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感动中国

当看到胡锦涛总书记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证书颁发给两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位是“创新不止,催化人生”的化学家闵恩泽;一位是“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吴征镒。两位老科学家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硕果累累,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为我们指明了人生道路——“把自己的一生跟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最大的幸福!”

具有“两院”院士双头衔的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研究,“一辈子都在不停地钻研这件事”,成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思考催化剂的问题是快乐的;当想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时,也是快乐的;当课题最终取得成功时,那更是快乐的。”闵恩泽如是说。但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增强了信心,“这项创新的思路和概念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闵恩泽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中国科技人员有能力自主创新!”有人问闵恩泽,“您不断追求创新的驱动力是什么?”他回答,“责任。”在闵恩泽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闵恩泽对川菜情有独钟,他有“创新好似吃‘麻辣烫’”的精彩诙谐的比喻。“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成正果。”“又辣又爱”道尽创新的苦与乐,“坚持下去”折射人生尽执着。这让人想起闵恩泽在“文革”期间,交待“罪行”也是“研究催化剂犯过什么错误,遇到什么挫折,收获什么经验”,如此执着的苦乐年华,怎能不让人感动!

年届92岁高龄的吴征镒院士更具神奇人生。用毕生精力“为神州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建户口本”,有“中国植物的‘活词典’”之美名。美国科学院一位院士描述吴征镒,“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人们常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作家作品之多,可是衡量吴老科学巨著之分量却要用“公斤”,他用10年时间制作了3万余张中国植物卡片,放满了整整80个标准卡片箱,重达300公斤,成为编撰《中国植物志》最重要的基础资料。嗣后,于2005年出版的80卷126册《中国植物志》引起世界学术界的震惊。吴老的获奖感言让人感动,“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去。”“人生时间有限,有一分力就要用一分力,有一分光就要发一分光。中国有句古语叫‘后来居上’,我们这辈已经过去,希望青年一代在我们的肩膀上再攀登、更向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古人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吴老真正的做到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八十初度”的吴老提出了被子植物分类的“八纲系统”,震动学术界。业界折服这位老人锲而不舍的创新活力,在吴老的脑海中,“科学重在创新,要开辟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径。”吴老有句肺腑之言,让我们永世难忘,“做学问要真正‘沉在下面’,年轻人不要总‘浮在上面’,要踏踏实实做学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吴老永远年轻?那就是“国家利益从来都是吴征镒的第一选择”。面对日寇的入侵,他以诗言志,“科学不发达,如何敌强邻?”在信念的选择上,1946年,吴征镒年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事业的召唤下,1958年,“不惑”之年的吴征镒毅然弃官走出“象牙塔”,举家迁往云南,寻觅“草木知音”。吴老说得坦然,“我是看到科学院大局已定,可以到云南安心做点学问。”

被人们尊称“国宝”的季羡林老人,在《病榻杂记·泰山颂》中诗云,“登高望岳,壮思绵绵;国之魂魄,民之肝胆。”窃以为,科学家吴征镒和闵恩泽两位老人,不正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吗!祈福他们能创造中国科学大家“茶寿”的世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