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统战思想及实践

[摘 要] 抗日战争期间,黄克诚在对党的统一战线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凭着大智大勇的斗争艺术,以身作则,广交朋友,浓墨重彩地书写了统战华章,为丰富和创新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做出了贡献。他的统战经验和思想,对今天我们的统战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黄克诚 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 思想

毛泽东曾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1]黄克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始终“根据对象、时间、空间及具体条件,灵活的运用”[2]P123统一战线政策,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阵营。

一、团结地主士绅和民主人士

黄克诚从历史经验中得出,“中间派靠在哪一方面,哪一方面就能够得到胜利。”[2]P123所以统一战线政策的出发点,“就要照顾中间势力及动摇分子的利益”[2]P123。黄克诚灵活地执行这一政策,指示部队和地方党政领导注意结合地方士绅名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联络感情,密切关系,争取他们团结起来共同抗日。苏北的名流士绅很多,能争取团结过来,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如苏北的韩紫石,曾作过江苏省长。陈毅对他做了很多工作,他赞成抗日,同情我军。日伪汪精卫也想争取他到南京去,他坚决拒绝。盐城宋泽夫是个知名的教育家,黄克诚争取他做参议长,在大“扫荡”中他被日伪俘虏,绝食自杀也不给日伪做事。其他还有庞友兰、杨芷江、计雨亭、杨幼樵、王朗山、陈曙东、唐碧澄等人都是当时的参议员。由于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地主士绅在反“扫荡”中转变了敌视和不放心的态度。平日与我军关系较密切的能够帮助我军保护干部,保存资材,甚至与埋伏的同志同生死共患难。救国会领袖邹韬奋目睹反“扫荡”的胜利,感慨地说:“新四军与士绅朋友密切配合,能于生死之际互相信托,于敌伪高压之下毫无背离,此乃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之伟大成功,绝非谎言,余不到敌后根据地,余亦不信能做到如此成功之地步。”[3]当时苏北盐阜区是我党在华中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华中局、新四军军部都在这里。所以不仅对当时地方的影响很大,就是对上海、香港也是有影响。那里的抗日民主人士如邹韬奋、范长江、贺绿汀、薛暮桥、骆耕漠、阿英、何士德、孟波、章枚等等来到苏北,在我党领导下进行抗日活动。这些人的到来,“不仅繁荣了苏北根据地内的文艺宣传活动,而且还为我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文化战士,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4]

二、争取国际盟友

1.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苏北支部。1942年7月17日,第三师中的日本人在阜宁县板湖村成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苏北支部。反战同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促使日本军队从中国占领区撤退、促进日本士兵政治上的觉醒而斗争。因而,反战同盟组织着重协助新四军开展对侵华日军的宣传战、思想战和心理战,通过发起对敌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军。由于反战同盟成员与日军官兵民族相同,语言相通,他们之间较少有隔阂和敌对情绪,对日军官兵较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其成员利用日本传统节日如新年、樱花节、盂兰节、红叶节等展开对日军的政治宣传攻势。由于他们是日本人,用日本人开展对日军的宣传最有说服力,从而导致日军士气低落,内部逃亡、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一部分日本兵则于战场投诚新四军。在三师攻打陈集、八滩、佃湖、合德等战斗中,支部成员不顾生命危险,对顽抗日军进行火线喊话,严重削减了日军的战斗力。在陈集战斗中,有两名日军士兵主动举手投降。支部成员还参与三师敌工部的日俘教育转化工作。他们以现身说法,促使许多日俘认清了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反战同盟苏北支部的工作得到了三师指战员和根据地人民的充分肯定,该支部成员也赢得了根据地军民高度的政治信任。

2.成立朝鲜青年联合会苏北分会。为争取更多的国际盟友投身抗日战争,黄克诚根据在太行山区时的做法,筹备成立了朝鲜青年联合会苏北分会。苏北分会会员分散到三师各旅,协助敌军工作部开展瓦解日军工作,特别是针对日军中的朝鲜士兵工作。在苏北分会的宣传鼓动下,许多朝鲜籍士兵了解到新四军的优待俘虏政策,纷纷投奔新四军和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4月,日军中的朝鲜士兵陈积成、孙垄挣脱日军的追捕,从淮海某据点中逃出,加入了三师。1944年1月,朝鲜青年权正龙、李钟圭、李致浩、黄灿健等,逃出日占上海,冒着漫天大雪,一路艰难跋涉到苏北阜宁东沟,终于找到了新四军。对于他们的举动,三师领导人十分感动,师直和苏北分会联合召开大会热烈欢迎他们到来。苏北分会成立后,对推动华中各地的朝鲜青年抗日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3.招待好美国飞行员。1944年8月20日夜,美国驻华第十四航空总队的一架B-29重型轰炸机,在完成任务返航后于盐城东北方约100公里的黄海上空发生机器故障,5名失事的美军飞行人员被地方抗日武装和群众营救。黄克诚得悉营救飞行员的事后,迅即致电张爱萍将获救飞行员尽快转移到更安全的三师师部驻地阜宁县,并请张爱萍款待好美方人员。黄克诚指出:“做好美国飞行员的接待工作,对于开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有着重要意义,对扩大共产党在国际和大后方的政治影响,争取国内和平民主进程,都有积极作用。”[5]飞行员受到了妥善细致的安置,飞行员都表示“有生以来没有受过如此热烈的欢迎”,获救者之一萨伏爱少校感动地说“太荣幸了”!苏北抗日军民极力援救美国飞行员,所做的努力和牺牲是有回报的。美军少校赛伏爱返回大后方前,特发表谈话,提出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双方合作抗日问题。他说:“我们享受敌后新四军的周密保护与优厚招待,充分表现了敌后军民对美国人民的友谊态度。……我们认为,在你们新四军中,具备着与美国合作抗日的深厚基础。我们回去后,将建议美国政府取得与你们的联系。”[5]P393美国飞行员在回到大后方后,向他们的上级报告了他们的脱险经过和在根据地耳闻目赌到的一切,引起了驻华美军总部的重视。1944年8月,驻华美军总部派出美军观察组驻延安,这是美国当局与中共正式进行“官方”接触的开始。出于同样的原因,美方还向华中派出工作小组,执行与美军观察组大致相同的使命。这些工作小组的派遣与获救回返的美国飞行员的呼吁直接有关,且其均直属美国第十四航空队。

三、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反摩擦策略

黄克诚指出:“加紧统战工作,团结抗日友军是非常重要的。……要分清对象,认清环境,采取灵活方式去进行工作,把一切友军看成是顽固军队而去进行工作,或把一切友军看作进步军队而去进行工作,都是不对的。我们必须不放松每一个时机而来艰苦的耐心的进行宣传联络工作,我们希望周围的抗日友军放弃成见,真诚与我们合作,配合整个作战。同时,如果反共军固执成见,不顾国家民族生存,不顾人民意向,仍向我军向我根据地进行破坏,……则必须坚决的予以彻底消灭或致命的打击!在这方面我们决不退让,毫不留情。因为,非如此不足以维护团结,非如此不足以争取友军。”[2]P1661943年1月,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日军大“扫荡”,反共顽固分子韩德勤先后数次派代表与新四军第三师谈判,寻求帮助与支援。考虑到韩德勤毕竟没有像石友三、鹿钟麟之流甘心卖身投敌。在抗日前提之下,与韩取得哪怕是暂时的合作,于苏北抗战有益无害。黄克诚乃向军部请示,与韩部代表几经磋商,拟定了配合作战的具体事项。日军发起进攻后,尽管三师积极配合韩部,但韩部战斗力低下,全线败退。韩、霍余部溃不成军,要求退入三师控制的淮安地区。在韩、霍进入新四军第三、第四师控制区后,三师、四师和地方党政领导与其上层联络,并动员当地士绅与之上层联络。对其下层则宣传新四军团结友军、一致抗日主张。三师还将近期配合韩、霍部作战的事实印成通俗精美传单,向其散发,以消除韩、霍过去反共宣传的消极影响。三师师部还调拨一批粮草和经费接济韩部,韩部下层官兵大受感动。韩德勤本人也给陈毅代军长写信表示:千恩万谢,永世不忘恩德。然而,韩德勤一旦得到喘息之机,反共本性又显露出来。3月14日,他接到蒋介石反共密令后,便以“南下原防,收复失地”为由,率部偷渡运河,占领淮北根据地之山子头、盛圩一线,接应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王仲廉部东进,同时准备亲自率部由东向西,企图两面夹击刚与日伪军连续作战33天的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部。为了保卫根据地,新四军军部于3月中旬指挥发起山子头战役,全歼韩部人马,击毙韩之得力干将王光夏、李仲寰,韩德勤被活捉。考虑到抗日大局为重,陈毅指示部队把韩的人、马、枪、炮、电台都还给他,并派人协助其安全通过津浦铁路,西去皖北。

在苏北根据地期间,国民党顽固派还利用土顽、匪特破坏抗战。对于日寇的侵略,各种土匪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投降日寇充当汉奸;有的土匪虽敲诈群众,但不投降日寇。黄克诚对不同土匪采取不同政策,对顽匪予以歼灭,对可争取的土匪尽量争取其抗日。当时苏北有一个土匪叫杨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盐督,爱抽大烟。此人虽然为匪,但不投降日寇。黄克诚了解后,决定尽量争取和团结他。黄克诚请杨江到司令部来吃饭,并指示部下送钱和当时很难买到的“紧俏货”——大烟土给他。黄克诚对部下说:“你把这大烟土送给他,团结争取他,咱们区的工人也好,农民也好,他都保护,还帮助我们抗日,这有什么不好呢?”[6]

总之,抗战时期黄克诚的统战工作实践及经验,是党的统战工作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丰富和创新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做出了贡献。黄克诚的统战工作,内容丰富,特点鲜明,意义深远,它所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必将为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7.

[2]黄克诚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3]苏北抗日根据地纪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550.

[4]黄克诚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2.

[5]中共江苏省党史工作办公室等编.新四军统战纪实[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378.

[6]吴楚婴.永远的楷模—苏焕清将军谈黄克诚[J].湘潮,2002(5).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