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及经验,就独立学院《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 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026-01

东方科技学院是依托于母体学校而成立的,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基本上都是与母体学校共享或拷贝过来的,其结果是导致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与独立学院的现实存在一定的脱节,而《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则更是面临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独立学院《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教学现状的系统诊断

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数矛盾较大;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相适应的教材;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二、独立学院《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师资队伍不强以及缺乏相应的教材等问题。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当前市场对房地产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重建和优化,修改和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教学大纲,以实用为主,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要。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降低教材的深度、难度,拓宽课程的知识面为主要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在不打乱基本《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及时更新知识,增加21世纪新发展的一些房地产知识,以主题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范围、政府部门的调控措施、房地产开发的程序、房地产交易的程序与手续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独立学院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才艺综合能力比一本、二本学生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从填鸭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采用各种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平等,注重互动式教学,重视答疑环节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去探求真理。使学生始终保持在研究、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点上,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网络和仿真等现代化手段。对电子课件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增加音频、图像等内容,形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及时、生动、形象地把这些信息带入课堂,而借助于电脑flash 动画等,可将房地产课程中仅靠平面的黑板难以交待清楚的现象清晰地描述和演示出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并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教材方面的改革

根据《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按照理论课的教学坚持必须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原则,集中讨论和研究《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编写以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内容为主线,突出针对性、应用性、适应性的讲义、大纲和教材。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特点,适当降低教材难度,删除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加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将现代教学技术和方法融合到教材内容和体系中去。

(五)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一个环境。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房地产公司与物业管理公司、估价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销售、管理及营销策划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独立学院《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完全效仿母体学校,也不能过于依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只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自身特点,在坚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科学地辅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的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水平和促进整个学院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竹青,铁星眉,魏丽丽.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J].社科纵横.2007,22(9):171-172.

[2] 高炳华,万婷.工商管理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课程的教学研究[J].理论界, 2005,(03): 136-137.

[3] 刘洪玉,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的房地产专业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