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

2015-2016年,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始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探索特色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探索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和活动形式,建立起覆盖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服务项目,扎实开展全民艺术知识、全民艺术欣赏、全民艺术技能、全民艺术精品和全民艺术活动的普及工作。现将重庆市全民艺术普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如下:

一、依托市级、区级公共文化品牌项目,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活动。

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市级品牌文化活动为引领开展全民艺術普及志愿者服务。2015年至2016年重庆市结合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实际,着力推进“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重庆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文化人 用爱暖心”重庆市文化志愿者进基层惠民演出、重庆市“全民艺术普及”进校园活动、重庆市乡村文艺会演、重庆市社区文化节、“中国梦·巴渝风”重庆市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等市级公共文化品牌活动。由上到下发动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宽志愿者服务工作领域及服务半径、打造覆盖全区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服务网络,深入乡镇、社区、学校、福利院、工矿企业、建设工地等举办相应全民艺术普及主题文艺演出、辅导讲座和文化展览2730余场次,两年累计文化志愿者参与演出和现场工作97200人次以上,受益群众近达550万人次。推进了城乡文化建设,提升文化的感召力,让群众充分享受文化艺术活动带来的心灵愉悦,同时全民艺术普及者们的辛勤付出也收获了充实与满足。

2、区域交流合作方兴未艾,跨区域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2016年重庆市正式成立主城区文化馆联盟、渝东北片区文化馆联盟、渝西片区文化馆联盟、泛渝东南地区文化馆联盟。本着整合资源、服务群众、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兄弟区县群众文化节目、人才、场馆等资源,积极开拓文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为区域内人民群众创新服务形式。自成立以来,各联盟举办了“艺术普及 全民共享”区域交流演出、展览,以及全民艺术普及成果为主题巡演活动等各具特色的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活动,在文化物联网跨区县配送、打造具有区域性特色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绩。

3、创新免费开放开展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区级特色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品牌蓬勃发展。各区县文化馆是全民艺术普及的主力军,同时承担着联合社会力量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的职责。市级文化志愿者服务演出活动的示范性、导向性的带动下,各区县常态化的文化志愿服务与创新型的全民艺术普及志愿项目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文化志愿者服务新思路,新方法,探索出一些新路子,新模式,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品牌。

2015年至2016年,江北区依托文化馆免费开放中开设的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民族舞、拉丁舞、声乐、书法等各门类艺术培训班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两年来,共开设各类艺术培训班次175个,224期,总计5376个课时,参训达6.6万人次。两年来江北区文化馆秉承全年无门槛、零条件的错时开放,创新项目“文化馆夜校”,错时利用夜间时间开展的各类艺术、技能培训广受群众欢迎。实现了免费开放对象从 “单一”的老年群众到“多元”的少儿、青年、中年、老年等多个年龄层次的全面覆盖。参与全民艺术普及的文化志愿者在这些培训活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担任任课教师、从事教务管理,成为艺术普及工作的中流砥柱。

万州区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的重点在丰富特殊群体精神文化生活,自2015年开始围绕“关爱小太阳”开展了系列行动,通过开展留守儿童摄影培训、留守儿童美术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及农民工子女美术培训,将艺术的触角伸向农村,为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

南岸区开通“重庆市南岸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并于2016年策划开通了“一点艺”板块,让每一位自然人都能便捷的参与到全民艺术普及文化志愿活动中。全民艺术普及专栏内容包括“美术、书法、摄影线上微展”、“经典文学作品朗读”、“各类艺术小知识短视频”,让更多年龄层次,职业跨度大的群众通过手机直接报名参与现场活动,打破了大多数活动只有中老年退休群众参与的尴尬局面。不到1年通过微信平台享受到文化产品配送服务和文化艺术知识普及的人数就达4千人次左右,提高了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活动工作的实质意义,解决传统文化服务范围小、效能不高等问题。

4、重庆市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继续推进。他们由文化馆专业文化干部、基层文艺骨干、馆办文艺团队以及社会文艺爱好者组成。重庆市把志愿者团队和志愿者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团队主要负责大型文化活动和送演出进基层(进村、进社区)的节目编排和演出;志愿者主要负责各类基层艺术培训辅导和文艺创作辅导、组织大型的文化讲座及展览展示等。同时组建专家型的文化志愿团队、常规文化志愿团队,让知名文艺名人通过其影响力带动更多有文艺特长的群众文化志愿者,加入到全民艺术普及的行列。不断拓展文化志愿者工作职能,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者、弱势群体的文化帮扶者、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惠民法规政策的宣传者。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队伍始终以“文化志愿服务惠民生”为根本目标,传播文化之心,行公益之举,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公共服务的不足,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我市公益文化事业的一支杰出力量。

二、创新打造“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

2015年至2016年,为破解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重庆市依托公共文化物联网,建成“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优化服务群众的文化生活。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在网络服务平台上,按照“百姓点单、政府配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模式,在全市40个区县,开展了三个批次的试点和推行工作。两年间通过重庆市公共文化物联网平台(/)配送各类志愿服务文化产品19070次,服务人次5732133人次。

1、搭建服务载体。

运行有平台。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平台由三部分构成:服务中心由区县文化馆兼任;服务点设在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负责汇总群众需求点单、配送落地保障、服务情况反馈等工作;服务项目包括演出、展览、培训、讲座等。

服务有内容。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平台建有文艺演出、文艺培训、展览展示、文化讲座、阅读指导等文化资源库供群众预约。并设有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配送统计、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活动预告,志愿服务排行榜等栏目。

经费有保障。重庆加大对文化民生工程的配套整合力度,逐步提高和调整财政对文化类的支出比例和分配方式。全市统一整合公共文化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物联网工作开展,提高了专项资金的利用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和公众认知度。

2、创新服务形式。

评判社会化。以群眾需求为导向,设立了“申请—预约—安排—配送—考评—反馈”的服务流程机制。“点单”预约征求群众意见,服务内容接受群众监督,服务效果接受群众评价,补助资金与服务绩效情况挂钩,这一机制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服务标准化。重庆市制定了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招募流程,服务团队采取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多种方式进行招募,规范操作程序;以乡镇(街道)、行政村为基准制定年度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计划,实现配送份额均等化。全民艺术普及志愿

资源规范化。制定了《重庆市民间艺人(文艺团队)管理办法》,以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为契机,通过培训辅导、举办活动、评星考核、设备支持等形式,扶持、整合、规范民间艺人和文艺团队。进入政府购买服务的团队必须保证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的场次与质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和相关培训。

3、确保服务效果。

坚持立足需求。重庆市坚持以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由“自上而下”单向供给向“自下而上”双向交互供给转变,逐步形成了无效供给自动淘汰、有效供给渠道畅通的良性格局。

坚持资源整合。为充分整合资源,重庆改变公益性文化单位各自为政的格局,推进市、区县、乡镇(街道)多个层级以及文化、教育、工会、共青团等社会各界公共文化资源的集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统筹安排和最大化利用。

坚持积极稳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立足全市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确保公共文化物联网的服务效果。

以先期试点的巴南区为例,2015和2016年度该区通过公共文化物联网,已分别完成610、604场次的文化志愿服务配送计划,其中文艺培训308场、文化讲座140场、业余演出629场、展览展示137场,覆盖全区22个镇街,惠及70余万群众,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成效的背后依靠的是日渐完善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机制重视。将志愿服务改革作为全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工作项目,纳入目标考核任务。资金统筹。2015-2016年,巴南区统筹各级预算下拨公共文化服务资金400多万,用于保障各项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大力宣传。重视新闻媒体实时发布更新,并在全国各省市交流学习中,积极推介试点经验,扩大服务半径。

“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服务项目和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和“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精神紧密契合,是在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方面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

三、“总分馆+全民艺术普及”,因地制宜拓展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活动阵地

推进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对于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整合县域内群众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对县域内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队伍培训以及演出器材设备调配等方面的统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制建设,大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

重庆市大渡口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推进总分馆制,创建并推行“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 让总馆处于业务指导核心地位,让该区所辖的8个镇街均建成的分馆成为总馆的有机组成部分,78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成为分馆的延伸或补充。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资源共享、服务高效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力图构建“均等化目标、一体化建设、双重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运行格局,打造全域15分钟文化服务圈。

2015-2016年该区依托文化馆总分馆制后续建设和数字文化文化馆建设,营造群众文化全民艺术普及氛围,因地制宜拓展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活动阵地。以“一分馆一特色”的建设思路打造镇街特色文化分馆,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免费传授特色文化,开展普及艺术活动;实施总分馆“十百千”文化队伍组建计划。招募文化广场管理员10名,培养文化能人200名、文艺骨干300名,组建业余文艺团队121支,招募文化志愿者1000名;建立首个社区市民艺术学校,以睦邻建设为品牌,按照“生人变熟人,熟人变友人,友人变亲人”的基本思路,借助总分馆制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由全民艺术普及志愿者教师团队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长期、规律的艺术培训和文化交流机会。

北碚区通过建立“校地合作”志愿服务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制建设。充分利用辖区高校志愿服务资源,将高校志愿者纳入全民艺术普及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提供实习实践和志愿服务机会及服务载体,建立起“文化馆”与“高校志愿服务”共建共享的创新志愿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志愿服务范围。

“总分馆制”实行的是垂直与属地相结合的双重管理机制。在文化服务的开展和指导上,总馆选派业务骨干兼任镇街分馆的业务副馆长,整个服务体系从上至下实现和保证了总分馆间工作有效的垂直管理;在属地管理上,分馆馆长由所在镇街文化中心负责人担任,全权负责分馆和服务点的人、财、物管理,服务点负责人由分馆选派,分馆和服务点所需人员和运行经费全额纳入镇街财政预算。“文化馆总分馆制”有效解决了过去文化馆和镇街综合文化站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形成上下一盘棋,发挥县级总馆在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中枢作用,因地制宜的拓展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活动阵地,通过分馆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

在重庆市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在全民艺术普及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下,重庆市的全民艺术普及志愿者活动积极探索创新服务体制机制,从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均有新拓展,新延伸。重庆市将进一步完善志愿者队伍信息管理、网上招募和服务响应系统,进一步抓好志愿者的教育、培训、管理、维权等各项工作,完善规章制度、拓宽文化服务范围,引导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活动建设。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事业,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