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随着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医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医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从此展开分析,并提出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一、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专业基础薄弱,临床实践能力不强

近几年,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只注重学生数量的增加,忽略了专业教学计划的更新,知识结构落后,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滞后于医学发展的需求。一些医学院校只追求形式上的“升级”,忽略了软硬件的同步发展,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创新能力,专业基础薄弱,同时临床实践能力不强。

(二)人文素质欠缺,求职能力弱

不少医学生重专业轻人文,知识结构单,忽略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养欠缺,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较差,对医疗法规和卫生政策不够了解,缺乏对医疗纠纷的防范意识,不善于与病患及同事打交道,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较差。由于医学生的知识单一,人文素质欠缺,导致在面试过程中临时应变能力不强,不能准确流利地回答问题,与理想工作失之交臂。

(三)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许多医学生在就业时好高骛远,职业成熟度不高,缺乏自我认识能力和开阔的行业视野,求职理想化。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少学生“托关系”“找门路”,希望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的大中医院捧上“金饭碗”。医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和观念陈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结构性失业矛盾突显。一些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无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医学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学校要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根据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增设本校的特色课程,这样学生才具有竞争力,所学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设施的投入,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医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具备工作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这样就必须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就业的需要来看,目前医学生应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一是要培養自身良好的医德。医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学院校应把学生的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医学生应培养自身良好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高医德修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培养自身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岗位与学校单纯的学习不同,医学生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向医生的转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医学生适应社会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挑战,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

三是提高自身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技能,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对医学生而言,临床技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其能力的发挥。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临床实习。因此,医学生应提高对临床实习的重视程度,在实习期间,听从老师的指导,多学多做,善于思考、总结、探索,不断提高临床技能。

四是培养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不仅能提高面试的成功率,而且有助于日后的工作需要。作为一名医生,需要进行病情解释、与患者沟通、与同事交流等,这些都需要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引导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医学毕业生应客观分析就业市场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目前,医学生普遍期望的大城市和大型医学的人才资源逐渐饱和,可吸纳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少。相反,广大的基层医疗单位仍然存在医疗技术水平低下的现象,迫切需要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医学毕业生去改变现状。同时,国家也推出了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发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