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暴雨铸就钢铁团队


打开文本图片集

编者按 任何一项体育比赛,最受瞩目的总是站上领奖台的运动员,而为比赛默默付出的裁判团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名字则鲜为人知。特别是航空模型这项比较特殊的运动项目,裁判员往往还要担负起更多的工作与责任。在此推荐本届全运会裁判员董洪锋在赛后的一篇随笔,且看裁判员自己的视角下,这群最辛劳、最专业、最敬业的幕后英雄在天津静海都经历过什么。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每个人尊敬!

七月的骄阳,赤日炎炎;盛夏的静海,变化无常。第十三届全运会航空模型比赛短短几天里,从高温黄色预警到橙色预警,从闷热无风到九级狂风,从爽约的雷雨到不期而至的暴雨,让期待了24年的航模人,在这极端天气的考验下,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天津的热融合了北方阳光的直射和炙烤、南方夏日的潮湿和闷热。虽说在预选赛时克拉玛依的阳光太“穿透”,紫外线指数一流,但只要有一片树叶就有一片清凉,只要找个树荫,就能暂避烈日。而在静海,这一切都成为一种奢望,无论走到哪里,闷热都如影随形,想躲都没地方躲。更何况那恼人的湿度,恐怕只有经历过南方“黄梅”季节的人才能忍受。

然而,任凭日晒雨淋、精力透支,裁判组的38条“好汉”就像钢铁打铸的一样,仍然圆满完成了赛事的执裁工作。虽然航空模型比赛7月13日才正式开始,但裁判员从8号一报到就忙碌起来。当晚的首次工作会议,就持续到次日凌晨一点多才结束。紧接着,9号上午召开动员会、下午学习规则,晚上的执裁流程交流会又一直开到凌晨12点多。10号上午,大家转战户外,顶着烈日布置场地;下午则分组学习打分要点;晚上又交流至凌晨。仅仅两天,众人的感觉除了累,还是累。然而,“老天”似乎并不“领情”,10日晚一场狂风暴雨过后,裁判组辛苦布置的场地设施被吹得“七零八落”。于是,11日上午全体裁判和志愿者“重拾河山”,将场地重新恢复原样。顾不上休息,当天下午大家又开始准备各种表格和领队会材料,晚上再次召开会议,要求每个人高度重视执裁的严肃性、责任性和严谨性。12日,各代表队报到并提交模型进行审核。下午的领队会上,各项目进行抽签、分组;晚上,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领导再次出席全体裁判员会议,并就相关事项做了重点强调。比赛就在这紧张的工作氛围中临近。思想的紧张、睡眠的不足,使每位裁判员在开赛伊始,体力就已严重“透支”。

前两个比赛日,众人在烈日和酷暑中熬过。太阳高悬,打分裁判卻无法始终在帐篷下遮阳,只能在烈日直射下执裁。尤其是几位年过半百、甚至年近七旬的老人,每天也和年轻人一样,一干就是一整天。大家早晨5点半起床、6点半出发赶往赛场。虽说全运会在裁判员的食宿安排上标准很高,无奈比赛要求早晨6点供应早餐,餐厅却无法按时供应,只能提供简单的餐食。中午比赛结束后都过了饭点,回到酒店只有半小时的用餐时间。因此大家只能简单吃点东西,赶在12点半又坐车返回赛场,准备下午1点半的比赛。待最后一名选手完成比赛回到宾馆,已近晚上8点,人人累得胃口全无。短暂休息后,10点又要参加当天总结会的讨论。会后还需准备好第二天比赛所用的材料,基本又到了凌晨。吃不好、睡不醒,就连两件裁判服都来不及换洗,这成了每个裁判员比赛期间的常态。

高温不仅将人的承受能力逼到极限,就连成绩统计裁判的专用电脑和打印机也在现场“趴窝”了,只能用矿泉水垫在下面降温。《航空模型》杂志负责现场报道的小编电脑则直接“死机”,只能用胸卡当扇子不停地扇风散热。在现场采编新闻和录像的记者大都是第一次经历如此“磨难”,负责摄像的吴世康老师直接中暑倒在岗位上、央视主持人则不断口服“霍香正气丸”解暑。

比赛第三天,突如其来的暴雨严重拖延了赛事进程。为了抢进度,裁判组决定中午留在场地等候盒饭。简单的一餐盒饭下午3点才送到赛场。而现场的裁判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都是早晨6点半就吃过早餐,一直饿着肚子坚守一线。

当大家都为航空模型重返全运会而欢欣鼓舞、为选手们摘金夺银圆梦而争相庆贺时,不应该忘记这些在幕后为赛事付出辛劳的裁判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或许有人会说,他们服务赛事是有补贴的。但与每天烈日下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相比,那点微不足道的报酬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正是怀着航模人特有的情怀,大家才无怨无悔地甘愿付出。

当暴雨倾盆而下时,裁判们想到的是把唯一能避雨的长廊留给运动队,自己则打着雨伞,任由雨打风吹。当晚,就有好几位裁判员发烧、拉肚子。而为了完成被延误的比赛,次日清晨5点半大家又准时出现在赛场,站好最后一班岗。比赛一结束,很多人空着肚子就拉着行李直奔车站机场,去赶可能赶不上的高铁或航班。

比赛结束后,我用文字记载下这一切,就是想让这篇随感成为为全运会航空模型比赛圆满完成而付出汗水和心血的全体裁判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一份肯定和见证。荣誉属于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们,也属于所有默默无闻的幕后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