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主体双系统协调统一的高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双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教学活动;双系统,专业课课本与相关主题文献相结合。基于双主体双系统协调统一的高校心理学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学生的独立阐述、学生的集体讨论、由专业导师所带领的主题探究、知识技能的生成。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充满智慧和激情。

关键词: 双主体;双系统(双课堂); 高校心理学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独立阐述;集体讨论;教师带领探究;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文明和知识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离不开教育【1】。“创造教育” 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主旋律,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便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2】。其中,高校教育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中国的考生普遍受到“高考成功便一劳永逸”的思想影响,学生进入大学便开始散漫的生活,加之存在高校专业素养的教育模式与中学备考教育模式的差异性,导致常会出现高校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对接失败,使高校教育结果处于尴尬的境况——即学生缺少积极性、思维能力弱,自主性差,课堂效率低下,专业课知识技能掌握不达标等各种负面评价。归结起来,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不同于中学的单一主体和单一课堂的教学模式,高校教育存在双主体、甚至是多主体的教学情况。同一课堂可能会在多重主讲人,授课模式也更加的灵活,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更强,内容的包含性更广。那么,像中学时期的单一主体的单一课堂的教学模式,则不再是适合学生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常规途径。寻找既能满足高校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能适应高校新生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的专业课课堂模式,则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是高校教学良好运行的核心【3】。本文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尝试提出基于双主体双系统协调统一的高校心理学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高效性。该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独立阐述,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学习主题的集体讨论,再次,由专业课导师进行学习主题的深入探究;最后,总结并生成教学目标。

一、 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独立阐述

之所以当下的高校教育处于争论的风头浪尖上,甚至是普遍的负面评价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对接失败所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二是应试性的教育。这二者存在共性,即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递,学生本身所必须具有的思考主动性非常有限;其次,所谓的普及性教育,即“泛而不深”,不够“精”、不够“专”;最后,学生的学习过程普遍是在“单打独斗”,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团队合作,“择优而取”的筛选式竞争模式,限制和学生的潜力和交流能力。高校教师应尽量纠正这些不适宜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协作性,提高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互动,达到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刻掌握和领悟,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创新力的教学目的。

(一) 提前阅读教材,掌握基础概念。授课之前,学生需要将所学章节的教材通读,主要关注重点:章节中的主题概念、理论和实际应用。主动阅读教材的最大优势便是,对专业领域的基础概念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并尝试提出问题,达到在课堂上促进其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二)提前发放主题文献,与学科前沿对接。按照教材中所涉及的专业主题,在授课之前向学生发放相关主题的中英文文献,文献包括经典和最新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文文献帮助理解专业概念,英文文献不仅可以扩展学习领域,更能与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对接,达到将专业知识概念“具象化”的目的。阅读文献的主题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研究的结论和讨论。如果是综述类文献,则需要重点阅读各理论的对比和联系。

(三)课堂独立阐述学习主题。课前的教材理解和主题文献的阅读,皆为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独立呈现学习主题所做的必要准备。课堂独立呈现,按照顺序轮流制,每次课均有三到四名学生,将自己课下所学所读的相关主题以PPT的形式,在课堂独立呈现并讲解。

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学习主题的集体讨论

小组人数以五到六人为一组,以保证小组中成员皆有发言的时间。讨论形式以“问题式”和“辩论式”相结合,针对学生独立阐述中所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对于学习主题的疑惑和见解,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均需要发言,对学习的主题概念和规律进行清晰化的交流。分组所进行的讨论目的有两个:其一,加强学生对所学主题的理解,通过讨论和辩论加深概念的理解;其二,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促进团队意识和合作学习。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记录集体讨论所产生的疑问、分歧和结论。

三、由专业课导师进行学习主题的深入探究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有限,在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知识网联结的整体性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需要专业课导师更加全面整体统一的讲解。集体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呈现小组讨论结果,主要包括:專业课本知识的疑惑或概念模糊,相关研究主题文献中的疑问,以及独立学习和集体讨论的心得体会和创新性思考结果。

(一)专业基础知识的整体性联结。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概念模糊和规律应用的相关疑问。专业课导师需要首先解决基础知识问题,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重复概念后的多重示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结合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网络。知识的网络化结构建构非常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非常有效的讲课方式。

(二)相关主题文献的分析。由于相关领域的中文和英文文献皆为较课本更加专业、灵活和新颖的研究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刚接触某一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负担。一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稳固,二是,其专业思维方式有限。但是,此时的学生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会有很多新颖的思想。专业课导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保持这种思考积极性的同时,指出学生的“不专业”思维方式,纠正他们错误的概念理解和应用。此阶段对专业课导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导师不仅需要首先自己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储备大量知识,还要具有甄别学生的各种新想法是否具有创新性。

总之,该阶段是整个教学课堂的核心和精华。需要导师和学生都尽心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四、总结并生成教学目标

在一节课堂结束时,专业课导师需要针对本节课堂的学习主题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汇总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分析解决方法,以及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在进行全方位总结和记录之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即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思维方式的提高和生成。

(一)知識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大价值之一,在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是对于专业领域的“新兵”来说,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容易。多数情况下,他们“想不到”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其次,“易用错”。需要专业导师引导,将所学内容从单纯的知识层面,转化为能力层面,最终提高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知识技能升华为思维方式。高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就是其思维方式。将知识技能升华为思维的方式,影响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和途径,进而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新思想。这或许是各种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提出各种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激发和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起来。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

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便是,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主动性中,独立搜集和阅读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资料,更是基础,该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加强了其沟通交流的团队学习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获取知识并应用的创新力。独立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团结起来的力量则可以大幅的提高,高校的专业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使受教育者可以创新并继续传承的高级目标。学生的独立阐述、集体讨论、由专业导师所带领的主题探究、最终知识技能的生成,四环节相互独立、共同促进教学目的达成。如果专业课导师可以熟练应用,则能证明不同于中学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高校的双主体双系统的教学课堂的更有效的影响了学生的大学学习结果。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新力。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武义.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及影响创造力的主要人格因素[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6).

[3]姚恩全, 孟丽波. 高校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11).

作者简介:刘亚楠(1977-),男,河南新乡人,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郑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