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风险投资50强

2002年行将走过,而《数字财富》则依然秉承自己的使命,为推动内地中小企业成长,继续推出新的年度VC50强。

如果说2001年国内的风险投资刚刚尝到从巅峰到谷底的痛楚,那么2002年的风险投资则依旧徘徊于低位,但有所不同的则是,2001年VC们有些不知所措,但如今却已经熨平了创伤。行将过去的2002年,资本市场依旧凄冷,而风险投资则在默默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合资基金成为一股潮流;创业板重创了国内风险投资商;新锐力量层出不穷等等。这些变化,似乎都在意味着风险投资力图在现存状况下完成突破,以求腾飞。

好的一点则是,国家即将出台《外商投资创业企业管理规定》,而内地资本市场也正在加快开放的步伐,凡此种种,都为风险投资在国内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潜在契机。但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曾经被中小企业颇感陌生的风险投资,面目终于变得亲近且清晰了。

评估体系调整

对于今年VC50强的评比而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福布斯》已经连续推出的内地富豪榜在国内掀起了不小的风波,但好的一点则是,针对投资机构而不是个人的评选基本上得到了广大风险投资商的支持。

本次调查自10月1日开始,截止到11月25日,历时近两个月。第一个月主要是资料收集以及样本筛选,而后一个月则集中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上。考虑到整个调查过程未能将12月份涵盖进去,所以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将风险投资商12月已经基本确定的投资项目一并进行了统计。

相比于去年的艰难取证,今年则相对顺利了许多。本次调查共对国内主要的200家风险投资商发出问卷,得到有效回复106份;其中海外风险投资商35份,本土投资商71份。以上资料的获取,为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根据今年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我们却不得不对去年的评估体系进行微调:

其中VC50强依旧是对创业投资公司综合实力的总体评估。在这个评估体系中,我们调整了6项指标中的相应权重,分别为:资金总量(15%)、在国内已投资的资金总量(20%)、在国内已投资的企业个数(10%)、本年度投资总量(35%)、本年度投资企业数量以及知名度(10%)。根据各项指标所占的不同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最终产生综合实力50强。

第二部分是针对投资人的评估,它共由4项指标组成,公司综合排名(30%)、本人年度投资金额(30%)、本人年度投资企业个数(10%)、知名度(30%)。同样是对这些指标的加权平均,我们得出了本年度最活跃的20名风险投资人的排名。

第一项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投资行为,而不是可投资能力,并充分考虑该基金在内地的连续投资业绩;而最活跃的风险投资人评选则对公司综合排名与本人年度投资金额两个指标所占权重进行了调整。同时,我们对知名度的评估,则由去年并不成熟的网上搜索,更改为创业企业评价。我们针对100家与风险投资有过接触的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该回复对风险投资人的知名度进行了相关评估。

总而言之,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调整评估体系,以求更好地反应出年度风险投资的真实情况。

2002年年度风险投资总量为3.91亿美元,合人民币约32.25亿元,相比于去年大约萎缩了28.32%

风险投资商遭遇阶段性调整

自2000年开始的创业板梦想,催生了一大批本土VC,但仅仅2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回首望去,却不得不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批量的本土VC,特别是民间资本为主的本土VC已经销声匿迹。

在今年风险投资50强投资总量的统计中,本土风险投资商仅占全部投资的32.7%,既1.28亿美元,而民间风险投资商的投资总额不及本土风险投资商投资总额的20%。

“创业板未能及时推出,使大量以创业板为目标的民间风险投资商遭受了致命打击。”宏 技术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陈友忠说道。

而从相关证券公司得到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点。一家国内著名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向我们透露,仅在去年一年中,该投行就辅导着100多家成长性企业,其中包括大批由风险投资商投资的高科技公司;但仅仅一年后的今天,最终坚持下来的已经不足10家。“这些企业由于未能成功登陆创业板,从而导致后续资金不足,最终分崩离析。”该投资银行家说道。

民间风险投资商的衰退,其实仅仅是整个风险投资行业的一个缩影。2002年对于风险投资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年景。对比年度投资总量前10位的风险投资商可以看出,去年的10大风险投资商年度投资总额均超过了2000万美元,平均投资额为4000万美元;但今年排名前10位的投资商,平均投资额则仅仅为2645万美元。

这一方面源自大环境的持续恶化,但同时不可忽略的因素则是许多投资商进入了调整期。如一直以来活跃于国内VC界的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其上一个基金已经投完,现在正在募集下一个基金,从而未能保持强势投资势头。

今年的风险投资50强相比于去年,更换了11家,更换比例为22%。这一方面是由于新秀涌现,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风险投资机构自身的消亡,例如去年位列第39位的台湾普讯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因为今年暂停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所以消失于内地风险投资的视线之外。

电信业成为今年风险投资的亮点,而网络业的衰退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糟糕,其仍然获得了4085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占总投资金额的10.44%。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芯片设计和制造业的崛起。芯片业今年共获得了7750万美元的投资,成为仅次于通信业的第二大热门领域。

但也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内地风险投资的中坚力量已经初步形成。今年排名前20位的风险投资商,仅仅只有一家去年未能出现榜中,即集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而排名前10位的风险投资商的投资总量,则占到了前20位风险投资商投资总量的84.5%。由此可见,国内风险投资的基本格局已经基本确立,而排名前20位的风险投资商事实上正在左右着国内整个风险投资领域的整体走向。

通信业成为最受青睐的行业

自去年开始的网络泡沫,一度将电信业打入低谷,但实际的统计情况则是,电信业依旧是2002年接受风险投资最多的行业,投资总额高达1.49亿美元,占到年度投资总额的38.1%,这一现象似乎颇为令人迷惑。

“两笔大单一下子就将电信业的投资比重拉高了,”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两笔大单就是华平、龙科创投共同投资港湾网络的4200万美元,以及以联想投资为首的4家风险投资商共同投资光桥通讯的2500万美元。港湾网络可以说是今年风险投资界的明星,创造了年度单笔投资额之最(去年是汉鼎亚太投资中芯国际的7000万美元)。

综合这两家通讯企业,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的主要团队都是从著名的通讯类企业中脱胎而出(Spin Off):港湾网络的CEO为前华为公司副总裁,其生产的产品事实上并未彻底脱出华为的范畴;而光桥网络的创始人,则几乎全部出自国际著名电信设备提供商朗讯公司。这似乎给人们一种感觉,那就是拷贝成功企业的创业企业正在受到风险投资商的广泛关注。

电信业成为今年风险投资的亮点,而网络业的衰退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糟糕,其仍然获得了4085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占总投资金额的10.44%。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芯片设计和制造业的崛起。芯片业今年共获得了7750万美元的投资,成为仅次于通信业的第二大热门领域。这或许是中国即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预期,以及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植,导致大量风险投资商热衷投资的结果。而制造业今年出人意料地获得3710万美元风险投资,成为年度第4大最受关注的产业。个中原因则可能是网络业衰退后,投资机构们转投传统产业的必然结果。

从今年的统计情况来看,真正堪称风险投资关注长青树的产业当属软件业,共获得3552.5万美元投资,使其仍旧保持着获得风险投资份额第5位的显赫成绩。但我们不得不看到,长期以来被风险投资界广泛看好的生物制药及新材料仍然没有成为脱颖而出的明星。以生物制药为例,其只获得了1097万美元的投资,而平均每家企业获得投资的金额仅仅125万美元左右,这其实意味着不少投资者对生物制药企业的投资,尚处于谨慎试探状态。

最为有趣的一个现象则是,在分析风险投资所关注的产业情况时,发现国内和国外的风险投资商存在天壤之别:海外VC依旧以IT、电信及芯片设计制造业作为自己投资的主战场;但国内VC则纷纷转战生物制药、新材料等过去仅停留在概念上的行业。今年刚刚成立,以湘财证券为背景的湘财贯通投资管理公司,则更是看好明年的制造业及连锁经营业。

北京最吸引风险投资

分析被投资企业的区域分布,我们看到,北京及上海、深圳依然是风险投资最钟情的区域,这三大城市获得风险投资的金额占到了风险投资总量的67.56%。

北京以获得1.35亿美元成为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城市,其获得的风险投资占到了全国风险投资总量的34.45%。分析北京获得风险投资的行业特征可以发现,通信、软件和网络企业是风险投资商投资的重点:通信公司共获得投资7980万美元,占到国内全部通信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量的53.55%;软件公司获得2687万美元,占到国内全部软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量的75.65%;而网络企业获得2198万美元,同样占到国内全部网络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量的53.82%。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北京软件企业在获得风险投资方面,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

这点和上海获得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上海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中,软件业仅仅是微不足道的部分,但上海在芯片设计领域的领先优势却异常明显。在上海获得的风险投资当中,50.74%来自芯片设计公司募集来的资金。同时,上海的通信业也拿到了2800万美元的投资,成为上海第二大受风险投资关注的行业。

与北京和上海持续吸引着风险投资的情况相比,深圳的境况并不理想,其获得的风险投资仅占国内风险投资总量的7.93%。这或许是风险投资商从过去仅仅围绕三大城市作为自己的投资区域,转而向全国范围内拓展的原因所致。广州、西安、成都、杭州以及南京等城市开始受到风险投资商的关注,并不断出现大手笔的投资案例。比如,华平国际就以1500万美元的巨资,投入杭州的浙大网络,从而使这家依托浙江大学从事网络教育的公司成为今年风险投资行业的亮点之一。

或许国内风险投资也在出现这样一种趋势,即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高速扩张,而且从现在看来,这种趋势还仅仅是刚刚开始。

三大新锐表现抢眼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行业仍旧是新秀辈出,宏 、集富和龙科就是典型代表。在这三家投资商当中,集富仅仅在今年才得以进入大众视线,但一亮相,就打出了今年在大陆投资3000~5000万美元的底牌,从而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而年度投资总额3500万美元,单笔投资3721网络实名1000万美元的举措,也着实兑现了他的承诺。

尽管集富今年才进入大众眼帘,但其决不是后生晚辈,作为日本最大,也是全球第8大投资商,出手不凡几为必然。

与集富相比,宏 与龙科则应称老兵,但二者进入国内的时间均不超过两年。以香港上市公司上海实业为背景的龙科创投,在去年就已经暂露头角,与Intel一起向中科国际共同注资1200万美元;今年其重要的投资则是以500万美元会同华平创投共同投资港湾网络(第二轮),以及300万美元投资成都天盟科技。不过,今年作为明星的龙科并不是因为项目投的多,而是其顺利地募集了一只2500万美元的新的基金,其中韩国信息产业部出资1000万美元、上海实业出资500万美元、东方通信出资500万美元、江苏省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出资500万美元。这事实上取得了两项突破,其一是在资金募集非常困难的今天,龙科成功募集一个新的基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则是获得韩国科技部资金,投资于中国内地,则使本次募集具备了更多的意义。

宏技术投资2002年投资8个企业,在投资企业个数上位居前列。宏 技术投资是一家管理2.6亿美元资金的基金。作为进入内地不久的投资机构,今年的投资总额达到了1550万美元,更为主要的则是:宏 在众多项目中作为领投者的角色,已经使其逐渐成为台湾系风险投资商的领头羊。

但与新锐们光彩夺目的表现相比,韩国风险投资则颇显黯淡。与去年轰轰烈烈地涌入内地的潮流相比,其今年在内地的投资则几乎销声匿迹。从韩国科技部将资金投到龙科创投这一事件,似乎也可窥见一斑。

不过,对于合资基金蔚然成风的风险投资界而言,必然将导致更多的海外基金不断地投身到内地的投资过程中来,而新秀的涌现也就成为必然,这对内地风险投资的整体发展,将产生有利而深远的影响。

在VC50强的调查分析过程中,曾经听到一个消息,那就是2002年美国第三季度风险投资总额仅为39亿美元,创下了4年来的新低。但在此之前不久,IDG集团董事长麦戈文曾经表示,中国内地已经成为全球风险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区域,达到了55%。由此我们想到,中国内地是不是在风险投资领域也将如中国的宏观经济一样,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呢?

整个调查就是在这样一种暗自地窃喜中度过,当各种数据终于出来,而看到中国内地风险投资总量居然只有3.91亿美元之时,内心其实是一种失落,甚至不太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致电数位风险投资商,以征求相关意见。结论是一致的,2002年风险投资总量也就几个亿美金,总量相比去年下降不少。

这和整个2002年形成了不小的反差:频频参加的风险投资会议;不停地接到创业企业关于风险投资方面的咨询;以及舆论层面的积极反应等等。但反过头来倒也释然,内地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一个培育过程才能敦实基础,在这点上国内已经有太多的教训。如期货交易刚刚推出,就勃发出大好的发展态势,大量资金疯狂涌入,最终导致的结果恰恰是致命的夭折——自1996年后至今的低迷。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没能全球一枝独秀的内地风险投资业,正在为今后的腾飞营造良性的空间。

2002年度获得风险投资的地域分布

北京以获得1.35亿美元成为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城市,其获得的风险投资占到了全国风险投资总量的34.45%。在上海获得的风险投资当中,50.74%来自芯片设计公司募集来的资金。深圳的境况则并不理想,其获得的风险投资仅占国内风险投资总量的7.93%,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广州、西安、成都、杭州以及南京等城市开始受到风险投资商的关注,并不断出现大手笔的投资案例,这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内资风险投资商明年最看好的行业

产业关注程度

经历了互联网泡沫打击后的内资风险投资商,已经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方向,在9个行业当中,生物制药、新材料以及能源环保等行业得到了重视,但从今年的投资情况来看,以上几个领域对于投资商而言,仍然处于试探状态,真正的转机会不会出现在明年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外资风险投资商明年最看好的行业

产业关注程度

和本土风险投资商不同,境外资金依旧是内地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推动力,IT技术被众多外资风险投资商毫无争议的摆在了投资首位。芯片业开始受到重视,这是内资、外资风险投资商同时看好的产业之一,但内资风险投资所关注的诸如生物制药、新材料等行业并未得到外资风险投资的有力重视。

2002年度投资金额最大的10家投资商

在今年风险投资50强投资总量的统计中,本土风险投资商仅占全部投资的32.7%,即1.49亿美元,而民间风险投资商的投资总额不及本土风险投资商投资总额20%。2002年对于风险投资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年景。对比年度投资总量前10位的风险投资商可以看出,去年的10大风险投资商年度投资总额均超过了2000万美元,平均投资额为4000万美元;但今年排名前10位的投资商,平均投资额则仅仅为2645万美元。

2002年度获得风险投资最多的前7大行业

电信业成为今年获得风险投资最大的行业,而网络业也并没有衰退得一塌糊涂,这或许出乎我们的意料,但芯片业的增长着实惊人,这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预期,已经在风险投资界开始体现。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则是,一直被人们广泛看好的生物制药和新材料同样没有预想的进展,大量投资商对这两个行业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谨慎试探的状态。

年度风险投资第一案资本汇聚“港湾”

2001年,港湾网络公司全年销售额为14732.97万元,利润总额为241.13万元,而华平、龙科等风险投资商前后共投入了6100万美元,持有港湾网络40%左右的股份,投资方为何看好港湾?

2002年5月16日,港湾高层宣布: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获得了华平与龙科的二期投资,总金额达4200万美元,其中华平为3700万美元,龙科创投500万美元;此外,这两家投资者还为港湾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担保,从而使港湾此轮实际融资额达到了7700万美元。

这一投资案例事实上成了本年度风险投资界的第一手笔,同时拉动并使通信行业成为今年最受风险投资关注的行业。而早在去年8月,华平国际和龙科创投就已经向港湾网络投资了1900万美元。

“如果说中国有什么能够在交换路由器赢到最后的公司,我觉得港湾是一个。”这是华平国际香港董事总经理祖文萃解释华平为何频频巨资投入港湾的理由所在。

“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成为专注于宽带IP领域,包括基础网络和增值业务、主要是NGN解决方案领域,成为一家年销售额在5~10亿美元的世界性的中型企业。”而这则是港湾网络CEO李一男眼中的公司前景。

由于这一投资是2002年度最大的一笔投资,当然也因为华平等风险投资机构大资金投入一个看似成熟的行业——交换机生产,自然吸引了整个风险投资行业的广泛关注,颇有风险投资汇聚港湾的意味。

“港湾目前产品基本上是以交换机为主,但如果只是以利润颇薄的交换机为主要产品,港湾的销售额很难上去。”一个风险投资人士如此评价港湾。

诚如其然,2001年港湾全年的销售额为14732.97万元,利润总额为241.13万元。这对于华平等风险投资商以6100万美元,持有港湾网络40%的股份而言,港湾的情况算不上理想。

而曾经由于颇受任正非赏识而平步青云的前华为公司副总裁李一男,在创业伊始并没有受到华为的有力阻击。但当风险投资商进来,而港湾开始将自己的发展目标放在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交换机、路由器生产商时,情况则发生了根本逆转——打压港湾成了华为的一项“政治任务”。

当然,看好本次投资的风险投资商并不在少数。“港湾想做的事情就是要跟华为、中兴,甚至朗讯和北电这样的大公司竞争,如果宽带发展起来,港湾很快就会成功”,IDG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总经理周全对于该项投资很有信心。

从这个角度而言,华平等公司的大资金投入,则显然是要让港湾尽快度过婴儿期,并尽快向着成为中国Cisco的目标衔枚疾进。而亚信曾经是华平投资的一个经典案例,在港湾身上华平是不是又会重温辉煌?

“于是,很多风险投资商都在盯着港湾,看他下一步会有什么动作,而资本也做出了随时跟进的姿态”,新加坡汇亚资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代表王谦说道。

同样,吸引广大投资者广泛兴趣,并决定继而投资的很重要一点,应当说是李一男本人的经历:1993年6月,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李一男到华为报到,第二天就因为解决了一个疑难问题,而被破格提拔为工程师;2个星期后晋升主任工程师,半年后任中研部副总经理,一年后升成为中研部总经理;次年,23岁的李一男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

这样的历史颇有些传奇色彩,或许也就由此激发了投资商的兴趣,但自始至终从事技术工作,对于担当港湾的CEO而言,往往却可能成为桎梏。

当然,李一男看起来学得很快。

2002年中国最活跃的风险投资人

孙强 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发起成立“中华创业投资协会”,并担任首任理事长,从而将国内较大的风险投资商网罗其中;以3700万美元投资港湾,并成为年度最引人注目的案例;加上华平投资的通城推广在香港资本市场成功上市,这三个事件无疑使作为华平创投董事的孙强成为了2002年度最活跃的风险投资人。

陈立武 华登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

华登国际是全球老牌风险投资机构之一,作为华登国际董事长的陈立武同样是风险投资界的前辈,但前辈并不等于消退,年度投资3900万美元的业绩,使其依旧是创投业人士进取的标杆。

阎炎 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总裁

他是亚洲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的掌管者,美国思科和日本软银共同出资10.5亿美元的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目标是以投资为工具,以亚太区为主导,并达到最终覆盖全球的目的,于是阎炎的一举一动都牵扯到内地风险投资的走向。

陈友忠 宏技术投资亚太有限公司总经理暨合伙人(中国/香港地区)

尽管来到大陆仅仅2年,但出手却颇显老道,一年投资1550万美元、8家企业,如非勤勉断难做到,最为重要的则是,作为台湾创投基金宏技术投资亚太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在“东奔西走”之间俨然已经成为台湾创投的领头人物之一。

朱立南 联想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2001年年中,当柳传志将2000万美元交给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手中,并让他半年内投完时,业内对朱立南还存在些须猜疑;但2002年,当朱立南再度投资2000万美元之后,猜疑烟消云散,转而信服,低调并未能掩盖他的活跃。

邝子平 Intel Capital中国区总监

Intel Capital是内地风险投资界长年如一日的典范,以至于有业内人士称“总考第一就无需再表扬”,作为中国区总监的邝子平总显得精力充沛,是他将Intel的科技理念通过投资的方式在内地进行传播。

陈镇洪 集富创业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执行副总裁

一年前很少有人知道集富,但现在却很少有人不知道集富,陈镇洪事实上为并不景气的内地创投业带来了新鲜血液,相信其在未来将会有更为活跃的表现——毕竟集富是日本第一大风险投资商。

杨飞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副总裁

作为IDGVC的副总裁,杨飞有很好的履历,其曾经担任广东省证券监督委员会上市发行部部长,这无疑使其在风险投资退出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实践。

邵俊 龙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依托上海实业背景,龙科创业投资公司近两年颇显活跃,在风险投资行业募资困难的今天,其最新募集的一只2500万美元的基金,再次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总裁邵俊多年的投资银行经验,是其成功的关键。

赵军 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军被业内冠以“理论家”头衔,其年度投资数量并非显著,但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商之一,以及在中国不菲的投资总量,加上赵军本人敏锐的洞察,都无疑让其跻身最活跃的风险投资人当中。

单伟建 新桥国际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

今年深发展是外资并购的主角,由此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但这并不是单伟健的处女作,投资、收购以及兼并本身就是其拿手好戏。

李文瑞 凯雷投资集团常务董事

尽管不是华人,但李文瑞对中国的投资已持续多年,包括搜狐、亚信以及UT斯达康等几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都留下了他的印记。

徐新霸菱投资(香港)公司合伙人

作为霸菱(香港)合伙人,徐新早在1998年就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现在,她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内地的投资上,应对当今资本市场的萎靡对于她而言,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陈玮 深圳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接替阚治东担任深圳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这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阚治东所创造的成绩陈玮必须超越,这样才能保证深圳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继续保持内地风险投资领头羊的位置。

王晓龙 北京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北京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可谓扎根北京,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如此,但北京作为年度最受风险投资商青睐的地区,无疑使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晓龙同时兼任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负责人,这同样让其从事风险投资之时,多了更多腾挪空间。

薛村禾 软库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软库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薛村禾其实是做风险投资的合适人选,其曾经参与创办了UT斯达康,是一个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投资人,所以其对起步阶段企业的投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干芝 汇亚资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干芝因为未能投资比亚迪而后悔不迭,因为比亚迪在最近几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但王干芝寻找内地成长企业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只是不知道他何时能培植出内地的宏。

李岳贞 招商局富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作为台湾排名前5位的风险投资机构富鑫创投集团领军人物之一,今年成为富鑫集团和招商局合资成立,总资金约6000万美元的招商富鑫的掌门人,而在此之前,其在台湾管理的基金总数曾达9个之多。

王伯元怡和创业投资集团董事长

台湾创投业元老级人物,而怡和同样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前五位风险投资公司之一,王伯元既是怡和创投的董事长,同时也是台湾创业投资商业同业会(tvca)的会长,当台湾风险投资向内地发展之时,其所担负的使命自然非同寻常。

单祥双 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从1998年起,现任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的单祥双先后创立了6家创业投资机构,其整合资源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而其领导的中科招商在今年的风险投资市场,也以一种颇为活跃的姿态频频出现,熟悉本土,或许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