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细分视角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拥有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商务沟通能力、能够迅速适应一线岗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当前市场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市场细分的角度看,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专业知识,课程设置的内容趋同化,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没有充分细化,层次性不强。在市场细分视角下,创新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兼顾课程体系的时代性、应用性以及特色性,系统地考虑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以及实践课的设置。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1-0141-03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外贸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自1978年改革的30多年里,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幅增长,据世贸组织的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近年来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因素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放缓。据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1.53万亿元,同比下降6.9%。国际贸易形势的复杂变化及我国对外贸易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新情况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从国际市场发展和市场细分的视角对我国对外贸易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从需求绝对数量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在2013年超过美国,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一种常态;已有400 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也有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境外投资,这些跨国企业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尤其随着我国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为了开拓境外市场也需要大量的专业外贸人才。根据海关总署资料统计,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净增180多万人,而我国高校经济类毕业生每年仅仅是13万人左右,初步估算,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缺口将近100万人。

从需求结构看,外贸行业结构性人才缺口巨大。传统外贸业务岗位主要包括单证员、结算、外销员、报关报检员、货运代理等,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有的外贸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直接考查毕业生写英文外贸函电、现场修改信用证、缮制单证、现场英语商务交流,而大多数国贸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目前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外贸企业对熟悉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的经贸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如具有反倾销知识的人才有较大缺口。世贸组织官方数据显示,仅2014年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达962件,同比增长12.4%,影响贸易额约7570亿美元。《中国贸易报》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连续1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仅2014年,中国所遭受到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就有97项,涉及产品范围、立案频率在世界贸易史上都十分少见。在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诉讼的严峻现实面前,大多数中国当事企业只能被动应付,从而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甚至痛失国外市场。然而,这一点在欧盟、日本和韩国却大不相同,在这些国家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大企业内部都有负责贸易纠纷的专职人员,一旦遇到贸易纠纷,可以迅速提交应诉材料,降低企业损失,而中国则缺少熟悉国际惯例和法规的专业经贸人才,专门从事反倾销调查的人员不足发达国家的1/10。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外贸行业基本实现单证无纸化、管理信息化和经营网络化,跨境电商也快速发展,外贸行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二、黑龙江东方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从事实际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经贸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经营管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最关键的一环,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黑龙江东方学院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内容趋同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明确定位,更要体现专业特色,而专业特色需要有特色化的课程为支撑。黑龙江东方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总体比较完整,但不能很好体现专业特色。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课程门类设置趋同,没有设置本土化、差异化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表面上系统性较强,但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人才结构现状,很难因地制宜地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造成培养人才趋同,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二是缺少特色课程,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贸易发展形势作相应调整,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是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2.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科定位为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市场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脱节;二是部分学科过分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纯粹把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人才,忽略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上,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过于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从而把本科教育和高职院校教育等同化,降低了学生的培养目标。三是过分强调专业知识而忽视相关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以上三种情况都是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比例失调造成的,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很难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课程设置在实践环节上没有充分细化

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没有从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精细化培养。

三、黑龙江东方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外贸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应该根据类别不同而分六大类,各大类课程的设置根据自身特点而分别有所不同,以黑龙江东方学院2013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其构建思路如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共同的基础性课程,其与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但它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考虑而设置,目的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而且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学生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要求也十分高。故不能放松思想道德修养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特征,适当增加大学英语的课时,针对黑龙江省作为对俄贸易的窗口,单独开设大学俄语课程满足社会需求。公共基础课有三大类:一是社会科学类,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等;二是自然科学类,如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等;三是实践类,如军事训练。公共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0%。

2.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这类课程与学生专业关系密切,是进一步学习深层次专业课的基础,包括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适当增加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原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商品学、经济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时间,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减少甚至可以取消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等。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0%。

3.专业限选课

专业限选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而灵活设置的方向性、系列性课程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设置专业限选课程关键是适当减少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经济学等;适当增加涉及新领域课程的教学时间如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等;适当增加提高学生商务沟通能力课程的教学用时,如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与演讲、国际市场营销、跨文化交流等;大量增加与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紧密相关课程的教学用时,如国际贸易实务、商贸外语函电、单证实务、国际结算等。专业限选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

4.专业任选课

专业任选课设置的目的是加深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专业任选课中开设2-5个方向,例如国际商务、国际物流、服务外包、会展经济与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使这些专业任选课程尽量相互错开,让学生灵活选课学习。而且把专业任选课与考证培训相联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专业任选课学时占总学时的6%。

5.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主要兼顾文理渗透,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研深造以及提高就业竞争力。公共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4%。

6.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课程分三个层面:实验、实训、实习。首先,在实验课程层面,必须让专业理论知识实验化,最好在理论教学中安排实验环节,如国际贸易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理论课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点;其次,在实训课层面,针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应该安排独立的实训课程,利用学校专门的国际贸易实训室,如商务谈判实训室、单证实训室、ERP实训室、外贸业务流程实训室、仿真实训室等,开展以操作性为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外经贸业务操作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第三,在实习层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以上三个层面的实践课程应该逐层展开循序渐进,实验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25%。

[参考文献]

[1]李进.地方本科院校长办学理念探微——基于上海师范大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02).

[2]刘宏青.近20年来中国外贸依存关系的变化及政策启示[J].国际贸易,2013(01).

[3]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责任编辑:郭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