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儿童社会化发展水平及校际比较研究

摘 要:以285名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考察4~7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状况。通过对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了这一年龄段儿童社会化的水平、校际差异,力求验证并发现4~7岁儿童社会化的特点,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4~7岁儿童;社会化;校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G619.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1-0146-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儿童社会化的内涵,较翔实地阐明了儿童社会化内容的发展状况,并详细分析了儿童社会化的因素,特别是对道德社会化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对于我们了解儿童社会化状况有很大帮助。但对4~7岁儿童社会化发展整体态势和特点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主要针对4~7岁的幼儿的社会化整体状况开展调查,以285名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通过对数据统计分析,从15个方面考察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化的总体水平,并比较其校际差异,从而揭示其社会化的态势与特点。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牡丹江市两所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儿童共150名,两所小学一年级儿童25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幼儿园男孩78人,女孩72人,中班65人,大班85人;小学男孩130人,女孩120人,6岁组137人,7岁组113人,A校(公认较好学校)130人,B校(公认一般学校)120人。以下所称学前儿童均指4~7岁幼儿园儿童,小学儿童均指4~7岁一年级小学生。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陈会昌编制的《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量表共60个项目,15个因素,每个因素包括4个项目。包括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生活习惯、内外向性、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同情和助人、好胜心、自尊心等。每一因素根据4个项目的得分合计为5个等级,即最差、较差、中等、较好、最好,总分根据5个因素的得分合计为5个水平。据编制者报告,该量表信度和效度均非常好。

3.研究实施

问卷由儿童家长完成。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85份。

4.数据采集与分析

所有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在Spss for Windows(10.0)上进行。

三、结果与分析

表1显示:4~7岁儿童社会化整体态势及15个因素的水平都较高,83.9%的儿童总分达到较好以上水平,不存在最差水平。儿童达到较好以上水平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是:①生活习惯80.7%,②侵犯性和好胜心均为79.3%,③自尊心78.25%,④依恋家人76.5%,⑤意志74.7%。社会化不理想的因素是自我概念、独立性和内外向性。其他各项水平参差不齐。

表2小学儿童社会化平均分校际比较表

注:A校代表较好学校,B校代表一般学校,*表示P<0.05

表2显示:6~7岁小学儿童的社会化情况,较好的学校稍好于一般学校,但该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校际差异,仅在独立性方面较好学校的情况优于一般学校。

四、讨论

1. 4~7岁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1)4~7岁儿童社会化整体水平较高

研究表明4-7岁城市儿童的社会化整体水平比较令人满意,而且所调查因素的大部分内容都达到较好以上水平。这是由于:第一,我国有重家庭、重子女的文化传统,独生子女的父母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的成长,又普遍重视早期教育,使子女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情感满足,为其社会化及顺利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学校和幼儿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为儿童提供了一种有规则、有秩序的社会生活环境,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更加速了儿童的社会化。第三,幼儿园和学校为儿童提供了同伴群体,尤其是为独生子女提供了良好的集体环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学会了协调人际关系,相互找到了行为的参照物,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儿童不断社会化。第四,儿童在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中接受的多是正面教育,在我国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儿童易于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

(2)4~7岁儿童社会化水平不高的项目

调查结果显示,4~7岁儿童社会化水平不高的项目是自我概念和独立性。日常生活中儿童表现出轻信他人、轻信权威、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自我评价依靠他人的特点。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这一现象受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讲究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下级服从上级,使儿童更多地关注外界,较少关注自我,习惯于以他人为自己的参照系,导致自我概念社会化水平不高。再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受认知水平的限制,4~7岁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不高,自我评价表现出依从性和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儿童自我概念的培养,有赖于成人对他们公正客观的评价,使儿童有一个准确的参照系;为儿童提供同伴群体交往中来自同伴的信息有助于儿童实现自我认知和评价的客观性。

无论学前儿童还是小学儿童,独立性的社会化水平都不高。当前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便捷,使社会成员无须事必躬亲,在这种背景下,囿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儿童心理上容形成依赖的倾向。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溺爱、过度保护、无微不至的照顾,除学习外,事事包办代替,使儿童养成依赖的习惯。独立性的培养依靠家庭与学校协作,教师有责任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理念,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独立思想与行动给予正确评价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儿童尽快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2.小学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校际比较

(1)小学儿童社会化的发展不存在校际差异

较好学校与一般学校儿童的社会化,除独立性外,不存在显著差异,推翻了研究之初的假设,说明公认的较好学校与普通学校在促进儿童社会化方面是同样值得信赖的。我国城市初等教育的师资水平是比较均衡的,学校条件相当,儿童入学前都有集体生活的经验。另一方面,一年级儿童入学时间较短,没有学习压力,由学习适应性所带来的社会化差异还未显现,因此社会化校际差异不显著。从社会化的角度看,择校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普通学校也可以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至于随年龄增长,儿童社会化是否会有校际差异,还需继续研究。

(2)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存在校际差异

较好学校儿童的独立性优于一般学校。产生上述统计结果的原因是:第一,较好学校的教师素质比较高,教育理念先进,能够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重视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使得儿童的独立性得到了发展。而一般学校的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儿童独立性的发展。第二,较好学校的家长素质普遍较高,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技巧,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养成期待比较高,在家庭教育中会有意识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从而使儿童的独立性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一般学校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相对忽视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导致儿童独立性较差。第三,较好学校的儿童由于受到比较优良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自我意识水平较高,自我期待和自我控制水平也比较高,他们为使自己成为成人赞赏的孩子,为使自己在同龄伙伴中是优秀的,会主动完善自己的个性,包括独立性的完善。而一般学校的儿童,自觉完善个性的意识不强,加之家庭教育也忽视这方面的引导,造成了他们的独立性水平不理想。

五、结论

1.4~7儿童社会化整体发展普遍达到较好以上水平,但各项水平参差不齐。

2.4~7岁儿童的自我概念、独立性和内外向性社会化水平较差。

3.小学一年级儿童社会化不存在校际差异。

4.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存在校际差异,较好学校的儿童的独立性优于一般学校。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魏运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

[3]庞丽娟.婴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徐速.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5).

〔责任编辑:吕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