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的思考

衔接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教育功效的最大发挥,是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国内关于衔接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学科教学衔接、学段衔接,很少关注异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衔接教育,特别是针对内地西藏班(校)学生这类特殊对象开展衔接教育的研究更加少见。

西藏与内地的求学经历都是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两阶段之间的衔接教育关乎内地西藏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内地西藏班(校)跨文化教育中异地办学成效,不容忽视。

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衔接教育的重视不够。目前社会各界更多地是关注内地西藏班(校)招生规模、专业设置、资源配置、办学效益等问题,缺少对内地西藏班(校)开展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足够认识和分析,缺乏对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的现状、影响及对策的分析和掌握,忽视了跨文化背景下内地西藏班(校)在教育教学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对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地西藏班(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阻碍了内地西藏班(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西藏与内地两种生态环境和汉藏两种文化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足,是导致衔接教育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西藏学生受到西藏地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长期熏陶和浸染,民族情结深厚,民族感情浓烈。另一方面,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对西藏学生影响持久、根深蒂固,其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往往使得西藏学生短期内难以克服、迁移。当西藏学生置身于陌生的环境时,往往表现出怯弱、自卑、郁闷甚至排斥。另外,对西藏学生而言,汉语是第二语言。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与母语的教学模式在内容、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大,西藏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弱化、克服这种差异性,导致寻求汉藏文化交融和认同的过程比较漫长。学校对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导致西藏学生在内地求学过程中面临心理断层、文化断层问题。

衔接教育内容薄弱。内地西藏班(校)作为国家教育援藏的特殊模式,政治性很强,各承办单位必须认真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办学规模、招生、专业设置、升学(分流)、就业等任务,在办学问题上往往缺乏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内地西藏班(校)承办单位大多把工作重心放在争取办学资金、加强学校外部条件的建设上,一定程度上对内涵建设有所忽视。因此,在教学任务繁重、语言交流困难和考试形式单一的情形下,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薄弱的现象十分突出。例如,重知识衔接,轻能力培养;重学科教学衔接,轻其他方面的衔接教育活动;重形式,轻实效等。

衔接教育形式单一。目前,内地西藏班(校)的衔接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的创设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内地西藏班(校)教师大多缺乏西藏生活经历,缺乏对西藏学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熟悉与了解,加之语言障碍,大多数内地教师只能以汉族学生的水平为基准,适当降低藏族学生的学习难度,其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无法与西藏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进行对接。同时,对于内地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大多数西藏学生受到文化水平特别是汉语水平的限制,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学方法衔接断裂,学生适应期较长。

衔接教育评价缺失。关于内地西藏班(校)的评价大多集中在办学成效、政策执行、双语教育、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有关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评价的缺失明显,几乎没有。如,缺乏对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现状的全面分析,对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缺少全面了解,也难以提出解决策略。

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缺失或不当的原因

造成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出现断裂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西藏与内地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之间的差异性,西藏学生对西藏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的强烈依赖性、对内地环境和文化模式的主观适应态度和能力,以及内地环境对西藏学生的接纳度和融合度等,都制约着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可塑性的发挥和自身发展,进而最终影响到两地衔接教育的开展和教育质量。其次,西藏地域辽阔,内部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变化过程,而内地西藏班(校)的培养学制一般是3到6年,等到内地西藏班(校)历经3到6年的培养周期后,西藏不同区域的人才需求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如此一来,使得两地人才培养衔接出现断裂。

加强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的对策

提高对衔接教育的认识。作为跨文化教育的异地办学模式,内地西藏班(校)的衔接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联动,提高对衔接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实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衔接。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两地之间的衔接教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制定和完善相关方针、政策入手,在内地西藏班(校)办学规模、招生制度、专业设置、升学(分流)等方面作出决策时,要立足西藏的现实情况,对接内地的办学实力,避免因衔接缺失或不当而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学校要充分了解西藏学生进入内地前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关注他们随环境变迁出现的心理断层现象,尽可能减少跨文化教育中出现的不适应。家长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的思想、学习动向,配合學校共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丰富衔接教育的内容。汉语水平的衔接。西藏学生来内地之后,除了学习母语之外,其余所有教学内容都是通过汉语教学,汉语学习的衔接效果决定着衔接教育的成败。笔者选取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两个专业共203名西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汉字识字量较小,对坚持说汉语有一定的抵触和畏难情绪,他们对汉语学习的情感态度限制了自身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西藏学生汉语习得的内容主要是汉语知识和汉语技能,也就是构建和匹配汉语模式。只有这样,西藏学生才能识别和使用汉字、词语和句子,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阅读和交际,才能确保其他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

教学方法的衔接。西藏学生进入内地学校之后,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发生变化,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语言转换的困境,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学习成绩的波动。因此,教学方法的衔接至关重要。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方法的衔接要注意两点:第一,衔接西藏学生入学之前接受的主要的教学方法。西藏学生面对内地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内地教师要适当放慢节奏,将两地的教学方法适当衔接,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多给西藏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空间。第二,衔接西藏学生的现有水平。要根据西藏学生的现有水平,探索适合西藏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比如,采取统分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统一教学标准,课堂外分层指导、区别对待。既兼顾了西藏学生的特殊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内地教育的对接与融合。

非学科教育活动的衔接。在校园环境隐性和显性影响下,丰富多彩的非学科衔接教育活动有益于西藏学生获得跨文化知識,养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能力,是学科衔接的有益补充。非学科衔接教育活动包括管理衔接、心理衔接、德育衔接等,这些非学科衔接教育活动关系到西藏学生在新的环境中能否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在衔接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非学科衔接教育活动要努力营造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加强汉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异地求学的西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人才需求的衔接。在西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农牧区之间不仅发展程度差别比较大,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果按照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往往很难切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导致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无法缓解,甚至日益突出。内地西藏班(校)应该对接西藏不同地区、城镇和乡村的人才现状,根据当地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培养标准,提升办学育人的针对性,突出区域性,强调适应性,讲究个性化。目前,在西藏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各行各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衔接教育内容的重点应是优化专业结构,力求协调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农牧区,需要的是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衔接教育内容的重点应当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促进学生汉语整体水平的提高。

拓展衔接教育途径。目前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独立建制模式(内地西藏学校)、汉藏混合编班模式、一校两制模式。无论采取哪种模式,拓展衔接教育途径时要注意与教学模式相互协调,与衔接教育内容相契合,与衔接教育活动相适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为内地西藏班(校)积极创设有利条件,拓展衔接教育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如开展学生社团活动,采取辩论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汉字书写大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积极主动创设和利用汉语文学习环境,鼓励西藏学生结合未来职业岗位需求,通过采访、调查、社区活动、实习等形式主动应用汉语;利用汉藏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促进学生更好地应用汉语进行交际等。

完善衔接教育评价。完善衔接教育评价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在评价目的上,以促进西藏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评价内容上,弱化对西藏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再现性评价,增强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改变当前单一的考核方式,以运用全方位、开放性的综合评价方式为主;在评价主体上,增加西藏学生互评、自评和就业单位的评价,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例如,在衔接教育评价内容的选择上,要把西藏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就业所需的岗位能力有效对接,加强对衔接教育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及时查漏补缺,引导内地西藏班(校)健康有序发展。

结合西藏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做好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必将促进内地西藏班(校)积累丰富的教育资源,全方位、多层次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其深远的意义必将体现在西藏的跨越式发展中。

(作者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本文系湖南省语委2014年度课题“内地高校西藏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YB-01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