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从“少见”到“井喷”

陈灏珠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顾问,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21世纪以来,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呈现“井喷”态势,业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冠心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发病率快速攀升,冠心病患者数量已超千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民生活贫困,卫生条件差,各种传染病流行,人均期望寿命还不到40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心血管病还没有机会发生,先心病患儿因得不到有效医治而大多夭折。与传染性疾病相比,心血管病还比较少见。

之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卫生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传染病渐渐得到控制,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种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陈灏珠院士团队曾对1948—1999年上海地区住院心脏病病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心脏病病例在内科住院病例中所占的比例从1948年的9.89%上升为1999年的24.24%;心脏病病种构成呈持续渐进变化,冠心病所占比例从20世纪40年代的6.78%逐渐上升至90年代的39.19%,90年代冠心病住院人数是50年代的20多倍,列心脏病病种构成比首位;风湿性心脏病住院人数所占比重持续稳定下降,从20世纪50年代的50.3%降至90年代的10.25%。

21世纪以来,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甚至呈“井喷”态势,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人,其中脑卒中1300万人,冠心病1100万人,肺心病500万人,心力衰竭450万人,风湿性心脏病250万人,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人,高血压2.45亿人,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的40%以上,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吸烟、超重与肥胖、膳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其中,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关系尤其密切。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控制危险因素十分关键。数十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慢性病的管控。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仍不理想。《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高血压年龄标化患病率高达23.2%;中国成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达40.4%;2012年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1%和11.9%;2015年我国15岁以上人群标化吸烟率为27.7%;2014年中国经常参加身体活动的人占33.9%,运动量严重不足;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供能比呈明显上升趋势,食盐量高于标准一倍。这些危险因素的持续流行,意味着我国冠心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疾病负担仍将持续加重。

诊断方法越来越先进,使“早干预”成为可能

数十年来,心脏超声、心肌核素显像、冠脉CT成像、冠脉造影等辅助检查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不仅大大提高了冠心病的检出率,也使大量冠心病患者获得了及时治疗。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用于心脏的辅助检查手段较少,医生多依靠叩诊、听诊等手段来诊断心血管病。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医生诊断冠心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检查。1974年4月,陈灏珠教授为一名心绞痛患者实施了国内首例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开启了冠心病诊断的新时代。冠脉造影能明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的位置、程度与范围。

如今,冠脉造影已经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患者对该检查的态度,也从过去需要反复“做工作”才愿意接受检查,转变为目前的主动要求检查。

治疗水平越来越高,从“跟跑”到“领跑”

在20世纪70年代,尽管我国已经能够开展冠脉造影检查,但由于当时还没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都需要转至心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派出很多医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其中就包括现任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以葛均波为代表的一大批心血管病医生的努力下,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飞速发展,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在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帮助下,很多冠心病患者获得了及时诊断和微创治疗,避免了心肌梗死的发生。近年來,中山医院心内科在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瓣膜病的介入治疗,以及可降解涂层药物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冠心病诊疗领域,我国已从过去的“跟跑”“并跑”,变成今天的“部分领跑”。

胸痛中心建设不断推进,心梗救治水平稳步提升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状态,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只有尽早接受介入治疗,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才能挽救因缺血而濒临死亡的心肌、挽救生命,提高日后的生活质量。

目前公认的心肌梗死的“黄金抢救时间”为发病后6小时。为使更多心肌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中山医院于1999年开通了我国华东地区第一条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之后,我国许多医院都陆续建立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绿色通道,挽救了一大批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近年来,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心血管内科为主导,联合急诊医学、急救系统、医院管理等多个学科共同构建的胸痛中心建设。相信胸痛中心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将进一步缩短救治时间,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