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信仰现状及其重建对策研究

摘要:教师信仰不管是对教师个人及教师专业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目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着信仰缺失、信仰多元化,尤其是忽视教育信仰的问题。高校教师信仰的建立,不仅需要教师本人对完善的自身素质的不断追求,而且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仰;现状;影响;重建

收稿日期:2010-09-0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辽宁省统战理论研究课题《高校教师的信仰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0-36)、2010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期高校网络统战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研究》(项目編号:B14-17-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程现昆(1965- ),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周万春(1955-),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医科大学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李秀华(1963-),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信仰是以“确信”为特征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认同,精神诉求表现为人类对超越的追求,情感认同表现为价值或理想的皈依。无论何种意义上的信仰,本质上都表现为这种精神诉求和情感认同[1]。就教师信仰而言,在本质上是指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精神内核、一种实践指向、一种行动指南,是教师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是教师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观的无悔选择和坚定持有。教师信仰不管是对教师个人及教师专业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校教师信仰的现状

作者通过CNKI进行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年9月17日16时),限定“题名”为“信仰”检索到了11741篇文章,其中,并含“大学生”的有623篇;限定“篇名”为“教师信仰”仅有9篇文章(其中1篇为硕士论文)。另外,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高校教师信仰状况调查问卷》以及个体访谈等方式,就高校教师的信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调研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信仰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信仰多元化

调查显示,在“您认为信仰是什么”回答中,42.2%选择“马列主义”, 40.3%选择“科学”, 20.6%选择“个人理念”,26.9%选择“说不清”;对“如何理解信仰的追求”回答中,选择“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占42.6%,认为是“高尚精神的追求”占31.1%,认为是“理想”的占15.2%,认为是“高品质的生活”占11.1%。这说明,高校教师的信仰出现了多元化。甚至部分高校教师对自己的信仰处于迷茫状态,比如信仰金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本位,在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这部分教师的信仰选择出现了错位,在自私唯我中逐渐迷失理性和前进的方向。

(二)信仰缺失

调查显示,在回答“入党动机”时,有22.2%的青年教师信仰共产主义,有个人人生追求, 26.8%是为了更好的为工作服务,14%是把入党当成一种荣誉的标志,有37%的青年教师是为了个人发展获取。在是否将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思考人生的调查中,有5.1%的青年教师从来没有考虑过两者的联系,有42. 9%考虑过一点,50%的青年教师认真思考过。高校教师在入党动机上的调查表明,个别教师不知道该信仰什么,究竟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正确的、科学的,也无法确定所谓信仰为何物。

(三)忽视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则是信仰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化。对于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教师来说,它是教师对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及对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价值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对人自身的信仰和对教育的信仰的统一[2]。但是,有些教师对教育信仰认识还比较模糊,如有些教师对课酬高低、津贴等级以及职称评定这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东西更加关注,从而让教育的经济色彩和功利指标逐渐加重,使外附性的教育加重,淡化了教育的本真价值。导致了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对自身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青年教师虽然表示自己对本职工作非常投入,教学也很认真,但真正得到学生认可的却不多。部分教师教育信仰的忽视与缺损成为导致教育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教师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基础[3]。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它是我们进入社会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拥有高尚情操,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的一个主要标志。正确的教师信仰正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信仰作支撑,学生就很难有道德内化的知识,也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现在很多课程都只关心相关的知识,很少考虑这样做是否合乎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在很多教师心里,好像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负有责任,其余专业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而不在“育人”。这种状况和教师是否有高尚的信仰作指引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信仰作指引的教育工作者往往走向了个人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道德选择模式,不能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做恰当的指导。

(二)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4]。生活态度作为大学生看待人生的基本状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使大学生积极向上,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够有所担当,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教师的信仰如果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们就会对生活充满幻想与期待,就会对自己产生信心与希望,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由于崇高信仰的内在支撑,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的总是一副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形象、一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形象、一副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形象。这样的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必然是希望与光明,他们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上渡过难关,能够指引学生在学习上驰骋想象,能够引导学生在做事上积极主动。同时,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鼓励他们以良好的生活态度来面对人生。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决定着他的学习态度。如果没有了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更谈不上爱这门学科了。教师本身对知识、对人生的理解与热爱能够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兴趣。我们知道当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时,他们便会全身心的投入,迸发学习的极大热情。教师的信仰能够让使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理解学生,能够对学生的良好作为给予鼓励与支持。如果教师能在信仰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真正地进行因材施教,就能激发出学生内心对人生意义的渴求,引导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的信仰存在,能够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意识世界、心理过程,并引导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把眼光投向社会。

(四)有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教师在教育信仰的影响下,会拥有更民主、更开化的思想,会以更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由于教师的相对宽容就不会对学生武断和压制,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强加给学生,也不会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引导学生做出价值和意义的判断。这都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育中得到幸福。有教师的教育信仰作支撑,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心理自由的氛围,一个自主学习空间,一个充分发展的契机,进而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有信仰的教师不会整日里唯“分”是从,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他们才可能为自己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滋生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自信。

三、高校教师信仰重建的现实路径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师是否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大学生成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信仰重建工作。

(一)更新教育理念,正确对待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多元社会实质上就是多元价值社会,且多元价值相互间亦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在现代性社会中的信仰可能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如果不承认信仰的多元性而是通过权威,强制来推行一种道德信仰,那么,信仰就不再是一种思想,不再是良心上的自由和宽容,也就无所谓信仰。而马列主义是正确的理论,是经实践证明的,是无容置疑的,它具有发展性,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下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强化教师对学科和学科教育的信仰

教师信仰是教师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形成的一种认知行为,没有重大事件的干扰,这种信仰是不会被改变的。当教师形成了坚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后,这种信仰就会促使教师触类旁通,从而对教学产生深远而稳定的影响。人类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信念,任何教学大纲、任何教学方法,无论它是多么完善,如果没有转化为教育者的信念,那么它就仍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死条文。教师应该克服各种困难,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新知识不断认知、评价、汲取,不断充实自己,做一名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合格的教师。

(三)建立高校教师信仰教育考核体系

高校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重大责任,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信仰教育就成为构建高校教师信仰教育体系的关键。体系的建构,一是取决于学校领导实抓,二是取决于青年教师自身培养,二者缺一不可。

(四)优化信仰教育环境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大力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高雅的、健康的、进步的文化滋润教师,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和理想信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应努力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以文化为载体,对广大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教育,进行以校风、校训为表现形式的校园精神教育。

總之,对于高校教师信仰问题,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和态度: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放任自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尊重为先,引导为主。一方面,高校应该创造有利于高校教师成长的人文环境,增强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新知识不断认知、评价、汲取,不断充实自己,做一名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璇,高伟.论教师的教育信仰[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2]叶文梓.论教师的教育信仰[J].浙江社会科学,2004,(2).

[3]李青.人民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J].河北学刊,2008,(6).

[4]傅新禾,张玲玲.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刍议[J].前沿,2010,(3).

[责任编辑: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