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型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的低附加值特征及结构性问题,同时指出环境、金融市场波动、技术是影响外贸模式的三大因素,最后认为中国外贸应当着力推进低碳发展、自主创新和市场多元化。

【关键词】中国 对外贸易 模式转型

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而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则仅仅是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商品结构则是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成品为主。已有理论和现实经验均表明,这种普遍且长期存在的国际分工模式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不断被边缘化,其在获取静态比较利益的同时却损失了大量的动态比较利益。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社会面临着“四降一升”的经济发展态势,传统的贸易模式遭遇了难以为继的困境,因此,实现中国外贸模式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及问题

(一)外贸模式的变化

第一,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空间在逐渐减弱,优势在不斷减小。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许多行业为了加快生产效率都是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率升高的速度赶不上人均工资增长的速度,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在密集劳动力需求方面越来越小,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劣势状态。

第二,中国加入WTO后,外贸结构受到强国的挑战也在发生变化。但是,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及其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我国得到了好的机会急于想展现自己,不断地进口国外商品,也在出口国内商品,使得国际价格不断上涨,由于中国产品低廉且畅销,国外出台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针对我们,这就是大国的效应。

第三,我国产业间结构调整比较落后。我国的原始产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工相对粗糙,出口的商品层次低,但国际上要求精美、顶尖、细致、高端,我国也应重视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创新,大力提高国内的贸易商品。

现在,我国的对外贸易模式不断优化。首先,我国正在推进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把原来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档制产品:像服装、皮革、纺织类商品在出口中占有比重蛮大的,逐渐转向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的模式,像电子通讯、机械设备、医药类产业出口比例显著提高。其次,通过对外贸易促进我国技术的进步创新。以往外商投资集中在组装加工业,现在投资观念发生转变,主要投资于以像电子、医药等高科技领域,而且投资商越来越多,突破了资源、环境、区域等要素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限制,达到了技术与对外贸易的相互融合。

1991年至2013年,中国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产品对外贸易总额大体上是逐年递增的。国际上工业制产品的需求远远大于初级产品,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初級产品和工业制产品的总额都下降了,受到重创后调整再创新高。结合要素禀赋学说的理念: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技术和资本上处于劣势,但在资源和劳动力上却有明显地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对外贸易的初级阶段,利用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出口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待国际市场己向我们打开时在逐步向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便是利用现拥有的资源,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出口产品已脱离低收入国家常有的特征,并完成了由初级产品主导产业向工业制成品主导的转换。

(二)外贸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中国出口贸易市场呈现高度的集中化,其贸易流向的特点表现为:首先,我国的对外贸易流向集中在亚洲、欧洲及香港。2009 2013年期间,中国大陆与亚洲国家贸易总额最大,其次是欧洲和香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这些区域的贸易额一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我国对亚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和韩国,非洲也占有一定比重我国在香港做的主要是转口贸易,对欧洲的贸易则相对分散一些。其次,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2009年以后,我国对韩国和非洲出口额逐年上升,由原来的50亿美元增加到90亿美元;另外,我国在与处于更低阶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贸易中,主要是劳务输出如工程建设。但是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有限,造成我国与其在发展贸易空间上有明显地局限。此外,经营跨国公司经验的不足,使我国在与其发展外贸上无法得到有力支持。

(2)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综合层次不高。我国出口主要是加工贸易的形式,更多的是再加工状态,使得我国在自主创新与品牌竞争上趋于劣势。另外,我国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上的出口比重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去提升。以制成品出口仍然以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表现明显的劣势,并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的出口竞争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像纺织、鞋帽、服装、玩具以及日用消费品等,这些东西产品链低、附加值低。

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因素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资源匮乏等问题也油然而生。环境污染引发人类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从而许多国家就对进口到本国的货物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也正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由来。同时,绿色贸易壁垒也涉及到了外贸出口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从产品生产、销售、使用到报废,都会用绿色贸易壁垒的要求去指导和检验,因此形成了一个绿色管理体系。另外,进口国家的技术进步也同样会引发居民对于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这就迫使出口商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革,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才能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当然,一个发达国家有这样高标准的要求也会很快感染到其他国家。比如我国出口产品到国际市场,就要按照当地的要求改变商品的包装设计、封面宣传、说明材料、检验检疫等,还要进行很大的整合,增加环境保护费用,以适应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要求,减少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这样会导致产品出口的成本大大上升,因为它中间和后续费用增加了,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压力巨大,面临不小的挑战。但是,绿色贸易壁垒条款在世界上的范围越来越大,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产品都要被当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所干预,所以也离不开我国政府的保护。

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各国的贸易保护者开始重视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这也是贸易保护者为了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而实施的贸易保护工具。由于贸易与环境的突出矛盾,而我国又充当着贸易大国的角色,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几乎涉及到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所有领域,因此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固

金融市场是支持对外贸易的强有力的后盾,它的稳定性对贸易结构的转型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都处在慢慢复苏的阶段,对贸易的制约也非常严重。有些发达国家为了避免帮政府偿还债务,采取财政紧缩政策,使得经济产生了负增长,金融市场开始慢慢缩水。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情况下,对中国贸易的出口产生了影响,而且阻碍了结构的转型。在国内,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也存在着问题,如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国际银行高出很多,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还有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外国的银行加入中国,与国内的商业银行抢占市场,给他们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国内银行的金融体系不能和国际银行的相提并论,这又给我国的金融市场雪上加霜,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产生了不利的条件。

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固主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首先从需求方面探讨,金融市场不稳固造成很多金融机构股市起伏不定,甚至会造成一些金融机构破产,从而导致人们收入得不到保证,也因此影响了人们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而我们作为出口国我们的出口产品量也会受到这连带效应的影响。另外,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固使全球商品价格下降,另外,由于出口国的利润得不到保证,继而会影响本国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缩小出口产品量。

(三)产业技术水平缺乏竞争力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阶段,出口的模式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要求科技创新的今天,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存在缺乏需求弹性、市场占有率小、贸易摩擦剧烈、贫困化增长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它来维持在国外市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能不重视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对中国对外贸易转型的限制。另外,我国调整当前产业技术水平首要任务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增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我国制造业的产业规模虽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大多数重点企业仍然存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飞机制造业目前已是国家大力发展的行业,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飞机制造業很多的零部件和技术都是靠国外的技术操控的。受到技术的影响,使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形成投入大,消费高,效益差的格局。我国出口产品档次偏低,技术含量比重小,大多数产品属于再加工状态也因此难以和国际市场上的高水平产品相抗衡。企业研究水平偏低也是造成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企业只能依靠别人的技术去发展而无法研发自己的技术很难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的。

三、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策略

(一)注重环境保护,发展低碳型经济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发展了很多高污染、浪费资源的产业。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要求实现绿色消费。在国际的舞台上,各国也将绿色贸易作为发展的重点,绿色产品也受到各国人民的推崇。我国也应该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最大力度地宣传环保,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并落实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如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根据国际环保法的法律法规,在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到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实时监控管理,各个环节都要倡导绿色环保观念,制定环保的目标,使产品在出口之前就能达到国际标准。我国企业若要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要提高产品质量服务,积极开发绿色产品、技术和服务,以绿色产品作为我国的主导产业,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二)优化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发展自主创新

要增强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要升级产业结构,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企业要在增加技术含量和提高附加值的基础上发展自主创新,能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增加盈利,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如果这样的市场条件达不到,那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失去发展和前进的动力。第二,要大力改进大规模制造和产业配套的形成。要形成大规模的制造,就要投入巨额的研究费用,这在成本上具有可行性会被分摊。如果要形成较高的产业集群配套体系,则要突破技術难度大、零部件较多的核心技术,然后再产业化升级。第三,要积极与世界先进技术研发组织合作,吸取优质的科技资源,推进自主创新的新进程。要实现对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核心点就是要全面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扩充我国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加快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国外资源,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我国的企业要积极走向世界,实现不同国家间经济、技术和资源的互补。中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在于技术设备上,但在资源上存在着紧缺,我国的企业可以将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机器设备出售到不发达国家,对他们国家进行投资,来购买我们需要的资源,这样不仅扩大了国外的市场,刺激了外需,而且实现了内外需求的共同发展,使得经济利益上升了。由于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多,我国也应提高同这些国家之间的双边货物、服务和技术贸易,甚至大力发展直接投资,为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地发展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