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飘荡艺术的香

法国人的优雅是在塞纳河边品味一杯醇香的咖啡,随后在卢浮宫内欣赏当代艺术的奇幻魅力;意大利人的热情是在清晨饮下一杯浓郁的espresso,随后在罗马废墟般的遗址中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这样的生活,光是在书中读到,都能令人羡慕不已。

其实一直以来,“艺术”和“咖啡”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羁绊:咖啡不是简单的饮品,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而艺术品的内涵和深意也正如咖啡般浓郁醇厚。因此它们时常都会被贴上“文艺”“小资”的标签,成为热爱生活的人们出行的标配。

在如今的上海,也悄然诞生了一些推陈出新的咖啡店,在这个公共空间的平台中,引入文化艺术,将原本单纯的下午茶演变成一场视觉系的繁华盛宴,让人们的休闲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流光漫影 Gallery&Coffee——都市漫游者的驿站

法国梧桐下的艺术咖啡馆

安静又浪漫的五原路,如今是上海小资青年们新觅得的文艺生活圈,位于原法租界内的区域,历经时光的变迁,依旧延续着高贵而又典雅的气质。我对五原路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小时候跟随外公外婆住在这条布满法国梧桐的街道,午后趁着阳光在附近玩耍,穿过各种小巷,耳边萦绕着的是小杂货店铺的叫卖声,幼儿园放学时的吵闹,车来车往的喧嚣……这些都成为了我童年时期最宝贵的记忆。

而如今的五原路,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市井味,水果摊,冰棍铺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精致的餐厅,手工皮具,高定服饰,以及那份与世隔绝的静谧。当然,还有许多意料之外的不期而遇。

“流光漫影”就坐落于这片梧桐树环绕的雅静之地。而之所以选址于此,自然也是被五原路的神秘气质所吸引。但它却并不希望被街道所淹没,而是力求跳跃出周围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既别致又和谐”的独特氛围。

咖啡馆入口处的大门追寻了老上海ART DECO风格,以鲜艳的橙色来体现现代感,区别于周围的白墙青砖,镂空的烫金花纹看上去复古精致,让人在远处就能被情不自禁地吸引而来。店名悬挂在一旁,面向步行的路人,赫然写着“流光漫影·艺活空间”八个字,彰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而当走进大门,看见的则是一处色彩感十足、兼具自然艺术风格的庭院:深蓝灰色的背景,大块色彩的落地窗设计及天然木质座椅,茂密树木及防腐木墙面的融合,给人一种安静又不缺乏现代艺术的空间,再加上流水幕墙及墙上小蝌蚪艺术品力争上游的景象,令整个庭院都散发出温馨的气氛,带给人一种家的感觉。移步室内,则能发现新与旧、冷与暖色调在这里形成了良好的对比,让人在视觉上得到极大的享受。而陶瓷艺术品展示柜的呈现更是为空间增加了质感,错落有致的分割区域内随手放置着艺术家制作的瓷器衍生品、艺术设计类书籍等,伴随着弥漫在空气中的咖啡香味,大大提升了店家的艺术品位。

庭院和室内的墙上悬挂着正在进行的展览——以色列艺术家Basmat Levinda的作品,巧合的是我们杂志之前也有幸采访过这名艺术家,因此当我一踏入店内,就立马认出了她的作品,不得不感叹缘分的奇妙,也瞬间拉近了我与这家咖啡店的距离。

“我们每隔1-2个月就会更新一个展览,希望能够带给客人新鲜感。”店主张伟介绍道。从2014年7月开业至今,他们已经陆续举办了十多个展览,艺术家也都是由张伟直接联系的。我惊讶于他的人脉为何会如此之广,他告诉我,以前工作的地方离艺术家的工作室很近,所以久而久之就和他们结缘了,这不仅让张伟收获了许多份友谊,也为“流光漫影”赢得了如今丰富的资源。

像品味咖啡一样的去欣赏艺术

提起为何会想到创建这样一个画廊与咖啡馆结合的空间,张伟说:“我一直觉得欣赏艺术就应该像喝杯咖啡一样的简单和自由。所以我打一开始就不想做纯粹的画廊,因为那会给人压抑感,好像要自我感觉够格调了才有勇气进入。但咖啡馆不一样,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人们可以随意地坐在这里聊天聚会,任何人都能进来。”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他决定将这二者放在一起,营造一个文艺的社会空间。

而之所以会以“流光漫影”这四个字来命名,张伟则解释说是源于本雅明在《单行道》这本书中评述波德莱尔时所提出的“都市漫游者”的概念。“我们希望可以用院落、艺术、书籍与咖啡,营建一处上海街区漫游者的心灵驿站,让他们可以在这里停留、聚会、交流,抛开外界的繁杂,任由时光流淌。”这自然是一个很诗意的想法,而“流光漫影”自开业至今也一直秉承这个理念。很多从事媒体、广告、建筑设计的人都乐意到这里来,交流想法,谈论生活,或是一个人静静地工作,无形中这里就成为了一处洋溢着文化氛围的平台。

为了吸引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店里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如零基础绘画、油画以及新奇的缠绕画体验课(用最简单的图形,结合思维的冥想去释放压力,创作有趣的作品);又比如他们会在去年巴黎服装周期间,呈现巴黎经典服装海报裁剪图以及百余张古董明信片,并邀请留法女设计师分享法国设计之旅,带领大家回到法国巴黎的经典时代。除了店里自发组织的活动之外,很多文化公司也会在这里包场举行一些团建活动或是小型会议,美国纪录片导演Ellen Zweig就曾在“流光漫影”举办了一场纪录片交流会,分享三部关于风的纪录片……这些系列活动都深受文艺爱好者们的喜爱。

而不时推出的新展览也是客人们喜爱这里的理由。张伟告诉我,他挑选展览作品的原则有两个:当代和抽象。“抽象画虽然有点小众,但却很有意思,我希望艺术的加入能够给咖啡店带来一些活力。”于是国内一些独立艺术家的作品都成为了“流光漫影”的座上客,当然这里偶尔也会举办一些国外艺术家的展览,除了如今正在进行的Basmat的展览之外,美国艺术家David Redcic也曾在这里展出。

而就在当天采访途中,也有一位来自法国的艺术家前来与张伟商量展览的相关事宜。“国外的艺术家会更喜欢这样的形式。”在送走她之后,张伟这样告诉我:“在国外,这样的咖啡店有很多,所以当他们在上海也找到同类型的店时,就会很高兴。”值得一提的是,店里展出的作品都是出售的,如果客人感兴趣的话,可以咨询店员进行购买。“我们的作品一般的标价都在5万以下,尺寸也不会很大,还是很适合挂在家里或办公室作为装饰的。”张伟介绍说。

而对于这家咖啡店的期望,张伟表示自己也并没有想过要靠它获取多少利益,他自己的主业仍旧在继续,这里只是作为一个爱好,代表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希望这样的咖啡馆可以在国内越来越多,成为中国人未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休闲方式。”他认为国内艺术的普及率和人们的观念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之前会有一些外国人来店里买画,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只要喜欢了就会考虑买下来。而不像中国人,把购买艺术品看作是一件很大的投资项目,这是生活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据张伟介绍,现在很多来他店里买艺术品的国人还是多偏向于一些从事文化类工作的客人,“他们有这种意识,会在家里挂一些原生艺术品,我希望未来在国内,这个群体能不断地扩大。”

虎café——奇葩咖啡馆的奥秘

深藏陋巷的文艺空间

如果要我聊聊理想中的咖啡店,那么势必应该有着通透的采光,大大的落地窗,乳白色的木质结构,以及那份沿街而坐的慵懒氛围。但当我跟着百度地图的指示来到“虎café”时,心中有那么一瞬间是略感失落的——没有精致的logo,没有华丽的外观,它就这么隐藏在路边摊的嘈杂以及稍显凌乱的环境中。

但也恰恰是这般独特的存在愈加引发了我的好奇,未加犹豫便推门而进。相比室外,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错层的loft结构让整个空间看起来宽敞明亮,木质的桌椅令人倍感温馨,墙上随处可见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更是为这里平添了几分文艺气息……在简单的参观之后,老板已经为我准备好了一壶手冲咖啡。从进店之后就看到他一直在后台忙碌着,直到此时我才忍不住问道:“您这边没有服务员吗?”他回道:“没有啊,只有我一个人。”于是,在我一脸错愕的表情之余,他开始缓缓讲述自己与这家咖啡店的故事。

原来最初他是想要开一家茶馆,因为出生于甘肃的他对敦煌文化有着特殊的热爱。但在考察了一年之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场地,直到寻觅到这里。“这边毗邻中山公园龙之梦附近,交通很便捷,应该会吸引到人流。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这里并不适合做茶馆,因为整个气场都还是比较偏现代化的。”于是他立刻调整战略,以打造一家咖啡馆为目标行动了起来,更是一手包办了整个空间的设计工作。

“刚过来的时候这里真是一团糟,到处都是垃圾,光清理杂物就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感慨地说道,也不禁让我暗自佩服起他当时决定租下这处“无人问津之地”的勇气。“在设计方面我也是业余的,但我有自己的理解。我不喜欢太过华丽,浮夸的装饰,质朴的东西能带给人更多归属感。所以我这里选用的材质基本上是金属、实木、水泥、砖瓦,都是很天然的,世间基本的元素。”正是因为这份发自内心的认真态度,让这里不再仅仅是一间单纯的咖啡店,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元素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带来一种温暖的人情味。

而提起店里的名字,老板说“我觉得名字应该是响亮而直接的,因此就用了我名字中的‘虎’字来命名,希望大家在看到这个店名的时候能与我的故事,情怀和理想等联系起来,也能体会到一份亲切感吧。”值得一提的是,店内的装饰也不时透露出老板的用心:悬挂于天花板上的灯管,被拼接成一个大大的“虎”字;阁楼的楼梯采用“黄金分割”的手法营造出舒适的视觉感受;墙上展示的艺术作品更是令人对这家咖啡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开店只为等待有缘人

在采访刚开始的时候,虎老板就将自己的这家店称之为“奇葩咖啡馆”。起初我还觉得有点意外,因为除了没有服务员这一点之外,我还并没有对这个标签有太大的感觉,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才明白他说这句话的意义。

当一般的咖啡店为了赚钱,吸引客流,研发菜谱而忙得焦头烂额时,“虎café”却偏偏背道而驰——不参加任何社交网络的评选,不做任何商业推广,不在乎外界的评论。“我们应该是唯一一家会赶客人的咖啡店吧,只要是气场不合的客人,我能立刻分辨出来。”虎老板告诉我,之前有一次店里来了一群人,浑身酒气,在店里四处喧哗,他便上前劝他们离开,不要打扰到其他客人。“他们有近30个人,消费的收益也十分可观,但我并不在乎。我本来开这家店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致富,因此没必要做得那么辛苦,还要去迎合不喜欢的人。”

打从一开始,他的目标就很明确——只热衷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为了吸引文艺青年的驻足。“我天生对艺术就有一种亲切感,喜欢一切与艺术有关的事物,因为从中能获得的精神满足实在是太大了。”虎老板这样告诉我,因此这家咖啡店成为了他与艺术圈交流,实现梦想的平台。

我原本以为他很早就积攒下了庞大的人脉,但他却告诉我在开这家店之前,并不认识任何一个艺术相关的从业者。这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要知道如果想要开一家文化类的咖啡店的话,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咖啡店今后健康的运营和持续的成长,但我眼前的这个人居然不管不顾的就砸下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做一件可能没有回报的事,实在是勇气可嘉。

不过好在上天是眷顾为梦想而坚持的人。还在装修期间,虎老板就认识了艺术类众筹平台“觉Jue.So”的创始人丁锐,并与之合作,在开业前夕就提供场地支持,供JUE开展workshop类的活动,其旗下的艺术家们纷纷在此现场教授手工皮具、湿毡等手工制作的课程。“这种互动性的活动很受欢迎,而且由于是艺术家亲自来上课,所以也保证了艺术品质。”虎老板介绍说。

所以在正式开业之后,他起初信心满满,认为积累了一定的客源,却没想到第一个月生意惨淡。“但很神奇的是,在那个月交到了许多新朋友,音乐类的、美术类的都有。大家都是很自然地看到这里新开了一家咖啡店,就推门进来了。”虎老板感慨地说:“你看这里人来人往的,有些人就径直向前,有些人会稍加停留,驻足徘徊一下也走了,但有些人就会直接推门而来,没有半点犹豫。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奇妙的缘分。”

诚然,没有人说得清缘分这件事,于是到最后我们只能将这虚无梦幻的一切归结为“命中注定”。我相信这四个字,因为每一个个体都像是一个磁铁一样,总是会吸引与自己气场相合的人,无论要绕多远等多久,正如犹太人哲学家Martin Buber所言:“Every real life, all is meet.。” (真实人生皆是相逢)

提供一个平台成为文化创意的孵化器

开业两年多来,虎café已经开展了 200多场活动,音乐类、美术类、戏剧类、语言类等一应俱全,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每个晚上都是一场盛会,座无虚席。“每周二会有一个‘英语合唱团’的活动,有老师现场教唱英文歌,通过唱歌的方式来纠正发音(不过目前由于老师太忙,所以不得不暂停课程);周三是踢踏舞教学;周四是‘零基础的同步油画课’,参与者的绘画作品还有机会呈现在店内;每周五则会举行‘摇摆舞会’……这些固定的活动都有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教学,因此深受大家的欢迎。”虎老板向我一一介绍道。据悉,如今咖啡馆自发组织的创业论坛“虓论坛”也正以每个月两次的频率火热进行中,希望能让更多有相同理想的人有机会聚在一起,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与感受。

而除了这类学习的活动之外,店里轻松自在的氛围也吸引了许多小伙伴自发的前来组织活动,例如每周六晚上的吉他交流会,漫画家们的“魔都约绘”等,都让这里区别于一般的咖啡馆,而成为了文艺的代名词。“今年6月份我们会策划一个日本设计师的展览,展出一些日本元素和文化相关的工艺品和艺术品,并同步开展日本爵士乐队的表演。”提起近期的计划,虎老板这样说道。

我想,凡是对艺术怀揣热忱的人,内心世界大都是丰富而细腻。“曾经有朋友问我,究竟是想做艺术家,还是艺术从业者,其实我两个都想做。”虎老板坦然说道,“但在成为艺术家之前,需要的是积累,是发掘自己内心真正为之所动的东西。因此在那之前,我希望可以成为艺术家和大众间的中间人,举办一些有特色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他告诉我,如今自己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文化资源,场地运营又是他的强项,因此接下来的愿望就是能够成为一个“文化创意的孵化器”,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将已经成型的想法尽快变成现实。

他告诉我,自己在大学时的专业是经济管理,后来还做过咨询,卖过保险,但是在对待“虎café”这个项目上,自己从来都没有运用过任何商业技巧或专业知识,而仅仅是凭借简单和真诚的内心,与每一位志同道合的客人心无芥蒂的交流,才有了今天的这番成果。

采访结束后,我环顾四周,为上海能有这样一类咖啡馆的存在而感到高兴,它让人真正有了归属感,让咖啡和艺术不再是浮于表面的文字,而真正走入人们的内心,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