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尤需防心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患者心肌收缩和舒张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能泵出足够的血,供给全身各组织器官,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出现了“力不从心”的情况,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心力衰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造成病人反复住院、急诊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年人尤需防心衰

临床上将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系因急性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加重的负荷,使得原本正常或处于失代偿状况下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患者突然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心胸憋闷、窒息、口唇发紫、面色青灰、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咯粉红色并带有泡沫的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厥,甚至发生猝死。

慢性心力衰竭:常由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肺原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引起。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等。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有人还会伴有咳嗽、咳泡沫痰、咯血及尿少、乏力、心悸等低心排血量症状。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胃肠道瘀血等。

老年人由于心肌退行性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重量增加、心室壁增厚等因素,容易使心肌缺血,心瓣膜老化和钙化,导致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收缩不协调、心脏储备功能减弱、心排血量减少等,而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成为主要受害者。

注意识别心衰的蛛丝马迹

人进入老年期以后,患病增加,不少人往往集多种病于一身,疾病之间彼此相互干扰。同时,由于全身各系统脏器老化,功能逐步减退,使得老年人心衰症状多不典型,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令人难以捉摸。尤其是在心力衰竭的早期,有的老年人可以毫无症状或是仅仅感觉有些疲劳。因此,使得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症状呈现出多样性和非典型性的特点。另外,由于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一旦发作则病情危急,而且死亡率高。因此,老年人要注意了解一些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心力衰竭的特殊表现可以反映在不同的系统、出现不同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消化系统:右心衰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腹胀以及腹泻等情况,尤其是腹泻会让人以为患了胃肠炎。心衰的病人之所以会出现胃肠道症状,主要是由于右心回流血液受阻,使体循环的静脉压升高,导致内脏瘀血,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可因胃肠平滑肌缺血性痉挛而导致腹痛、腹泻。但心衰病人出现这些胃肠道症状的同时,还表现有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等现象,比较容易与慢性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相区别。

泌尿系统:心衰患者由于心脏排出血量减少,体循环瘀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得流经肾脏的血流不足,而导致24小时总尿量减少。同时还会出现水肿现象,容易让人以为肾脏出了问题。细心观察就可发现,心力衰竭所导致的尿量减少、浮肿等情况与肾脏所引起的水肿不一样。从部位上看,由心力衰竭所导致的水肿,多发生在人体的下部如足踝、小腿等处,而由肾脏所引起的水肿常常先出现在面部。从时间上看,心力衰竭引起的尿量减少在夜间有所改变。

呼吸系统:左心衰患者在最初时,往往表现为频繁干咳或胸闷气喘,活动及劳累时尤甚。如气管炎、哮喘病人的一些表现,由于不少老年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患,因而当左心衰之初出现呼吸道一系列症状时,容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的发作。这类病人在站立位或坐位时症状较轻,其发作时间常在夜间。另外,有的心衰病人由于左心衰导致肺瘀血及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使呼吸道通气受阻,会在夜间突然被憋醒,出现呼吸短促,被迫坐起后症状才逐渐缓解。

神经系统:有些老年心衰患者会出现一些与老年性精神病、脑卒中、脑肿瘤等疾病相似的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失眠、烦躁不安、幻觉、谵妄、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原因主要为:一是由于不少老年人存在程度不同的脑动脉硬化及脑供血不足,心衰时由于心输出量下降,使得脑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而引起;二是由于心力衰竭,继发了机体的水、电解质发生紊乱,进而引起脑代谢异常。

心力衰竭的自我防治

心力衰竭防治的重点是要提高对心衰的认识,积极开展自我保健。要加强对病因及诱发因素的控制和预防,当引发心力衰竭的病因被消除之后,心力衰竭的症状也会随之消失。心力衰竭的自我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心力衰竭的急性发作大多与呼吸道感染、劳累过度、情绪波动、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等)及中断药物及滥服某些影响心功能的药物等有关,这些情况可称之为心衰诱发因素或危险因素。据统计,有80%~90%的心血管病患者心衰的发生,是由于上述因素而诱发的。如果能了解这些诱发因素并认真控制,对防治心衰极为重要,可大大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

(2)保持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良好。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包括预后都与心理、情绪及社会刺激因素有关,心力衰竭更是如此。良好的心理状态,乐观豁达的情绪和较强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可使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处于稳定、协调的状态,这对于预防及改善心力衰竭的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十分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持平稳和善的心态,乐观看待人和事,遇事冷静,看得开,想得通,放得下。对待所患疾病,既要积极治疗,更要重视预防,又要尊重科学和现实,不急于求成,更不能胡乱求医。

(3)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良好生活方式包括起居有时、饮食有节、生活规律、适当运动、注意休息、戒烟戒酒等。培养这些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于心衰病人来说,是维持病情稳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保证。对于老年心衰患者来说,由于有时间上的优势,只要重视,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使之成为生活习惯还是完全有可能的,也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4)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主要有几大类,即强心药、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和抗醛固酮制剂等,由于强心、利尿剂具有严格的用药要求,特别是强心类药物,不按时服或乱服都极容易产生毒性作用,对健康产生危害,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药,不能随意改变医生制订的治疗计划。在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要及时与医生联系,由医生帮助处理,而不能擅自进行调整。另外,在休养及缓解期间应定期去医院复查和接受医生指导。

(5)依据相关知识耐心实施干预。有条件的要尽可能地了解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实施自我管理和自我干预,以力求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同时,要注意认识和把握心力衰竭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等特点,坚持不懈地和医生一起战胜它。

(编辑汤知慧)

【专家简介】陈晓虎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心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瘀血证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擅长运用中西医理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获江苏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