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链各环节附加值的国际比较


  摘要:文章运用有差异的技术复杂度指数,以世界十大钢铁生产大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了这些国家的钢铁产业链上可贸易品的技术含量和不可贸易品的技术含量。比较结果显示,中国钢铁产业的出口技术附加值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出口附加值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印度、巴西、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钢铁产业下游的制造业的技术附加值较低,而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钢铁产业下游的制造业的技术附加值较高。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钢铁产业;附加值;国际比较
  
  一、引言
  自1996 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以来,中国钢铁产业多年保持产量全球第一,出口份额从2002年起也开始稳步提高。钢铁产业作为一个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向上游产业联系并影响采矿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等,其提供的产品又是其它许多下游产业的基本原材料,主要包括机械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业、五金制品业、交通运输业和船舶业等,整个产业链较长,链上某个环节的变化都会造成整个产业链的波动,其受国内外经济的影响较大(王腊芳,2010)[1]。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直接造成房地产、汽车等产业的不景气,钢铁产业也因此受到重创,直接造成国际钢铁市场上普通钢材产品及生产设备能力过剩, 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并使钢铁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降低。这样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企业产量和价格的下降,更多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该产业部门的衰退会减少该部门的就业,进而影响到投资与消费等。当然,该影响到底有多大主要取决于中国钢铁产业及钢铁产业链上其他主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整个产业链的稳定程度。
  为了减少钢铁企业所受的冲击并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世界钢铁生产企业纷纷采取和谋划新的带有长远性的市场战略措施,其中一些钢铁生产强国, 如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和韩国等的企业就将市场目标转向了各种高附加值特殊钢材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上。不少国家的政府甚至拨款出资予以支援扶植,目的是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企业的产品拉开档次差距, 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需要, 以高附加值特殊性能钢铁产品打开市场突破口,从而继续保持自己在全球钢铁市场上的强国主导地位。目前中国钢铁制品虽然还没摆脱低端的处境,但近年来政府和企业一直强调并加大了扶植力度发展高附加值钢铁产品。那么,这些年来中国钢铁产品附加值是否有实质上的提升?提升幅度有多大?为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测算来考察中国钢铁产业附加值是否有提高及其提升的幅度显然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目前,许多学者对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过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出现在关于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包含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等,如金碚等(2006)等应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和贸易竞争指数等评价中国制造业入世以来的国际竞争力变化,得到中国钢铁产业在2001-2004年间竞争力增强的结论[2]。另一方面是专门针对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如李博等(2009)应用SWOT 方法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3];刘海云等(2004)应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相对贸易优势指数评价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4];杨继平(2005)构建了十九个二级指标的钢铁产业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对2001-2010年的中国钢铁产业安全性进行了估算[5];何维达和何丹(2007)构建了一个十四个指标的钢铁产业评估体系,对中国钢铁产业2015年之前的安全性进行了预测[6]。但这些文献大部分都是从钢铁产业本身来研究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虽然王腊芳等(2010)构建了四大类二十二类分项指标的中国钢铁产业链安全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中国钢铁产业链的安全情况[7],但由于钢铁产业是一个中间品产业,上下游产业以及钢铁产业的技术附加值严重影响着钢铁产业的竞争力,而目前系统测算钢铁产业链各环节技术附加值的文献还没有。为此,本文首先应用2002年投入产出表对钢铁产业链进行初步界定,而后通过对钢铁产业链上各产业的技术附加值的计算来考察中国与其他九大钢铁生产大国的钢铁产业链各环节附加值的差异,以此来评估中国钢铁产业链的稳定程度。
  
  二、研究方法介绍及数据说明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的产品的技术含量用其所带来的附加值来衡量,若产品附加值高,则被认为是高技术产品,反之,则为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而产品的附加值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品牌、营销策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根据李嘉图的成本比较优势理论 ,自Michaely(1984)提出了测度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以来[8],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关志雄(2002)用世界各国某产品的出口份额为权重对出口国人均GDP加权来得到该产品的技术含量值(附加值)[9]。随后lall, etc. (2006) [10],Hausmann, etc. (2006) [11],樊纲等(2006) [12],杜修立等(2007) [13]以及祝树金等(2009) [14]进行了改进,他们的研究都是通过对人均收入或各国收入水平进行加权来测定产品技术含量或附加值的方法,所不同的只是加权的方式不同。但这些方法所能测度的是主要是货物贸易品的技术附加值,对于不可贸易的产品(如房地产,建筑业等)和服务贸易品(如批发零售、金融等)没有进行测度。姚洋(2008)[15]提出了通过对该产业所服务的产业的技术附加值进行加权来测度这类产品的方法。在该背景下,本文拟区别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分别对他们的技术含量进行测算。
  对于可贸易品技术含量的测度,本文采用祝树金等(2009)提出的计算可贸易产品技术含量的技术复杂度指数,定义为:
  其中 为某种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权重,其表达式为:
  其中 为i国a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一国钢铁产业链上某种产品技术水平可表达为:
  其中, 为i国第n类出口产品(如钢铁)的技术复杂度(附加值),m为第n类产品所有包含的细分产品种类数量。 为i国a产品出口额, 为i国第n类产品出口总额。
  假定第n个不可贸易产业一共向Q个可贸易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则其技术复杂度可采用下列方法计算(姚洋(2008)):
  其中 为不可贸易产业n的技术复杂度指数, 为以第n产业为中间投入品的第r个可贸易产业, 为n产业对r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本文虽涉及到水上运输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等三个不可贸易行业,但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钢铁产业链上各环节附加值的国际比较以及附加值变动情况的分析,因此本文不计算此三类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文中所用到的数据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147个国家或地区对世界1996-2006年出口的SITC REV.2 3位数分类水平上239类出口贸易额,其数据来源为联合国贸易委员会数据(UNCOMTRADE DATA)。第二类是1996-2006年各国人均GDP数据和各国各的CPI数据,其数据来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库。第三类为2002年12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考虑到研究对象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本文特选取2006年世界前十大钢铁生产国(分别是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德国、乌克兰、印度、巴西和意大利)钢铁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技术附加值作为比较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