,充分开发个人潜力,增强理论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多方位、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彰显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创业方面,要寻找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案例和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创业的不同感受。

3.2 培养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随着全媒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联系方式、交流平台等的普及,师生之间可以建立普遍的联系,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利用对学生思想、活动、专业课指导的机会,例如“三下乡”、运动会、团建、各种主题活动等身体力行,互动交流、实践示范。提升高校学生的个人专业素质,积累经验,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有效进展。[3]

3.3 推进教学研创一体化的培养体制

医学类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数量在逐步上升,需要家长在社交圈经营的影响、校内企业活动促进、本身创业意愿的加强等,主要还是需要在课堂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和重视,推进教学研创一体化的培养引导学生相互发展,抱团取暖。[4]课后也需要及时地进行追踪指导,技能及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促进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其发展壮大,发挥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旎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15):166.

[2]赵立群.“研创一体”创新教育模式探索[J].天津科技,2017,44(4):68-73.

[3]付惠砚.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1):44-46.

[4]李莹,相悦丽,高晨光,等.基于互联网的医学生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5):371-372.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闫水华,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