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目的:分析晚期乳腺癌行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时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患者行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66例患者行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21%,对照组为66.67%,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74%(P<0.05)。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行以吡柔比星和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均显著,但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晚期乳腺癌;吡柔比星;化疗;不良反应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需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1-2]。为探讨晚期乳腺癌行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以回顾性方式重点分析本院12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时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6例)。对照组年龄34~72岁,平均(42.40±5.26)岁,病程1~4年,平均(2.58±0.70)年,转移部位:10例骨转移,20例肺转移,24例淋巴转移;观察组年龄33~72岁,平均(42.38±5.25)岁,病程1~5年,平均(2.60±0.72)年,转移部位:12例骨转移,25例肺转移,29例淋巴转移;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1个月均未接受任何化放疗治疗,对照组行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表阿霉素(辉瑞制药有限公司,H20000496,10mg/瓶),50~60mg/(m2·d),静注;30mg紫杉醇(F.H.Faulding&Co.Ltd.TradingasDavidBullLab.,X20010120,30mg:5ml)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观察组行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吡柔比星(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H20045983,10mg/瓶),60~90mg/(㎡·d),静注;紫杉醇用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均常规补液及利尿,三周一疗程,1次/d,共治疗两疗程开始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 疗效判断:病灶全部消失,维持4w为完全缓解;肿块缩小面积≥50%,持续时间超过4w为部分缓解;肿块缩小面积<50%,增大面积≤25%,持续时间超过4w为稳定;病变两径的乘积增大面积≤25%为进展,总有效率=(部分缓解+完全缓解)/总例数×100%[3]。不良反应:血小板与白细胞减少、贫血、恶心呕吐。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21%(47/66),对照组为66.67%(36/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61%(7/66),比对照组40.74%(22/54)低(P<0.05),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疗效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21%,对照组为66.67%,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表明晚期乳腺癌患者行以吡柔比星和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考虑可能因为吡柔比星与表阿霉素均为新型蒽环抗肿瘤类药物,其能够通过对核酸合成的直接抑制作用,于细胞分裂G2期对细胞周期起到阻断作用,具有较强抗癌活性,可有效杀灭肿瘤类细胞,从而减少病灶,缩小肿块面积,取得较好疗效[4]。同时,通过分析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61%比对照组40.74%低,考虑可能因为吡柔比星抗肿瘤的活性比表阿霉素低,且能够克服耐药基因干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5]。此外,紫杉醇为新型抗微管类药物,能使合成微管的微管性蛋白(二聚体)与微管蛋白间失衡,从而导致癌细胞死亡,具有较高安全性,其与吡柔比星联合治疗将发挥协同作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晚期乳腺癌患者行以吡柔比星和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均有利于缩小病灶,缓解病情,但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郭丽,张毅,吕金燕,等.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乳腺癌血清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33(6):1553-1556.

[2]袁业伟.三阴性乳腺癌最新治疗及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5,44(16):2279-2282.

[3]刘钊,尉承泽,黄焰,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军事医学,2013,37(9):700-703.

[4]朱丽萍,王斌,李涌涛,等.乳腺癌易感基因1、Ki-67在青年乳腺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5):830-832.

[5]王立泽,欧阳涛,王天峰,等.吡柔比星联合方案新辅助和辅助治疗原发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2,34(2):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