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摘要】 目的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将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3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93例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19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有针对作用的护理干预, 观察术后10日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3例(1.55%)、下肢肿胀5例(2.59%)。对照组深静脉血栓10例(5.18%)、下肢肿胀13例(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栓塞0例(0.00%), 对照组肺栓塞1例(0.52%),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临床上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护理干预;剖宫产;深静脉血栓

目前, 我国的剖宫产例数逐年上升, 深静脉血栓(DVT)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严重者会引起肺栓塞, 甚至引起死亡。本研究针对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3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93例, 年龄21~45岁, 平均年龄(26.7±5.1)岁;体质量42~90 kg, 平均(63.5±6.4)kg;孕周34~42 周, 平均(37.8±4.6)周;手术时间30~55 min, 平均(38.1±5.3)min;初产妇132例, 经产妇61例。观察组193例, 年龄20~46岁, 平均年龄(27.1±4.9)岁;体质量45~89 kg, 平均(63.1±5.9)kg;孕周33~42周, 平均(38.1±4.3)周;手术时间31~57 min, 平均(39.1±5.1)min;初产妇131例, 经产妇62例。两组产妇在年龄、体量、孕周、手术时间和产次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研究方法 两组产妇围手术期均按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即给予术后6 h心电监护, 保持去枕平卧体位。2 h后可在床上坐起, 24 h后可在床边活动,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包括:①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DVT的诱因、病因和预防措施, 告之剖宫产术后应预防DVT, 讲解DVT的常见症状, 使其对DVT有相应的了解, 特别对可能发生DVT的产妇(高龄、合并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 更应详细讲解, 使产妇对DVT引起高度的重视,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面对疾病。②体位护理:产妇回房后护理人员告之6 h内保持去枕平卧的体位, 指导家属对产妇双下肢肌肉进行轻捏式按摩, 鼓励产妇术后2 h后在床上被动翻身, 可进行双上肢外展、扩胸等动作, 每小时可变动体位一次, 麻醉清醒后, 指导患者做被动或主动运动, 如伸屈足背和膝踝关节、伸缩股四头肌、抬腿等活动, 为避免下肢静脉血流回流障碍, 应减少下肢特别是腘窝和腓肠肌处受压, 术后24 h拔除导尿管后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帮助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告知产妇不要长久的站立或静坐, 坐位时要尽量足部着地, 以促进腓肠肌收缩, 为避免静脉压升高不要穿紧身衣服和腹带。烟中尼古丁刺激可引起静脉收缩进而诱发形成血栓, 产妇房内应禁止吸烟。③饮食指导:术后6 h即可进流质饮食, 饮食以高蛋白、低脂、清淡饮食为主,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多饮水, 每日至少2500 ml, 避免烟酒、刺激性和生硬食物, 大便保持通畅。④预防性护理:为保护上肢静脉血管, 使用上肢静脉留置针, 不用下肢静脉输液。注意保暖, 保持室温在25℃左右, 以免受凉引起血管痉挛, 血流减慢, 防止血栓形成。护理人员要经常询问产妇的身体感觉, 密切观察双下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疼痛感觉, 及时记录疼痛的部位、温度、程度, 及时发现产妇的突然烦躁、呼吸频率加快、发绀、胸痛情况, 尽早报告, 及时处理。

1. 3 观察指标 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肿胀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3例(1.55%)、下肢肿胀5例(2.59%)。对照组深静脉血栓10例(5.18%)、下肢肿胀13例(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栓塞0例(0%), 对照组肺栓塞1例(0.52%),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

3 讨论

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基本因素是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和血液高凝固性增加[1]。常发生在各种外科手术后和长期卧床或者肢体制动人群, 外科、产科术后患者发生率较高。DVT是剖宫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形成与产妇特殊的身体状况有关。妊娠期血液的高凝状态、剖宫产手术创伤和术后患者的长期卧床等共同作用导致形成DVT[2]。妊娠晚期大量的雌激素促进凝血因子的生成, 纤溶活性降低, 抗凝血酶水平下降, 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3]。术前禁食和术中、术后补液不足以及应用止血剂, 血液黏稠度增加, 血流缓慢, 而易形成血栓。剖宫产术后创伤引起血小板凝集而释放凝血活酶, 术中大量失液失血、血液黏稠度增加, 导致血栓形成。妊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产妇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全身血管易发生痉挛, 易形成血栓。妊娠期子宫增大, 容易压迫下腔静脉, 导致盆腔血管扩张, 血流速度减慢, 诱发形成静脉血栓; 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血流缓慢, 下肢肌肉收缩功能减退, 常处于松弛状态也会导致DVT的形成[4]。近年来产妇多属于高龄产妇, 多主动选择剖宫产生产, 术后由于害怕疼痛没有进行及早的产后恢复, 很多产妇怀孕期间由于保胎延长了卧床时间, 下肢静脉血流缓慢瘀滞, 均是产生DVT的温床。郭林芝等认为吸烟、高龄、肥胖、狼疮、多胎妊娠、避孕药及促排卵药的不规范应用、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等, 均是形成DVT的危险因素, 剖宫产进一步加大了发生DVT的风险[5]。护理干预的最好时期剖宫产术后一周内[6]。护理人员要抓住时机, 尽早干预, 减少DVT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 护理人员通过对产妇的干预, 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有效地护理干预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符元元.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14):51-52.

[2]王景枝.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23(6):722-723.

[3]高丹丽, 杨小杰, 林黎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23):3581-3584.

[4]沈艳萍, 陈丽君.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5):78-79.

[5]郭林芝, 项君艳.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5):238.

[6]段冬梅.剖宫产产妇行护理干预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意义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