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可以说,教育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高度重视,也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社会和群众像现在这样对教育如此关注,议论如此之多。因此,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绩怎么评价、问题怎么看、今后怎么办,的确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教育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本适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一、教育事业发展达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在初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期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高中学龄人口入学急剧上升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前,我国小学净入学率99.3%,初中毛入学率9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率74.88%,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规模是发展得相当快的,比印度、巴西、印尼等国家都要快很多。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在学龄人口高峰期实现“普九”,避免了大量的新文盲产生。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连续扩招,以超常规发展的步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总规模由2000年的1230万人增长到2006年的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2%,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正在支持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改革使教育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管理体制在不断调整后基本理顺,基本适应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一是完善了各级各类教育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职责更加明确。目前,基础教育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确立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和管理,依托部门、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办学;高等教育实行中央与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中心城市积极参与举办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二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筹措经费的教育投资体制日益完善。各级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逐年增长,近几年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投入显著增长。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使得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发展领域的渠道更加畅通。三是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同时,确定了民办教育重点要在非义务教育领域发展。政府在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基础上,近两年把工作重心转到规范管理和监督上来,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和资格证书制度,新的教师岗位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在实施,逐步做到教师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固定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五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不断完善,已经与社会上劳动力就业市场机制相衔接。

第三、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和结构调整基本到位,教育发展的整体格局趋于合理。2006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仍在下降,与上年相比,学校所数小学减2.46万所,初中减1600多所。就湖南的情况来看,近10年中小学布局持续调整,近年小学学龄人口开始小幅回升,学校布点可以基本稳定下来了。当前初中教育规模仍在缩小,但过两年左右会基本稳定。高中阶段教育尽管目前规模发展还不够,但由于2008年左右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开始下降,因此,今后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重要的并不是扩大规模,而是提高办学水平。高等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区域布局调整已经完成,同时地方高校通过前几年的合并、重组等多种调整形式,高等学校的分布也大致确定下来。比如,湖南已形成了以长株潭高校群为龙头,每个市州均有一所本科院校、一所以上高职学院的发展格局,基本可以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四、教育法制建设进展较快。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保障。当前,相对其他部门法而言,教育的法律法规是最完善的,包括《教育法》和其他众多的专项法律法规。近几年,新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并对原来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重新修订和完善。总的来讲,教育立法工作成效很大。同时,教育执法工作进一步改善,各级人大对于教育执法检查工作相当重视,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意识得到加强,尤其是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依法开展教育监督和评估,强化教育督导的监控职能,对县级政府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的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有效推动了各级依法治教和依法兴教。

第五、教育的协调发展受到重视,科学统筹力度加大,对提高全国教育整体水平和扩大教育发展的整体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十分关注和重视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义教工程”、“危改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专项工程建设有效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对西部地区教育给予了有力的扶持和政策倾斜,并组织了相应的对口支教工作,使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二是十分关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国家的教育专项支持大多向这些地区倾斜,各级地方政府同时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使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观。就湖南而言,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较多,主要集中在大湘西地区,这些年湘西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比如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方面,其中校舍建设、教学配套设施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装备以及教师住房状况的改善,等等,都要好于湘中、湘南地区。三是十分关注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学杂费,对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给予寄宿生一定的生活补助,这是继免农业税之后又一项惠及农民的重大政策,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普及水平已经产生了显著成效。

第六、教育公平已经被党和政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国家助学奖学金制度取得了显著实效,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2002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拨出2亿元用于国家奖学金,资助4.5万名家庭经济贫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冠以“国家”名称的奖学金;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大资助高校贫困生的力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2005年开始,中央政府每年拿出10个亿设立了国家助学奖学金。这两项重大措施,受到社会普遍赞誉。特别是今年国家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中央财政支出由上年的18亿元

迅速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达到200亿元。

二、关于当前教育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1、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速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例如,2005年,上海市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7940,77元、8421.50元、8131.85元、6188.90元、11500.73元,河南省分别为744.46元、908.05元、1052.06元、1148.29元、3727.09元。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投入,最高的北京市为17036.50元,最低的四川省为2076.09元,差距悬殊。二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学校的条件比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的条件好得多,优秀教师不断流向城市,二者之间的差距很难缩小。从2006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来看,初中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以及小学、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城乡之间的差距比上年有所扩大;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农村仅仅只有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这是导致中小学“择校”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

2、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严重不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后来推迟到2005年实现,但实际上2005年下降到了2.79%,已经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2006年这项比例仍只有3.2%。有的县办重点普通高中,政府不投资,完全靠收费维持。中西部省普通高校财政投入只占学校总支出的1/3左右。因此,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与教育规模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有的校舍非常简陋,课桌椅破旧,少数学校甚至还在危房上课。据统计,2006年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还有4000多万平方米。有一部分高校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实验课不能开齐开足;有的贷款过多,存在债务危机。

3、素质教育尚未全面推行和具体落实。当前,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减弱,而是在不断加剧和向两头蔓延。除了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外,高校本科教学在追求考研的升学率,特别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把这个升学率视为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同时在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毕业生考研被列入就业率统计范围,成为检验办学水平的指标;高职高专的教学又在追求“专升本”考试的升学率,中等职业学校在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上线率。幼儿教育正在向“小学化”发展。

4、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缓慢,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200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59.2%,仍然处于偏低的水平,这种现状对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和发展高等教育都将会产生制约作用。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重为41.1%,进一步提高这一比例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资源配置水平继续下降。今后,由于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将会急剧下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生源也可能下降,普高与职高的规模结构失衡状况有可能进一步加重。

5、城市中小学班额太大。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加上城市新区开发没有配套建设中小学,使城镇中小学教育资源紧张,班额太大,并且相当普遍。据统计,2006年全国小学大班额城市占27%、县镇占32.39%;初中的大班额城市占33.59%、县镇占53.33%。有的学校七、八十个学生一个班,甚至上百人一个班,课桌都排到讲台上去了,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三、关于教育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1、关于教育质量的问题。近几年由于全国高校持续扩招,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议论也逐渐多起来。社会上不少的人认为,由于扩招导致高校质量下降了,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看法与此不尽一致。我认为,应该承认持续扩招在一定时段会不同程度影响质量,但扩招并不必然导致质量下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扩招前的9%增加到2006年的22%,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规模上实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而且教育层次、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同,评价其质量的标准应当有所不同。必须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新的质量观。一是要实现由知识质量观向素质质量观的转变。改变传统的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寡、深浅来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做法,不仅要培养学生会读书、会学习,还要培养学生会做事、会做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二是要实现由单一质量观向多元质量观的转变。打破原有的单一教育模式,根据扩招后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趋势,确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三是要实现由均衡质量向特色质量观的转变。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要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2、关于“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笼统地讲“上学难、上学贵”并不准确,有其片面性。目前,全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对农村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免收学杂费,现在上小学、初中应该是“不难也不贵”。高中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不断提高,有的地方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各省市农村高中与城市高中执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应该说上高中并不难、收费也不太贵。问题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紧缺,上示范性高中难;要选择好的学校、上高水平的民办高中比较贵。同时,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高考录取率达到60%以上,有的省市达到80%以上,所以,现在上大学比过去容易得多。但是,名牌大学招生的名额有限,要上名牌大学肯定很难,即使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也是如此。另外,自愿上民办独立学院或者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学院,收费比较贵。还有,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有经济困难,相对于他们的家庭收入来说,高校收费比较贵。因此,准确地来讲,“难”是上名牌学校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上非义务教育学校难,“贵”是择校贵。

3、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这是目前社会上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认为教育不公平,并且把社会不公平的原因归结为教育不公平。应当承认,当前确实还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