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舞蹈鉴赏》课程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舞蹈鉴赏》课程是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为进一步提高《舞蹈鉴赏》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对医学院校目前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推进舞蹈鉴赏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对策,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发挥舞蹈艺术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鉴赏;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2-02

一、对《舞蹈鉴赏》课程问题的提出

《舞蹈鉴赏》课程,以其新颖的课程内容受到广大高等学校学生的欢迎,并对高校大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特有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我们对辽宁省5所高等医学院校目前《舞蹈鉴赏》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舞蹈鉴赏》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推进《舞蹈鉴赏》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二、普通高校《舞蹈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1.政策力度执行不够,课程开设不足且随意。在所调查的5所医学院校中,仅有2所学校开设了《舞蹈鉴赏》课,且学时设置最多的是20学时,最少的为6学时。而且,上课时间大多安排在晚间或周末,如果遇到考试或者学校有大型活动,鉴赏课就要另行安排或者干脆废置;另外3所学校虽然拥有舞蹈教师,却选择开设了形体训练、民族舞、拉丁舞等舞蹈实践课程。因而,从课程开设的情况上来看,远没有达到文件中对所谓《舞蹈鉴赏》的艺术要求,同时学校存在着缺少对艺术课程的管理和监督,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严重。

2.教学内容繁多杂乱,不能满足医学院校学生内心对舞蹈的憧憬与期待。《舞蹈鉴赏》课程中的内容包括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爵士舞、国标舞、踢踏舞、外国民间舞等,种类庞多,杂乱不清,讲授的内容多为舞蹈的起源、舞蹈的代表人物、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等。在对学生“课程满意程度”问卷调查中显示,不满意的占29.7%。学生反馈的理由是:其一,认为自己不是学舞蹈专业的,对以史为线的讲解缺乏兴趣;其二,老师授课不要泛泛介绍各个时期的作品,应对经典的作品进行透彻分析和鉴赏;其三,普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任何舞蹈基础,对各种舞蹈的体会不深,鉴赏课中应增加一些舞蹈技术的传授,进而增加对舞蹈的切身体验。

3.教学方法手段简单,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在对学生的问卷中,94.96%同学赞成课堂教学应采取互动的形式,对互动教学的要求不只是简单地谈一些老师自己的看法,而是要有学生切身的充分参与,让学生深入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全情投入到课程当中。另外,学生希望增加实践部分,希望课上向学生简单介绍各种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切身体会舞蹈的机会,感受舞蹈的意义。

4.教师对鉴赏课的内涵专研不够。从访谈中得知,舞蹈教师在鉴赏课程中也偏重于舞蹈基本知识技术的讲解,对作品的精神内涵及舞蹈文化的理论阐释较少,而非舞蹈专业的教师对舞蹈的发展、各个时期的舞蹈代表人物讲解较多,这样就会形成学生所认为的讲解不深刻、不透彻现象。教师不顾学生的需求,将自己认为经典的作品给学生播放的现象;不顾课程的系统性,另外,有一些教师,一味满足学生的直观兴趣,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民族舞蹈因学生缺乏兴趣而被删除。

三、医学院校《舞蹈鉴赏》课程存在问题反思性分析

1.缺乏对课程的理解与重视。艺术教育目标需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但目前,部分领导和教师缺乏对舞蹈鉴赏课程的理解与重视,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致使课程内容安排随意,教学效果不明。另外,缺乏与普通高校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其他课程的渗透和协调,更没有建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2.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需求各异。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自各级城市、乡镇,所受艺术教育的背景、学习经历不同,对舞蹈课程的理解与期待各异,同时舞蹈鉴赏课是选修课,课程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对教学、教师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同学抱着了解和观望的态度,另一些同学怀着缓解学习紧张、放松娱乐的目的,还有是为了学分而选课。

3.舞蹈教师的文化内涵欠缺。在现有的舞蹈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学历、职称偏低现象。教学中缺乏对舞蹈文化含义的规律探索和理论的阐释。另外,一些舞蹈教师,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文化功底薄弱,又缺乏刻苦学习与专研精神,缺少系统的有关教育、心理、人文等理论知识,所以,面对大学生有些底气不足。

四、普通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是以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为基础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突出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舞蹈艺术的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在提高艺术文化素质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在情感、道德情操、意志、创造精神、责任心以及促进不同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2.注重课程特色与内涵的设计及各学科的融合。就学校教学整体来看,学科之间应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功能。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将文化、历史、审美、艺术批评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知识进行相互渗透,使艺术课程是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的补充,促使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发挥艺术的功能。

3.课程模式的创新。由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和需求参差不齐,教师应改变平铺直叙按章节讲述舞蹈艺术的起源、种类特征等使学生感觉枯燥的教学方法,选择文化价值较高的经典作品,直接从欣赏入手,让学生谈看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致,倾听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感受,然后教师再引导与介绍那个时代的特征,进而用作品说明那个时代的精神。总之,课程模式既要创新,又要注重课程的系统与严谨性。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如今网络教学比较普及,舞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有利资源,选择精美的舞蹈视频在微博或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舞蹈认知和学习的自觉性,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互动和沟通,增进学生对舞蹈知识的了解,提高欣赏的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戈.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姚毓华.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反思[J].舞蹈,2011,(2):52-54.

[3]朱兮.普通高校舞蹈赏析课的几点反思[J].舞蹈,2012,(4):54-56.

[4]胡伟.比较视野中的舞蹈鉴赏课程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2):82-85.

作者简介:罗红路,女,教授,硕士,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主要从事艺术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