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得实平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实践

摘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介绍了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方法,探讨了基于得实平台的课程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及特色资源的主要具体内容。

关键词:得实平台;表面贴装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36-03

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现代电子装联技术中,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简称SMT)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电子产品的SMT化率已到90%,因此企业对掌握SMT设备的操作与编程及工艺实施的SMT技术人才需求旺盛。重庆在人力资源以及电子制造业发展基础等方面都占有先機,在电子制造业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我校国家级示范专业微电子技术专业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深度合作,开设SMT技术方向的订单班,使《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实施》成为一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课程,主要培养面向电子类企业中从事SMT生产、管理与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将通过科学布局,优化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函〔2011〕8号)[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3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申报2013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通知》(渝教办高函〔2013〕150号)精神,对我校原省级精品课程《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实施》改造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基于得实平台,完成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及特色资源的探索和建设。

一、基本资源

基本资源应系统、完整、科学,反映表面贴装技术与实施工艺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资源配置等核心资源,有力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1.课程设计理念。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力争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原则,“以岗定课、理实一体、学做交融”,实现学习工作的一致性,最终培养出面向电子类企业中从事SMT生产、管理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广泛采用五步工作机制,即:针对工作岗位解析职业能力,依托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面向职场需求实施能力鉴定,立足真实环境组织一体教学,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3]。灵活运用三阶段分析法,即校企专家共同参与学习情境的设计,其中第一阶段是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第二阶段是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第三阶段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

2.课程内容设计。根据企业调研及校企专家综合研讨,确定课程核心内容:SMT设备的操作、编程和维护,选择“设备+产品”作为教学载体进行基础性和综合性学习情境的设计,即:以“设备为主、产品为辅”设计基础性学习情境设计;以“产品为主、设备为辅”进行综合性学习情境设计。依据“市场为导向、职业岗位需求为基础、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基础性学习情境内容重点是设备的理论知识、基础性的操作、编程和维护;综合性学习情境内容重点是通过生产由简单到复杂的5种典型电路板,强化技能训练,逐步提升设备的操作、编程和维护技能,实现学习工作的一致性。围绕核心知技点,选取组织课程内容,实现“核心技术与课程内容一体化”。依据“微电子技术”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出“印刷参数设置”、“贴片工艺编制”及“再流焊温度曲线设定”作为课程的三个核心技能,并围绕核心知技点,选取组织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基于“表面贴装”工作过程,以真实的SMT“设备+产品”为载体,遵循“工作任务由单一到综合、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开发设计了“SMT工艺流程的基本认知、表面贴装生产准备、表面贴装设备操作编程、表面贴装品质控制、表面贴装生产线的运行及工艺优化”五个学习情境,共计19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将知识与技能溶入到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由少到多,循序渐进,职业能力由低到高成长,由新手逐步转化为技术能手,具备职业任职资格。围绕核心技术技能,开展行业认证,实现“核心技术与行业认证一体化”。电子行业针对表面贴装职业岗位出台了很多职业标准,许多区域性和行业化的技能鉴定也已陆续涌现,例如,上海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于2006年开始进行区域内的SMT职业技能鉴定,并颁布了《电子表面贴装技术人员(1-4)》职业标准;中国电子学会开始进行《表面贴装(SMT)专业技术资格(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的认证工作;许多国际性的行业协会组织,如IPC等,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如《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标准IPC-A-610D》、《电子组件的返工和维修标准IPC-7711&7721》、《电气与电子装配焊接要求IPC-J-STD-001D》等,并开展了相关的资格认证。本课程将上述职业标准和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表面贴装(SMT)专业技术资格》的培训和认证,“教最新的、学有用的”,培养“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的SMT设备操作、编程、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可以获取《表面贴装(SMT)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助理工程师)》、《防静电系统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检验员、高级检验员)》和《无铅焊接技术证书》,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落到实处。

3.课程组织设计。在校内表面贴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场所,围绕“印刷参数设置”、“贴片工艺编制”和“炉温曲线设定”三个核心技术技能,设计了“表面贴装工艺流程的基本认知、表面贴装生产准备操作、表面贴装设备操作编程、表面贴装品质控制和表面贴装生产线的运行及工艺优化”共5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分为基础性学习情境和综合性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安排遵循任务由简单到复杂;技能要求由低到高;教师的参与由多到少;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少到多;学生的职业能力由低到高递进的规律。从对表面贴装生产线的整体认知入手,让学生对表面贴装生产线的工作环境、设备、工艺过程和管理规范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从简单的设备操作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到设备的维护和编程;当学生熟悉了整个生产线的环境、管理规范,熟练掌握了基本设备操作技能后,通过5种典型电路板的贴装生产过程,进行生产线的整体运行和工艺优化技能训练。在校内表面贴装实训基地,学生分组轮岗,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生产的过程包括接收订单、制定计划、设计工艺、准备材料、生产运行、质量控制、产品交付等各种生产环节的内容,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分析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分工合作,达到了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并且每学期择机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企业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对企业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体验企业文化、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适应企业作息制度、遵守操作规范、增强沟通合作能力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运作,校企共同经营。依托电子制造产业,以切实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以校企双赢共进为原则,以企业的组织形式为保障,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经营。可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变消耗性实训为营利性生产,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并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提供真实职业情境的教学环境,实现校内带薪顶岗实习。“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协同完成“教、学、导、考”的教学过程。采用工学交替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集中授课,分组实施。充分利用表面贴装生产性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室及虚拟操作机房开展一体化教学,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实际操作和虚拟训练互相补充。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实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通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通过这些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完善学生的“社会能力”。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

4.基本资源具体形式。基本资源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4],每个情境都包括:电子版教材、步进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辅导等。其中实践教学:实验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指导、虚拟仪器实验和“后课程”实践训练;网上习题共有300多道题,题型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全部有答案,每个情境都有20~40道题;师生互动:网上留言、提问、答疑、讨论、疑难解答、联系方式等;参考资料:包括参考书目、参考期刊、参考网站。

二、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是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5]。拓展资源在技术上要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等要求。本课程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拓展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包括:各种企业标准、规范,设备的操作手册,视频操作示范、动画示范,产品案例,工艺经验,工具、设备与材料图片等。将所有教学资料数字化,建设了内容丰富的互动式课程网站,包括学习指南、学习情境、虚拟教学、视频教学、学习资源、师资介绍、在线自测等栏目,内容丰富、安排条理,并开设了学习论坛,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在线交流提供了方便。此外本课程还开发了三维立体的虚拟教学软件、在线自测等特色资源:以校内实训基地的表面贴装生产设备为原型,构建了表面贴装生产线各设备的三维立体模型,开发了交互式虚拟教学软件,包括虚拟设备、虚拟操作、虚拟编程三个环节。使学生可以借助虚拟软件了解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表面贴装的工艺流程,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线自测:分情境安排的习题、作业、试卷及答案等。

三、得实平台

得实平台是得实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发的得实软件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Version 8.5(简称得实平台),主要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管理平台,同时支持教师在线申报精品课程,专家在线评审精品课程。教师通过运用此平台可以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申报精品课程:老师可以在线创建申报站点,进行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课程建设和管理:可对课程内容、课程信息进行建设和管理;课程资源管理:老师可上传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所有课程资源,包括ppt、文本、案例、视频等资源,并可在课程资源中心对资源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作业、练习、试卷管理:创建与课程相关的作业、练习与试卷;交流互动:包括论坛、聊天室、在线答疑设置等;精品课程网站美化:系统提供多种课程美化功能,包括课程模板、网站横幅、皮肤、网站栏目等的管理,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该平台使表面贴装与工艺实施课程实现了正真意义上的共享。

四、建设效果分析

表面贴装与工艺实施课程从精品课到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丰富、适用、易用;从服务高校教师为主到服务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并重,从以高校为主承担优质资源共享到国家、教师和高校共同承担优质资源共享和开放,用基本资源实录真实的教学过程,以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展示课程的进化分类指导的课程设计+教学团队的教学过程。从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能与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支撑教学活动,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应包含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习题等;拓展资源是在基本资源基础上,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扩展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

五、结语

通过搭建立体教学资源体系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实施》课程经过长期不断的改革和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备一定的示范作用。特别在课程整合、强化实践环节训练等方面具特色明显。虽然该课程已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但在今后在持续更新与共享、建设环境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函〔2011〕8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4]蓝洁,方绪军.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20-22.

[5]任淑美,李宁湘.对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5):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