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学生获得感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

摘    要: 本文在“大思政”背景下,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学生获得感为归宿,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资源中的语文教育价值,探索建立大学语文课故事性课堂教学、素质训练实践教学、新媒体交互式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思政    学生获得感    大學语文    教学实效    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了“大思政”的重要思想,“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大思政”范畴确定为“十大”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

“课程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首要内容。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专业课堂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方法,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我们在“大思政”背景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学生获得感为归宿,探索建立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模式。

一、学生获得感的内涵与特征

学生获得感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反应,是学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学生获得感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客观与主观统一

首先有需要,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获得自我感觉、主观感受,进而深化为对获得的客观肯定与价值评价,表现为主观评价与客观事实的统一。

(二)主体参与性

获得感与期待有所获得的具体的人有关。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共享。同时,“如果缺乏主观感受的必要能力、条件,即使有了获得,也不一定就有获得感。从获得到获得感是一个内化、转化、提升的过程,需要主体自觉参与其中”[2]。

(三)时效性与延展性

获得感既有当下的获得,又有指向未来、预期性的获得,不仅仅指得到一个现成的结果,更往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获得感来源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性,把教育空间有效延展,延伸到学生活动实践中。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与学的现状

为了解高职学生大学语文教与学现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涉及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习动机、方式、反馈等方面。随机抽查本校选修大学语文课程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学生调查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95.3%。

(一)语文学习基础整体较弱

语文高考分数低于96分,即成绩不及格的有89人,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1.1%;分数处在96分—120分刚及格区域的有168人,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7%。

(二)语文学习功利性明显

选择“对语文感兴趣”的有67人,占23.4%;选择“有利于其他课程学习”的有32人,占11.2%;选择“提高文学修养和沟通表达能力”的有33人,占11.5%;选择“应付考试、修满学分”的有154人,占53.8%。

(三)语文学习整体被动

统计显示,课前预习:查阅材料,认真预习的有52人,占18.2%;从不预习的有159人,占55.6%;有预习想法,不知道预习方法的有75人,占26.2%;课堂学习:课堂积极思考、参与互动的有108人,占37.8%;象征性思考、参与互动的有132人,占46.2%;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的有46人,占16.1%;课后复习:总结梳理,认真复习的有83人,占29%;偶尔复习,只为完成复习任务的有148人,占51.7%;从不复习的有55人,占19.2%。

(四)语文学习反馈

1.关于教学内容。此题为问答题,对被调查学生给出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归纳,结果显示,认为“教材内容不实用,不丰富”的有125人,占总人数的43.7%;认为“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感”的有65人,占总人数的22.7%;认为“教材内容还可以”的有86人,占总人数的30.1%;认为“对教材内容没感觉,不知道怎么样”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3.5%。

2.关于教学方法。认为当前大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不够生动多样”的有138人,占总人数的48.3%;认为“教师讲授过多,师生交流较少”的有72人,占总人数的25.2%;认为“过度使用多媒体”的有46人,占总人数的16.1%;认为“目前教学方法尚可”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10.5%。

3.关于评价方式。学生希望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选理论考试成绩有23人,占总人数的8.0%;选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实验成绩)有96人,占总人数的33.6%;选作业情况有32人,占总人数的11.2%;选以上所有结合的有135人,占总人数的47.2%。

除了上述问卷调查外,我们参加学习培训班,与同行现场交流;深入高职院校考察座谈,了解语文教学现状;走访调查不同行业的企业,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实习工作情况。发现近几年来,大学语文课程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山东专升本考试改革,从2020年起考试科目设4门公共基础课考试科目,对课程起到直接导向作用。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可有可无,压缩课时,或者用通识课程取代大学语文课。语文课程教材不完全统一,教材大多沿用“文选”的体例,古代文学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很大,少部分教材对学生的写作、交际等能力训练有所涉及。授课教师边缘化,在一些学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由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师担任,或者兼职的教师所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专职的教师。教学方法模式化,延续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尤其大学语文列入专升本考试科目后,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段落的翻译和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及个体兴趣爱好的差别性,片面重视知识的传授,缺少对作品人文精神的揭示。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获得感不强,甚至不知道语文课程开设的意义在哪里。为改变现状,我们进行了基于学生获得感的教与学模式的探讨。

三、提高大学语文课教学实效的实践路径

大学语文课是一门以人文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于一体,为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和汉语实践能力服务的公共基础课[3]。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和考试能力要求在原则上是一致的,都是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具体提升。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效果,在上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入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资源中的语文教育价值,形成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核心,故事性课堂教学、素质训练实践教学、新媒体交互式教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故事性课堂教学

目前语文教材文本,从体裁上分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从表达方式角度上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抒情散文等;从内容上看,有文学、文体写作、文化修养等。有些选文超脱现实,远离学生生活,故事一般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用于口头讲述。课堂故事性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

故事性教学涉及故事背景的创设、故事内容的建构、故事叙述主体的转换和故事内容的呈现方式四个要素。我们从教学内容故事化、故事呈现多样化和呈现过程生活化三个层面相互递接与转换完成文本故事性改造。第一,教学内容故事化。建立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尊重作者本来的意图,在主体一致的前提下,打破文本原有的叙述方式,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第二,故事呈现多样化。我们运用口头讲述、精准阅读、撰写故事和表演故事等方式,有教师讲,有学生讲,还有学生和学生联合讲,将课堂原来的单一讲述者改造成多个讲述者,在这些讲述者的相互转换中,完成故事的讲述,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第三,教学呈现过程的生活化。将文本还原为生活场景,将课文中的人物变成身边活生生的人,让学生围绕某一场景或者主题进行剧本创作、舞台设计和角色扮演,学生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深入体会和把握内容背景及人物的思想情感,调动研究教材、查找资料、解构人物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重新塑造出一个崭新的、性格鲜明的人物,让枯燥的文本变得形象化,在课堂中感受生活、明理晓事。

(二)素质训练实践教学

整合校内外资源,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开展现场研学、文学茶座、社团活动、国学体验、社会公益“五位一体”的素质训练实践教学,注重从实践教学和素质训练角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教学实效性。

现场研学活动运用项目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趵突泉、大明湖、李清照纪念堂、辛弃疾纪念祠、徐志摩纪念园、济南老舍纪念馆、济南国际园博园、齐鲁文化风情园等,让学生记录研学过程,分析整理材料,撰写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再请学生分享实践成果,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

我们举办文学讲座,采用案例讨论教学,围绕学生关注的现实话题,找出普遍性、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对案例反映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以开放、融通的文化视角观照传统与现代、人文素养与职业发展等关系,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受,择优在媒体上发表。

我们依托工作室和体验室,组织学生文化社团,开展琴棋书画、汉服礼仪、射艺、花艺、太极拳、吟诵、汉舞、曲艺等体验和表演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延伸到社区,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大学生文艺志愿服务演出”公益行活动。公益活动如同一个流动的课堂,让学生投入真正的社会生活中,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体悟文学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思索与共鸣,强化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强烈的获得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让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自我成长。

(三)新媒体交互式教学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学模式向数字化、便捷化和多元化发展,我们在课堂上采用蓝墨云班课APP,它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助手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是移动环境下即时互动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上课前,教师创建班课,把视频、课件、链接放到班课中,学生如果不预习相关内容,就得不到平时成绩。教学活动中,这个系统可以用于签到、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学生可以用语音、图片或文字形式发表观点,也可以看到彼此的观点,用点赞方式支持对方的观点,改变以往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不愿当众回答的局面。测试和作业环节,课堂上利用班课进行测试,学生当场提交,既可看到分数,又可看到系统分析做题的情况,教师根据指标,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效率。老师也可以对学生一对一指导作业,在每份作业下面给学生写不同的评论。同时,根据不同教学模式选择不同的作业评价方式,设置评价方式和分值,以及在一份作业当中所占的比重,活动结束后计算最终得分。“教师通过经验值(成绩)分布和取得态势分析综合考評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从而让评价结果具有客观公正性”[4]。

蓝墨云班课构建传统课堂与手机课堂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利用碎片化时间更新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将身边发生的事情与作业内容有关的及时上传到系统中,学生随时和教师通过“私聊”功能讨论问题。新媒体交互式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获得感”[5]。

四、结语

基于学生获得感所建构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关切问题和符合学生的特点为导向,以主体参与感增强知识获得感,以隐形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能力素养获得感,以教育内容生活实践化增强学生情感获得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课本与生活之间、需求与获得之间建立起立交桥,互相贯通、互相交叉,实现了“教与学”统一、“显与隐”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打破了大学语文“工具化”的倾向,真正实现了大学语文的“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有获得感和认同感,为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注入持久的动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教育真信、真学、真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黄凯锋.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成果[N].解放日报,2017-08-01(010).

[3]范绍利.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9(1):121.

[4]王淑华.基于蓝墨云班课系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汉字文化,2018(19):22.

[5]朱巧英.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31(3):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大思政’背景下基于学生获得感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实效性研究”(19SDJ11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