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研究性学习中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具备创新的能力、“授之以渔”的能力、不断学习和良好的人际协调的能力,以及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为高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尝试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校教师;能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课题专项项目(编号:JYLA2012-029)、佳木斯大学百门课程建设“细胞生物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6G2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8-0011-02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自主学习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已成为现在高校教育的主要方向,对创造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成为全国范围内教育研究者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由美国学者杜威于1916年提出,建立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该理念由于其在学生素质的提高、创新性的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高等学校以培养创新性高、适应力强的具备综合优良素质的人才为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在各科各类学习内容中以探究问题的态度来学习;狭义上的概念是学生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内容和题目,以与科学研究相类似的方式自主学习,应用已有知识去探索并获取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从学习方式还是教学手段的角度,都具有鲜明的特点。①综合性。该方法是学生在好奇的驱使下,综合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和方式以及学习资源获取新知识,培养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②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可以是来自单一课程,也可以是来自多门课程的交叉内容,甚至是来自社会、学生的自身生活。③指导性。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包括课题的选择、活动的组织、人员的配合以及软硬件的辅助等。④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不只是传统上的背诵课本,更注重的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掌握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⑤亲历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主动实践,亲力亲为,教师辅助指导,注重学习活动的过程。

二、高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具备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对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传统角色和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教师除了具有教学的热忱和基本知识储备之外,还要求具有新的能力和角色的转换,高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对课程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都有了新的补充。在研究性学习中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内容制定计划,教学方式和内容范围相对固定,尤其是对多年讲授某门课程的教师,教学内容熟练,框架清晰,重点难点明确,可根据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能够对已有固定知识掌握良好。而研究性学习研究内容不固定、范围界限模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需要“革命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迈出创新的步伐”是极具挑战的。在研究性学习中,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该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要具备这种创新的能力首先要求高校教师在观念上转变思维,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其次是要敢于根据教材和专业的特点综合分析知识点。

研究性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学科又有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以更高、更宽阔的角度,根据课程的特点创新教学内容、研究性学习的题目、确定研究性学习和常规教学手段在整个课程所占比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形式、总结和反省修改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2. “授之以渔”的能力

高等学校相较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更应注重“授之以渔”的理念和实践。我们正处于知识结构和信息更新迅速的年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飞速变化的社会和职业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将是高校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授之以渔”的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现在的大学课堂,学生们面临的诱惑很多,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和网络化的覆盖,使得高校教师要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中转向课程内容,除了课程形式多样化吸引其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自动放下“诱惑”,主动学习。这种学习的兴趣需要高校教师的引导,在课题题目选择上,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自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角度开展;课程设置形式要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高校教师还要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其次,是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资源推断和获取新知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情景单元,通过多种课程学习策略和软硬件资源,推断新知识框架,了解其中原理并掌握关键技术。

3. 不断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对学生还是高校教师都是全新的挑战,对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广度以及能力的提高都有新的要求。教师固有知识不能满足该学习模式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不断学习、更新自我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师自我知识结构的广度上,不能单单固守专业知识深度,还要融会贯通多学科交叉内容,构建多样化的知识体系,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高校教师不断学习的精神面貌和开拓进取的状态又给了学生示范楷模的影响,学生会被教师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自我的行为所带动和感染,出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现象。

4. 人际协调的能力

讨论和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常用的活动形式,高校教师在分组及小组成员交流合作中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分组中人员的搭配、小组成员的数量、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在考虑范畴之中,在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避免“偷懒”“坐蹭车”的现象。还要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控制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深入了解,以解决合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高校教师在自身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也涉及向其他教师、学者求教合作的机会,在软硬件配套设备资源提供中,高校教师具备人际协调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

高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要克服一系列困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时,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恐惧”心理,对已有熟练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挑战和失败,大量精力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免的。如何教会学生、教好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是每一個高校教师始终奋斗的目标和艰难课题。在不断提升自我更新自我的过程中,协调好工作和家庭,协调学生和他人直接的人际关系更是对高教教师自身的挑战。根据课程特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校资源制定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方案需要不停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科教兴国与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5.

[2] 杨光富,埃明达.美法韩日是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的?[J],中小学管理,2003,(11):32-35.

[3]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4] 郭永峰,张祥沛.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能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12-15.

(编辑:王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