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么摩托时代


  按我的分法,我国乡村交通工具的发展应该有三个阶段,即:驴车时代,自行车时代和摩托车时代。当然,汽车时代现在已经开始在庄稼人面前探头探脑,由于眼下还没有真正到来,暂且不提。驴车时代(或者叫毛驴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记得从杜甫那时候就开始了,至少有一两千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结束。前些天去陕北,偶尔看到骑着毛驴的老乡,悠闲自在地走在山沟间,顿时有一种亲切感,这可能是怀旧心理在作怪,以后毛驴恐怕要成为稀有动物了。自行车时代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只经历了短短几十年时间,现在已经进入了摩托车时代。当父辈们还沉浸在牵着粉嘴缁身的毛驴,驮着一身红衣裳的小媳妇,悠悠地去丈母娘家走亲戚的田园情调中时,他们的儿子已经骑着摩托车,被身后长发飘飘的女孩子紧紧搂着腰,在乡村公路上疾驰了。
  
  我是个三个时代都经历过的人。准确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属于自行车时代,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生命的大部分岁月是在自行车时代度过的。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就曾经为家里能买一辆自行车费尽心思,就像现在大家都为能拥有一辆家用轿车煞费苦心一样。当在山东工作的父亲从数千里外托运回一辆自行车时,我也曾像如今开着私家车兜风的人一样,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在狭窄的乡间小路上炫耀。更早的时候,谁家能买一辆自行车不光让乡亲们眼馋,还是件喜事,亲朋好友会来放鞭炮庆贺。主家少不了与大家猜拳痛饮。过后,会把自行车当成宝贝好好装饰一番,凡有烤漆的地方都要缠上彩色胶带,辐条装上各色塑料片,姑娘媳妇们还专门给车把织一双色彩艳丽的套子,下面坠上绒线球,骑过来,五彩缤纷,晃人的眼,惹得行人纷纷行注目礼。我结婚时,老婆陪嫁的自行车就曾被打扮成这样。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多了,这样的事就不再是喜事。到如今,连我也不怎么骑自行车了,却留下了许多有关自行车的回忆。这不,该谈到摩托车了,还忘不了再说几句。
  现在言归正传。应该说,我对摩托车的最初印象是从电影里得来的。在自己没有摩托车以前,我一直没有把摩托车当交通工具看,总感到那是一种用来炫耀的东西。并且固执地认为,摩托车肯定比汽车跑得快,因为我看过的电影里总有摩托车追赶汽车的镜头,那种场面让人心跳加速,很刺激,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据村里的老年人说,他们最早见过的摩托车是日本人骑着的电蹦子。大概是1937年吧,一队日本兵耀武扬威,骑着三轮电蹦子,从我们村南的沙石路上开过来,太阳旗飘扬,引擎,吼叫,尘土漫天。当天,和我们村紧挨着的那个小镇就被占领了。从此,电蹦子在小镇里进进出出了八年。这可能是最早出现在我们那里的摩托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我最早驾驶的是上海产的幸福牌摩托车。到现在我都想不明白,精巧的上海人怎么会制造出那乙粗糙笨重的家伙:那是一种两冲程双排气管的250型摩托车,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在当时,绝对是惟一能看到,也是最令人向往的摩托车晶牌,椭圆臣的油箱,椭圆形的大灯,暗淡的枣红色车身。发动寸,要先把车撑好,手握油门,再用脚把启动杆反转过来,踩着,一悠一悠地排气,然后猛往下踹,引擎便嘣嘣响,冒着黑烟启动了,很麻烦。我把这种摩托车叫“红大汉”。因为笨重,所以平稳,这是“红大汉”最显著的特点。当时,“红大汉”售价才一千多块,对—般人来说,却是个天价,没有哪一个普通家庭能多拥有。骑这种车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乡里的邮递员,苒一种是乡镇干部。我就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乡镇干部时才骑过这种车。虽然笨重,满身油污,但在当时的感觉绝对比现在开一辆轿车还好。在乡间小路上,稍加油,引擎轰鸣,一路绝尘而去,真是威风凛凛,仿佛权力的象征,令路旁的庄稼人纷纷侧目。
  最早进入农户的是一种重庆产的轻便摩托车,俗称轻骑。这种摩托车色彩亮丽,造型优美,弯梁,小巧玲珑,让人耳目一新。当影星韩月乔骑着这种摩托车出现在电影屏幕上时,不知道羡煞多少乡村青年。这是初级阶段的摩托车,好像还没摆脱自行车的影子,装有和自行车一样的脚蹬和链条,一旦出了故障或者没了油,能用人力去蹬。那几年,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像蹬自行车一样,频率极快地蹬着摩托,累得气喘吁吁,有人嘲笑:“摩托摩托,赛过骆驼”,话语间带着几分嫉妒。其实那日会儿摩托还不如骆驼,只有速度和骆驼差不多。这种摩托车、的一个最大缺陷,是车身太轻,速度稍快点就发飘,经常出事。又因为无档位,油耗特别大。但价格便宜,只有几百块钱,购买的人反倒特别多。以绝对数字计算,出事的也就多。在我们这一带,当年曾流传着有关这种摩托车的顺口溜,比如:不想活,骑摩托。这也说明,摩托时代的到来,也像其它工业品一样,曾经给庄稼人带来过恐慌。
  其实刚开始,摩托车带给庄稼人更多的还是眼馋与嫉妒。我们那里曾有人编过一首令人啼笑皆非的顺口溜,说的是有个叫满荣的能人,把用旧的嘉陵牌摩托车卖给一个叫世英的乡亲盾发生的事。抄录如下:
   张满荣大奸熊,坏坏摩托卖世英,
  刘世英命不行,他么还想骑嘉陵,
  史母娘家去摆显,老婆娃娃站两边,
  干蹬憨踹不冒烟,气得后巷叫有谦,
  有谦也想沾个边,脑袋低下只管援:(推)。
  各种品牌的摩托车进入农家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在摩托车被大中城市相继赶出来后,摩托车厂商并始了在农村市场的竞争,价格一降再降,很快就被农户接受。这种泛着金属光泽带着浓浓汽油味的交通工具,以迅疾的速度和简单的操作,尤其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刚开始,在比较贫困的农村,摩托车还只是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农民在盖好了房子,有了一定积蓄后,摩托车就成了首先要买的贵重商品。儿子结婚,一辆崭新的摩托车是必须有的;女儿出嫁,若没有一辆摩托车做嫁妆,就好像掉了价。走亲戚,赶集,出门办事,甚至下地干活,只要想到了摩托车,一切就都变得那么便捷,距离仿佛一下近了许多。如今,走在我们那里的乡间路上,骑自行车的反倒少见,毛驴就更不用说,早已绝迹,到处是飞奔轰鸣的摩托车,连我们那个不太富裕的小村,摩托车的用户普及率也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有的家庭还不止一辆。暂时还没有的,过上一半年,遇到儿婚女嫁,也不能没有。
  比农家稍早购进摩托车的是吃公家饭的人和乡村生意人。我属于前一类,因而也就比较早地体验到驾驶摩托车的快感与刺激,同时,也较早地体验到了摩托车的危险。现在,我能像一个骨科医生一样,告诉乡下的那些骑车飞驰的青年人,骑摩托车一旦出事会有什么结果:命断黄泉就不用说了,最常见的是摔断锁骨,其次才是腿和胳膊。这是经验之谈,在我出的两次车祸中,都摔断了锁骨,只有一次同时也摔断了腿。另外,我还可以告诉他们出车祸的感觉,那一刹那,完全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事情就发生了,稀里糊涂,只感到自己被抛了起来,弃物一般。如果幸运,能睁开眼明白是怎么回事,一定是躺在坚硬冰冷的路面上,首先看到明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