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理论教学的几点方法

【摘要】音乐的基本理论又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提高音乐理论教学质量成为目前音乐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快乐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然而音乐的基本理论又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提高音乐理论教学质量成为目前音乐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机械性的知识讲授,使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过程性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印象模糊,知识掌握不牢,传统、呆板的教学方法使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学生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师只有挖掘出音乐中蕴含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音乐听赏中自愿寻找理论知识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音乐欣赏才能深层次的在音乐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下面浅谈几点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感受分析法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了解音乐知识在音乐中的作用,学会让音乐说话,将知识蕴涵在音乐之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理解音乐寻找理论知识,揭示每一个知识点,最终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在欣赏《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分析音乐,然后提出问题:音乐中的主人公卡门热情、奔放、漂浮不定、性情多变的特点,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带着这种神秘感让学生视唱曲谱。

《卡门》谱例:

通过视唱引导学生探究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连续向下行的半音阶旋律、变化音、三连音、休子符以及大小调的转换等音乐要素,才塑造出一个野气十足热情真挚,放荡不羁的吉普赛女郎形象。

又例如:《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整体感受乐曲后,思考:为什么象命运在敲门?这一动机让人感到惊惶的感觉来自那些要素?学生通过反复视唱,观察曲谱会发现八分休止符的运用,是音乐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再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片段—楼台相会

乐曲为什么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一问一答的演奏?表达了怎样的故事情节?欣赏后感受到仿佛看到梁、祝流泪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音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大提琴圆润、深沉的音色接近于男声,而小提琴优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于女声。通过两种音色鲜明的对比,形象地向人们展示楼台相会的动人画面。歌曲《彩色的中国》前面部分曲调生动流畅,表现出祖国山河处处好的动人景象,而中间出现了一个4分休止符后,歌曲情绪发生了变化,“宝岛台湾象小舟在东海上漂”,表现了作者期盼孤零的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心情。其实在音乐作品中每个记号都清清楚楚地表达着独特的意义,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音乐课堂中感受分析法是最常见方法之一,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视唱,就会很快地找到答案。所以只有精心研究音乐作品每一个符号,学会让音乐说话,学生才能牢固的记住基础知识。

二、音乐对比法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进行对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优秀的案例可以发现“对比法”在音乐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樱花》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整地学唱了歌曲,同时十分直观、自然地进行了调式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演唱感受《樱花》这首歌曲,分析歌曲的音乐风格及特点。在深入体验、深情演唱后,接着对比欣赏一首风格差异很大的歌曲《走上高山望平川》,学生会感觉到前一首音乐平稳、柔美具有浓郁的日本风格,而后者高亢明亮、起伏较大是一首典型的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歌。教师直接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接着问为什么?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它的根源在那里?当然,此时学生说不出来。

接下来教师适时地运用“对比法”,与学生一起看两首歌曲的谱例再进行对比,找出两首歌曲分别有哪些音符组成。《樱花》《走上高山望平川》,通过对比音阶,学生马上会看出前者没有2 5,后者没有4 7。通过听与看的比较,学生的求知欲就会十分高涨。此时,教师引出前者是日本都节调式,后者是中国五声徵调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小创作,通过实践学生得知用“都节调式”创作的曲子就是日本风格,用“中国五声徵调式”创作的曲子就是中国民族风格,4 7和2 5相互替换音乐风格马上不同。再如:在学习勃拉姆斯歌曲《摇篮曲》时,同时与舒伯特《摇篮曲》进行比较,两首歌曲音乐形象都具有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等特点,舒伯特的歌曲运用4拍子,每个音符都蕴含着慈母的爱心和母亲对孩子无限美好的期望之情,而作为保守复古勃拉姆斯的这首歌曲则用了3拍子的舞曲性格化作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有徐缓的叙事语气。合理的音乐对比、能够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不仅能让学生深度的感受音乐,还能加深对音乐知识的记忆,更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划线解析法

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旋律线走向和音乐情绪的关系做为切入点,会使理论知识更加直观,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让学生欣赏歌曲《歌唱祖国》、《我向党来唱之歌》、《小白菜》然后总结三首歌曲音乐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变化的根源是什么?教师可以采用“划线解析法”,让学生通过划旋律线寻找答案,《歌唱祖国》旋律主要以上行为主情绪高昂向上;《我向党来唱之歌》旋律以平行见多情绪平稳踏实;《小白菜》旋律以下行为主情绪低沉悲伤,最后再欣赏《梦幻曲》旋律上、平、下行都有称波浪型,情绪跌荡起伏忐忑不安。划线法直观、明了,学生很快掌握了四种旋律的走向与音乐情绪紧密相连,在掌握了音乐知识的同时再进行了大胆的音乐创作,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律动体验法

在节奏教学时运用身体的律动,感受节奏特点,可以把复杂的节奏型简单明了化。例如:在欣赏《大河之舞》时,学生有一种错觉,总感觉速度越来越快,(音乐情绪一段比一段激烈)到底速度快了,还是什么变了?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身体手和脚体验音乐,一边律动节奏一边数着拍子,学生马上意识到主旋律的第一段4拍一个踢踏节奏、第二段2拍一个踢踏节奏、第三段1拍一个踢踏节奏、第四段2分之1拍一个踢踏节奏。学生们逐步体会到了速度没变,踢踏舞节奏越来越密集,随着节奏的变化,音乐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感觉一段比一段激烈。这种速度不变,节奏变化的音乐在戏曲上也叫紧打慢唱,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是典型的这种类型,通过运用音乐律动来体验速度和节奏的关系能很好的揭示复杂的音乐。

音乐课堂教学中还有好多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方法,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只有给知识插上音乐的翅膀,课堂才显得不再枯燥无味,只有把音乐和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学生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逐步达到终生享用音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