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探讨以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为主的临床护理模式对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收治小儿腹泻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结果:观察组病症性腹泻、过敏性腹泻、肠鸣音、痢疾、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腹泻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不仅能有效提升患儿的临床疗效,还能有效提升康复时间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小儿腹泻;临床疗效

在临床医学中,小儿腹泻不仅是一种多病原疾病,还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疾病,其最主要的特点为患儿的大便次数逐渐增多且形状发生较大改变,同时患儿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等临床症状。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以临床路径小组为主要护理理论基础的临床护理干预模式。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儿腹泻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小儿腹泻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病程1~24 h。对照组男31例,女16例;年龄160 d~5岁,平均(3.5±0.6)岁。观察组男35例,女12例;年龄180 d~6岁,平均(3.9±0.4)岁。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1)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2)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①护理方法:由护理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带头制定护理方案,根据患儿的入院时间、临床症状、饮食条件、家属须知、心理调节、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手段制定。②护理路径:对小儿腹泻患者每日病情进行临床监督、数据登记与整理、数据评价,其中所有的护理数据均应交由护士长进行核实,并针对评价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医护人员在进行交接班时必须做好患儿病情交代,落实交接人员名字与工号。③入院宣教:在患儿及家属入院后,应及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小儿腹泻疾病的临床基础知识宣教与指导,与患儿及家属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与主治医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进而形成医患、护患与医护3种良好的互动关系,鼓励患儿及家属勇敢面对病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④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基本病情制定适度的饮食方案,并结合饮食方案进行饮食摄入干预,家属应积极承担小儿的喂食任务,多食用有助于小儿消化的食物,并做到少食多餐的均衡摄入。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病症性腹泻、过敏性腹泻、肠鸣音、痢疾、呕吐等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临床疗效。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均予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症性腹泻、过敏性腹泻、肠鸣音、痢疾、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优(P<0.05),见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3。

讨论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一般是指在肠道菌群紊乱、过敏或喂养不良的情况下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疾病。其中临床特点常表现为大便增多或大便性状改变,同时还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其中小儿腹泻的病原主要来源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数小儿腹泻可治愈,且发病范围常在1~5岁;与此同时,如果按照腹泻的病程进行分类,小儿急性腹泻一般<15 d,迁延性腹泻则在15~60 d,慢性腹泻常常>60 d。而根据病情的严重情况,小儿腹泻主要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类,其中轻型腹泻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但伴有一定程度的低热症状;重型则带有较明显的酸碱紊乱与全身重度脱水现象。

在小兒腹泻临床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对于提升患儿的临床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护理人员的临床干预对贯穿和促进小儿腹泻治疗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进而可更大限度地满足患儿的治疗需求。根据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儿在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小儿腹泻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观察组护理模式不仅优越,还说明在小儿腹泻治疗过程中,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与团队合作也是促进小儿腹泻康复的重要因素。同时,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这与高海波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综上所述,在临床小儿腹泻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不仅能有效提升患儿的临床疗效,还能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