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在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实践中,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在全省应该是起步较早,成效也是走在全省前列的。本文基于马鞍山和铜陵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实践,进行分析思考,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马鞍山 铜陵 扁平化 网格化 信息化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安徽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城市社区,安徽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于2012年3月提出了《关于扩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实践。在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实践中,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在全省起步较早,成效也是走在全省前列的。

一、马鞍山市和铜陵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1.马鞍山市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的具体做法

在目标上定位为理顺关系、完善功能。2012年年底,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此轮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市社会管理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在设计上强调分类实施、分层推进。目前,该市共有社区141个,其中,城区现有社区72个(花山区45个,雨山区25个,市开发区2个),另外,博望区3个,含山县22个,和县25个,当涂县13个,郑蒲港新区5个,慈湖高新区1个。此次改革根据具体情况分类实施。

花山区和雨山区主要是调整街道职能、强化社区功能,把原由街道承担的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和经济发展工作上收至区职能部门,直接服务居民的工作下沉至社区,压缩冗余工作环节,街道人员随职能调整进行流转。同时,开展业务流程再造,推进基层减负增效,让街道有更多时间与群众面对面地做工作,让社区有更多精力服务社区居民。

博望区实行区直接管理与服务社区的体制,将原由镇管理的3个社区和今后新成立的社区改由博望区直接管理。成立区社区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推进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区社区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区民政局合署办公,具体对社区开展服务和管理。改革涉及的镇有关工作人员,分别流转至区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社区。

郑蒲港新区和示范园区实行“区镇合一”体制,园区和托管镇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工作由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领导,实行开发建设“一盘棋”、财政资金“一支笔”,规划建设、收支安排、人员调配、考核管理“四个统一”。统筹推进城乡社区规划建设,城乡社区由管委会直接管理,管委会社会工作部具体负责社会事务。

在工作推动上坚持全面启动、重点明确。一是有序实现职能转移。花山区和雨山区开展转移街道职能、再造业务流程和推进减负增效三项工作。对街道原有63项职能进行调整,将37项职能收归区职能部门,街道保留26项职能,职能转移率59%。梳理出有关街道和社区的工作流程116条,对其中56条进行了再造,对60条进行了规范。清理出街道和社区考核评比项目21项,花山区对街道和社区考核评比项目除“一票否决”制予以保留,其他确需保留的项目纳入年终区委、区政府综合考核,部门不再单独考核街道和社区;雨山区拟定了社区考核办法,对原有考核项目进行了清理归并。博望区明确不设街道,将原由镇管理的博望社区、新博社区、丹阳社区和今后新设立的社区改由区直接管理;成立博望区社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对社区的业务指导、管理考核和工作准入审批。

二是确保分流人员流转到岗。花山区和雨山区街道合计在岗人员数由改革前411人减少至244人,除按规定退休、解聘和清退的人员,其余流转人员全部到岗,街道人员分流率为40.6%。目前,花山区7个街道的总人口数为326805人,平均每个街道总人口46686人、在岗街道工作人员24人、管理社区6个,平均每个社区有专职工作人员19人;雨山区4个街道的总人口数为154664人,平均每个街道总人口38666人、在岗街道工作人员约19人、管理社区6个,平均每个社区有专职工作人员19人。

三是全面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了公共服务衔接机制,通过社区公示栏公布《社区基本服务目录》,制作为民服务项目流程图,方便群众察看;规定社区基本服务目录以外的工作需由社区办理,必须经过审批。完善了自治服务运行机制,深化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推行社区居委会错时上下班、节假日轮休,采取入户问需求、上门送服务等方式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建立了志愿服务促进机制,花山区以“红袖标”工程为抓手,发展志愿队伍,建立志愿服务补偿机制,按志愿服务时间折算积分,可以享受免费体检、外出参观和志愿服务;雨山区建立志愿服务管理运行和表彰激励制度,排定志愿服务年度计划,2013年组织敬老、爱幼、助残等方面19项志愿服务主题活动。

四是健全社区保障体系。各区将条条下拨的财政性资金和社区自身非税收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区财政直接将经费拨付给社区使用。花山区2013年财政安排物业管理全覆盖、“红袖标”工程、社区网格化管理、“精品”“四优”社区创建等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雨山区加大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争2014年底现有社区全部达到“精品”“四优”社区创建标准。各区均规定,社区财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财务支出审批制度,明确了社区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主体、责任和要求;财务资产运行管理情况每年向社区成员代表、居民小组长通报一次,定期在居务公开栏公布,接受监督。

五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各区建立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统一招聘制度,坚持“面向社会,统一招考,择优录用,合同管理”,提高了工作待遇,完善了激励机制,规定优秀社区负责人可以挂任街道党工委委员,在继续从事社区工作的同时,提高政治待遇和收入水平。待遇提高后,花山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人均收入每月增加388元,被评为社区工作者“双十佳”的人员享受为期一年的每月300元津补贴;雨山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人均收入每年增加4000元,对获得国家、省部、市厅级以上集体荣誉的社区将分别给予10000元、5000元、2000元奖励,对在社区连续工作20年且群众满意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和一次性1000元奖励,每两年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组织一次体检。

六是强化联动机制建设。建立社会管理要情通报制度,明确职能部门和街道、社区需要相互通报的要情内容、工作流程、处置要求、时限规定。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花山区出台《社区网格责任人考核暂行办法》,月考核由街道组织实施,年考核以月考核和群众满意度测评为依据;雨山区社会管理工作指挥中心的硬件设施基本建成,近期可投入使用。赋予基层和机关双向考评权,花山区职能部门工作由社区、街道、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等开展满意度测评;社区工作由区委、区政府实行综合考核。雨山区职能部门工作由区绩效办组织社区对进行评议;社区工作由街道会同相关部门采取绩效考核和评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

2.铜陵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铜陵市从2010年7月开始在主城区铜官山区开展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并于2011年7月在全市推广。依托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在区与社区之间的承接体制、对接机制上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创新。

以减少层级、提升效能为核心,撤销街道办事处。立足于既精简管理层级、实现区与社区直接互动,又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服务效能的提升,把原10个街道办事处及所辖61个社区整合为23个社区居委会,实行区直接服务社区体制,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服务。

以整合资源、创新架构为目标,成立大社区。正确处理小社区与大社区的关系,根据城市交通、居住环境、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社区现状和未来发展,整合人财物等资源,成立大社区,建立了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以及社区社会组织三个体系为支撑的整体架构,实现社区党工委、居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责权利有机统一,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居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

以合理分流、人事相宜为原则,确保人员平稳过渡。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的原则,把原街道、社区人员分流与区政府部门改革有机结合,把公开招考、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与相关人员“双向选择”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新社区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力量,配齐配强社区工作队伍,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对涉及调整分流人员,保留身份不变、职级不变、待遇不变。

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为手段,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归口管理、职能归位”的原则,把原街道党工委及群团、武装等职能和原街道办事处相关公共管理、服务、部分审核审批等职能下放到社区,把原街道办事处的协护税、城管执法、司法行政等职能收归区直相关部门,社区协助做好服务工作。建立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直相关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协商部署相关工作。按照“统一核算、集中管理”和“财随事走、费随事转”原则,建立健全社区财务、资产管理新机制,设立社区独立账户,经费由区财政直接核拨,实行报账制,社区房产等资产归口区级政府统一管理。

以贴近居民、强化服务为根本,推行网格管理和组团服务。正确处理综合管理与优化服务的关系,按照300户左右1人的规格划定责任区,配备社区网格管理责任人,变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实行AB岗工作制和一岗多责,专门业务工作为A岗,对网格内各项事务负责为B岗,变“包揽”服务为分类服务。坚持职能岗位考核和网格岗位考核相结合、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健全网格化考评体系。社区取消坐班制,实行开放式办公,各项业务“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处置”。对面积较大、办事不便的社区在合适位置设立服务点,对比较偏远、办事不便的居民实行上门代理服务。

以扩大民主、强化自治为方向,吸引群众参与社区事务。正确处理“替民作主”与“让民作主”的关系,把去行政化、强化居民自治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出台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建设的意见,开展社区居委会直选,成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议事委员会,依托居民小组、楼栋等载体健全各类群众性组织,民主协商讨论本居民小组的公共事务。剥离不属于居委会的职能,明确社区居委会及下属各专门委员会、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的职责,回归居民自治本色。对小区整治、棚户区改造、室外活动中心建设等涉及居民切实利益的问题,实行居民论(听)证会和公示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

二、马鞍山市和铜陵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异同分析

1.相同之处:目标相同

2012年年底,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此轮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市社会管理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增强社区服务功能”。铜陵市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确定为“减少层级、提升服务、强化自治”。两地的具体改革形式虽不同,但都是为了强化社区党的领导核心、社区自治、社会管理和社区居民监督功能,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有效 衔接、良性互动。通过实行社区扁平化、网格化管理,增强社区管理的生机和活力。减少管理层级,探索区直接管理与服务社区的工作体制。通过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和社区义务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不同之处:

改革路径设计不同。马鞍山市采取的是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层推进。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有些地方保留街道,进行职能调整;新建博望区设立社区工作委员会指导社区工作;开发园区和新区实施区镇合一模式。

铜陵市在减少层级上实行“一刀切”,把原10个街道办事处及所辖61个社区整合为23个社区居委会,实行区直接服务社区体制,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服务。

工作重点不同。马鞍山市当前的改革重点主要放在调整职能、明确职责、理顺关系上。通过改革,让保留的街道回归本位角色,明晰职能;明确列举社区的职责功能,切实给社区减负,保证社区的主要精力是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铜陵改革以正确处理“替民作主”与“让民作主”的关系,把去行政化、强化居民自治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出台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建设的意见,开展社区居委会直选,成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议事委员会,依托居民小组、楼栋等载体健全各类群众性组织,民主协商讨论本居民小组的公共事务。剥离不属于居委会的职能,明确社区居委会及下属各专门委员会、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的职责,回归居民自治本色。对小区整治、棚户区改造、室外活动中心建设等涉及居民切实利益的问题,实行居民论(听)证会和公示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

三、马鞍山市和铜陵市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效和面临的共同问题

1.积极成效

层级减少、效率提升。创新管理体制,减少服务层级,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被打破,形成区政府与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贴近基层、贴近居民,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原街道的行政执法、经济发展等职能收归区政府后,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从“后场”走到“前台”,主动转变观念,建立了区直相关部门和社区居委会的直接对接机制,强化了与社区的联系,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效率。通过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流程,提升了为民服务质量。

力量下沉、服务强化。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推进社区体制改革中,始终把强化和提升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服务理念进一步贴近居民、贴近群众。在网格管理的基础上着力推行上门服务、代理服务、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了AB岗工作制、便民服务代办点、定期走访慰问、首问负责、责任追究等社区服务考核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此同时,还把居民对社区工作者网格服务的满意度直接与社区工作考核及社区工作者绩效工资挂钩,有力促进了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居民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将为民服务的方式从过去单一的公共服务拓展到社会组织服务和志愿服务上来,进一步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理念创新、观念转变。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后,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显著增强,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社区干部越来越多。改革前,街道干部处在中间层,很难沉到基层为群众提供直接服务。改革后,干部沉到社区,直接为群众提供服务。通过面对面、零距离为居民服务,身临其境地与居民交流对话。特别是通过社区居委会直选、公开招考等形式,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机关干部、高校大学生和居民群众被选进了社区居委会。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既稳定了社区工作者人心,又优化了社区工作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2.面临的共同问题

社区认识有待深化。一方面辖区居民和辖区单位对社区认识模糊。一些居民对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意识不够,大多数“上班族”又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参加社区活动,即便能参加,也是“消极心理”;也有居民认为社区是政府部门,是包罗万象的,什么解决不了的事都找社区。一些辖区单位由于对社区缺乏足够认识和利益关联度,对日常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既无压力也缺乏足够的动力,致使参加社区活动时存在“应付”心态。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对社区的认识也存在问题,过于强调社区任务多、负担重,没有认识在社区层面的社区服务尤其是公共服务,理应由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承担,而且只有服务做好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组织才会更加信任、更有归属感。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但是两市很多社区居委会人员大多兼职于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其日常工作主要是如何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将组织居民自治放在“后置”位次。

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有待改善。两市老旧小区的社区用房大都通过资源整合而来,分散难集中、小而不实用,难以聚集人气,不能充分满足居民需求。新建小区的社区用房虽然基本配备,但都存在面积不达标的现象,开发商往往将社区用房和物业用房捆在一起,将面积大、地段好的优先作为物业用房或售楼处,致使社区用房布点零散且建设滞后。

社区服务和自治功能有待增强。目前,两市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络初具规模,服务的范围和功能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但提供的服务偏重于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居民一些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推进居民自治方面,由于抓手不多、鲜活案例较少,缺乏对居民群众的较强吸引力,加上有相当数量的社区自治组织功能薄弱,公益慈善类、行为自律类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不够充分,还不能有效承担群众所需的社会服务功能。

社区工作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目前社区队伍中存在公务员、事业单位、选举、聘用、招录、选调、公益性岗位等多种身份,其中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由于其身份等因素,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个人的“成长空间”;在社区工作的大学生虽素质较高,但受待遇、专业等影响,往往把社区作为“跳板”;经选举、聘用产生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虽综合素质、服务意识较前几年有明显改观,但由于原下岗人员和原“小社区”人员较多、年龄在40—50岁的人员较多、文化层次相对偏低等,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进一步推进全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总体思路

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扁平化。全面总结当前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深化全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参照。深化基层减负增效,逐步取消除市委市政府安排的社区创建工作以外的评比检查,对社区考核采取综合考评方式。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暂行办法,开展向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购买服务试点。

加快推进村居干部职业化。通过选优配强村居干部,选派优秀干部到村居任职,推进村居干部交流任职,拓宽村居干部发展空间,建立健全村居工作激励体系,科学设定村居干部薪酬,保证村居干部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同时,配套以完善的养老和医疗保险政策,免除村居干部的后顾之忧,真正让村居干部能够全身心投入村(居)务工作,扎实推进村居干部职业化。

深入推进资源配置网格化。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推动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资源和力量下社区、进网格,不断夯实社区管理基础。建立“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社区评议制度”、“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激励评价制度”、“市政服务单位服务社区情况监督评议制度”,推动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对接社区、服务社区。出台文件,鼓励县(区)建设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加快社区服务、公益慈善、文化体育、综合治理类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全面推进工作手段信息化。全面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绘制社会服务管理电子地图,设置社会力量协调动员、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志愿服务支撑保障、物业管理、信访事务等功能,加强与部门业务信息系统的对接,督促各部门和单位应用信息平台,改造业务流程,及时处置社区报送事务,反馈处置结果,充分运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支撑社区服务管理。

2.具体建议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理论支撑。要编制社区建设规划,并纳入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进社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到位,深化提升文明和谐幸福社区建设。要加强统筹规划,将社区工作用房及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实施统筹规划建设,并每年安排适当管护经费,通过建管并重,打造综合性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社区要结合实际,编制相应规划,要让居民充分参与讨论和决策,构建社区居民自己的理想家园。要加强社区建设理论研究,定期召开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或工作交流会,对社区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及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严把准入关,巩固减负增效成果。切实给社区居委会减负,这是社区居委会角色回归本位的问题,也是提高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必须切实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要按照政社分开、责权统一、费随事走的原则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使政府行政和社区民主自治有效结合、协调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梳理,理出社区依法履行职责和协助政府工作的“两份清单”,通过“两份清单”划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的界限,做到权责明晰,从而将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的来源从源头上切断。通过厘清社区职责范围,进一步建立健全并严格实行各项事务准入制。

整合资源,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做好社区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承担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作用,大力推进就业、卫生医疗、文化、教育、安全、社会救助和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积极推进市场化服务。推动社会力量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兴办社区购物、餐饮、家政、维修、等家庭服务业,发展新型服务业,树立服务品牌。探索通过社区信息化缴费终端等形式,使居民就近缴纳水、电、气等项费用,拓展服务内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自来水、电力、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要进一步整合不同社会团体、行业、部门的社区志愿服务资源,围绕节假日及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社区服务、文明劝导等集中型志愿活动。同时,针对社区内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等重点人群,以“结对帮扶”、“接力互助”等服务形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多层次、多元化服务活动,不断扩大社区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四是着力深化社区网格化服务。围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拟定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服务的相关意见。五是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继续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建设,为处于萌芽期的、居民群众需求多、发展前景好、服务潜力大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场地、培训、规范管理等方面的帮助。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公益创投方式,着力打造一批社会需要、特色鲜明、有带动辐射作用的社区社会组织,促使其结合居民需要和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主动筹划和承接社区服务项目,并将专业社工与承接公益创投项目的社会组织有机联系起来,搭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三社互动”实践平台,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坚持政社分离,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在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的基础上,社区居委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上,增强社区自治能力。一是完善居民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居民的选举权、决策权和知情权,健全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会和听证会,做到社区内的大事尤其是与居民切身相关的事项,都要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真正做到由民做主。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务、居务、财务、服务等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社区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将社区工作的服务流程、工作进度、执行效果、经费收支等情况置于居民群众监督之下。进一步完善社区干部考核机制,增加民意权重。通过以上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培育居民自治意识,学会在自主的情况下协商和妥协的能力,又能通过居民的自治实践,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二是健全居民自治组织。各社区要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在社区内各小区按照利益相关、区域相连等原则全面组建业主委员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要积极参加所在物业管理区域的业主委员会选举,带动居民通过业主公约、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等自治活动,积极维护业主共同利益。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对物业管理的监督,把物业管理纳入居务公开的范围,维护业主和物业公司的权利,逐步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社区建设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人、财、物的保障机制。一是拓宽社区工作者的“选”“配”渠道。继续通过换届直选、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渠道选拔社区工作者;各区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年度计划,推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有步骤地退出社区,并积极培养社区人才和后备力量,让热心服务、群众公认的同志担纲承梁,成为社区新的“牵头人”。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和政治待遇。认真落实自然增长机制和获得社会工作相应职称的激励措施;对工作成绩突出、居民群众满意、任职满一定年限的社区负责人破格提拔使用;对社区其他班子成员连年考核优秀,达到规定任职年限,分别按上浮一级兑现工资福利待遇;社区工作者报考公务员的,同等条件下应优先予以录用;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三是积极推进村居干部职业化,解除他们后顾之忧;四是加强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市社会人才培训基地及高校资源,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所有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有计划的聘请专家学者来铜授课、定期选送优秀社区工作者到先进发达地区进行挂职锻炼,使其拓宽视野、开拓思路、增长才干。五是抓好社区信息化建设。以区(县)为平台,整合民政、人口、社会事务、就业、社保、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等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以网格化作为切入点、户况为支撑点,搭建全市统一的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各项信息“一口采集、多口使用”、“一方采集、多方使用”,实现全市社区信息平台联网,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

注释:

①此文为2013年度安徽省委党校系统立项重点课题

②课题负责人兼执笔:陈群祥,男(1976—),马鞍山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公共管理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管理与公共安全。

课题组成员:丁仕平(马鞍山市委党校副校长)、李险峰(马鞍山市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笪鸿雁(马鞍山市委党校网教部副主任)、马高生(铜陵市政府研究室)

参考文献:

[1]陈群祥,我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马高生等,关于铜陵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作者简介:

陈群祥,安徽省马鞍山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公共管理副教授。

(作者单位: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