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绿色的纽带

摘 要:我国森林文化历史悠久,是人类对森林资源认识、利用、改造的智慧结晶。宣传森林文化就是加深人们对森林的认识。对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使得他们在独立意识形成中对森林有科学认识,有助于培养其环保意识。

关键词:森林文化 小学生 5W理论

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原始人类依靠本能的指引从森林中获取生存资料,森林是人类的安家之所、立命之地。中华文明正是一部农业发展的史书。农业始于林业,森林是整个中华文明产生的源泉,也是飘荡古老文明背后的绿色丝带。

森林不仅给人类提供众多的物质产品,也对整个地球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森林具有环境调节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保护森林不只是一句空口号,而应落在实处。小学六年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小学生独立意识形成之时,采用拉斯韦尔的5W理论对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环保的热情。

一、Who:谁来传播森林文化

传播的源头是传播者,即传播行为的主体和引发者。传播者的职责是先期收集、筛选、整合、加工丰富信息,最后将有效信息传达给受众。传播森林文化属于感性层次的情感教学。教师作为小学教育的主导者,首要挑起传播森林文化的重担;林业工作人员和森林文化的专家学者也有义务向小学生宣传讲解森林文化。

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播知识,传播森林文化首先向学生讲授森林文化的基本知识。教师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控制者。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传播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教”的主体地位,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森林文化研究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还要积极主动接受与森林文化相关的培训及讲座,习得森林文化的专业知识,才能在讲解森林文化的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还应依据讲解的具体内容,安排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直观了解森林文化。老师需要具备控制课堂秩序的能力,并将自己的经验、感悟融入课堂,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与教书育人的功效。

林业工作人员与森林文化专家学者,因有系统的林业专业知识和相对丰富的森林文化知识,作为森林文化的第一相关人员,可以采取举办讲座和开展活动等形式向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专家学者在向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之时应注意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小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在举办各种与森林文化有关的活动之时,也应考虑到小学生心理与生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事物。森林文化研究员也应定期与小学教师交流与沟通,既可以及时获知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通过相互学习改进传播方法及加强传播效果。

二、Whom:对谁传播森林文化

传播中既然有传播者放送信息,就会有接收信息的受众。现代传播系统中,受众已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馈予,而可以通过双向互动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又传递信息,使自己在受众与传播者两个角色中转换。对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主要的受众就是小学生,还包括小学教师与学生家长。

小学教师欠缺森林文化的专业知识,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森林文化的信息,这时小学教师就是传播森林文化的受众。教师经过知识的消化与编辑,调整森林文化的内容与改进森林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其更符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

对于主要受众小学生来说,按其心态可以分为三种受众类型。第一种是等待型受众,该类学生可能占受众比例较大。森林文化不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科目,不需要强制性学习。这类学生会以消极心态对待森林文化,仅将学习森林文化作为一项课业任务。第二种是参与型受众,这类型的学生善于接触新事物,愿意尝试学习不同的有益知识。这类学生会在课堂上提问,也会参与相关的森林文化活动,也会利用其它时间去补充理解森林文化。第三种是进取型受众,该类学生在整体受众中或许占很小的比例,他们富有自主思想,能够在课堂听讲中独立思考。课后进取型学生会主动深入学习森林文化,并转化成森林文化的宣传者。

学生家长也是受众之一。小学生在学校里接触到新事物,比较愿意与家长分享心得体会。在向家长转述森林文化之时,学生变成传播者,家长则变成受众。这也是使森林文化由学校向家庭的横向传播。家长在接收到森林文化的信息,也可能主动增加孩子接近森林的机会,例如森林旅游,植树绿化等。

森林文化传播者要研究受众群体,不断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做到有的放矢,使森林文化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贴合小学生,让森林文化的传播与受众的需求融为一体,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What:传播什么内容

森林文化传播内容包括广义和狭义的森林文化。森林文化依托森林为背景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表述,又以木竹为载体和林产品组成一个物质生产体系。狭义上的森林文化指精神系列,如林学理论、森林美学、绿色哲学、森林伦理等,这些森林理念、精神汇集成森林文化的核心。广义上的森林文化指物质系列,即森林文化的背景或载体等广泛外延,如森林树木、茶果药竹、公园园林、花圃草坪等自然、社会现象,这是森林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森林文化以森林为存在前提,又以森林理念、精神得以延续。森林文化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层面是指人类智慧和创造在物质材料层面上的凝固,包括生产和生活资料。制度文化层面指山林区非物质形态文化。精神文化层面从结绳记事、竹简文化延续到纸张文化,依托纸张为载体,包括以森林为题材的林谚、山歌、神话、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和书法绘画。

人类通过劳动与森林产生联系,人的精神和品格融入森林,使森林人格化;森林的特性印入人类,使人格自然化。森林文化体现一种独立包容的人文精神,是人与自然、人与森林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关系,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人类敬畏、尊重、热爱森林,利用森林之时也感受到生存意义,并集结这些意义达到精神高度。森林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终极目标就是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Which Channel:传播森林文化的媒介

传播森林文化需要一定的传播平台,即传播媒介。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常常采取口传、手抄、印刷、电子等四类媒介,显示学校教育中使用丰富多样的媒介手段。

口传媒介是学校教学中最常用的媒介,即指教师对学生的口传面授。口传媒介属于人体媒介,传输口头语言符号。手抄媒介是口传媒介的辅助手段,多以板书的形式出现。手抄媒介承载文字符号和图形。印刷媒介在学校教育中起骨干作用,学生的教材、试卷、辅导书、教育资料都属于印刷品。电子媒介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如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电脑等。

四类媒介各有特点,学校应尽力提供各种媒介给教师使用,方便其传播森林文化。同时,教师也要深入了解各种媒介的使用特点及适应场合,合理灵活的交叉使用各种媒介,已达到传播森林文化的最佳效果。

五、What Effect:传播达到什么效果

传播目的就是在受众身上得到期望效果。一种传播是否有效就要看传播的内容在受众中获得的反响。传播森林文化首当其冲考虑森林的利益及其森林对人类的贡献,反思人与森林的关系,森林与社会的关系,森林与自然的关系。

森林文化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向小学生传播森林文化,使他们在初等教育中接受相关的森林知识,提高他们对森林与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传播森林文化对小学生有三个层面的影响。首先,环境认知层面。学习森林文化可以让小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对周围环境做出相应的判断。其次,价值形成与维护的层面。教师在传播森林文化时,会将美丑善恶、进步落后等价值判断融入传播内容之中,促进学生形成保护森林与生态的价值观。最后,社会行为示范效果。教师不仅直观传播森林文化,还应将爱护森林与保护环境带进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人类重视森林的物质功能,却忽视森林的文化内涵。传播森林文化就是全面真实的展现森林,帮助小学生认识森林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理清人与森林、森林与自然等关系,使他们对森林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承担他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苏祖荣、苏孝同.森林文化学简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赵晓春.农业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高蕴琦.教育传播学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蔡登谷.森林文化初论[J].世界林业研究

[5]刘海波、陈晓霞.学校教育的传播学分析[J].科教文汇

作者简介:蒙莹莹,1987年7月生,女,汉族,南宁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科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