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沉浸式设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摘 要:引入在美国教育教学中已经有初步探索的“沉浸式设计”理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结合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教育管理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着重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沉浸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设计、基本模式创建、应用领域和经验推广,尝试探索和设计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并运用该模式,力求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信服力不足、参与感不强的问题,从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念和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沉浸式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分析

面对受众群体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更,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遭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同时伴随着“话语失声、话语失效”的症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效果也不太顺利。很多高校辅导员会开玩笑地抱怨“学生越来越难管”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说了不听、听了不懂、懂了不做”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丰富和低成本的传播载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主流声音往往容易淹没在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音量削弱;二是学生们有其新的文化和语言特征,他们觉得教师词汇保守陈旧,而教师则觉得学生话语晦涩难懂,导致师生间语言不通;三是当今学生的成长背景及社会经验的缺乏,导致他们明辨是非能力弱,难从心底真正接受和认同执教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整体信服力不足;四是在面对学生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作为主体发声,教育形式严肃、教育语言缺少时代性转化、教育形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不强。

如果说“音量削弱”可以通过积极发声、加大力度来改善,“语言不通”可以通过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词汇库来调节,那么“信服力不足”和“参与感不强”则是需要着重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引入“沉浸式设计”概念,着力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信服力不足”和“参与感不强”的问题。

沉浸式设计概念研究

如果说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心理的话,教育工作者通常会希望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放开戒备,将精力完全投注在希望传达的内容上,同时产生兴奋和充實感,从事很长的时间也不感觉时间的消逝。这种状态即所谓的“心流(Flow)”,也被称为沉浸式体验。人的体验通常包括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两种:感官体验是利用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体验,如游乐场的很多活动对人有一定挑战,但利用感官刺激达到心流状态,很难维持长久;认知体验则是利用人的认知经验制造困难和挑战,如下棋等策略游戏,但这种体验又缺乏直接的刺激。而事实证明:既包含丰富的感官经验,又包含丰富的认知体验的活动,才能创造最令人投入的心流。沉浸式体验就是这两种体验有机结合的产物。沉浸式体验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在体验的设计上,要求体验过程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二是在发生交互行为时,有即时的反馈和刺激,同时要求能力与挑战匹配;三是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行动与知觉的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对活动有绝对的主控感,同时伴随着对时间的错觉等特征。

沉浸式设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实践案例分析

沉浸式设计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已有一些成果,本文根据查询到的相关资料,重点分析两个案例:

案例一:以美国重要语言奖学金项目的沉浸式汉语教学课为例,课堂教学包括语法讲解和实际操练环节。在语法课上,教师讲解完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后,为学生制造大量的新语境练习生词和语法,强化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在实际操练环节,教师通过一些课堂活动训练学生成段表达的能力,包括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有时还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到真实场景中,如校园、图书馆、邮局等进行会话练习,在真实的语境中巩固知识,感受中国文化,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对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反响良好。

案例二:以2015年教育部辅导员精品项目—“微团体、微运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实践案例为例。该项目即应用沉浸式基础的设计手法,打造了“RUNNINGMAN—植物猎人”品牌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现实载体,活动一开始的主题传达就是希望激发学生了解校园、热爱专业,同时希望能够增加他们对户外体育运动的兴趣。活动将场景设置在北京林业大学,通过沉浸式设计,虚构了一个以校园历史为依托的悬疑故事,利用情境、角色、气氛、情节、节奏的设计来让学生融入故事当中,这也是沉浸式非常基础的设计手法之一。在活动中,为参与者设计的目标就是利用所给的初始提示逐步获得线索进入下一环节最终解开终极秘密。在难度梯度的设计上,将故事分解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谜题,难度逐步递进,每解开一个谜题,参与者就能获得相应的趣味性和成就感。在交互设计上,利用微信平台自动回复的功能,如果参与者能够通过破解提示得到对应的线索(词句),并在微信平台输入,就会得到下一关卡的提示,游戏得以继续,这样整个活动的教育导向是在过程中得到不断强化的。同时,这也是一个竞技性的活动,多组同时进行,先破解线索的学生将能够更早晋级甚至获得最终胜利。通过这样一场活动,组织者将热爱校园、热爱专业的情绪无声地传达给学生,使其了解到了更多校园的历史,最终达到专业学习、运动健身和团队配合的设定目标。在最终的活动评价中,学生参与度及满意度非常高,参与者在过程表现出的态度、行为也完全符合一开始的设计,活动参与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连续举办三年。

2. 沉浸式设计的要素及流程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沉浸式设计就是在教育事件发生时,力争让接收者处于一种沉浸式(心流)的状态,这种状态更有利于话语的传达和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可以有目的性地策划一次“活动”作为思想传达的载体,这种活动可能是线下的,也可能是线上的。结合理论和案例,本文总结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沉浸式体验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流程如下:一是主题的设计。事件的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传达给学生的内容。整体流程必须围绕如何传递主题思想来展开,但需要注意的是主题未必是活动的口号或者名称,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达主题思想甚至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是场景和行为的设计。场景和行为是指在设计交际事件时,希望对象所处的场景和在场景中从事的行为。以思政课堂教学为例,场景就是教室,行为就是端坐听课。场景和行为的设计是为对象能够更好地传递主题思想而设计的。三是目标设计。沉浸式体验设计要求为参与对象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应当是与主题相关的,即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内容。这个目的贯穿行为的始终,是促使对象自发、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内动力。四是困难梯度和奖励的设计。目的不可能太过轻易地达到,一次成功的沉浸式体验设计需要一个合理的困难梯度。难度要符合对象的能力,同时要及时输出奖励,这种奖励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通常是作为一种感官刺激,能够更直接地被感受到。五是交互行为与反馈机制的设计。同时,在体验中设计交互行为,给予参与者反馈。这种交互可以是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其目的在于不断强化体验的目的性,使对象能够持续进行。六是竞技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体验设计中加入竞技性元素,通过让参与者获得对比和排名,激发他们为获得正面评价而产生的行动力,同时也提高了体验的乐趣。七是在设计的体验进行之后,需要对体验的过程和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估,这是活动经验积累、成果分享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好坏的重要依据。评估既要关注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也要兼顾对象在过程中展现的态度、方法,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设计提供参考,具体实施流程概况如下图所示。

3.应用领域与经验推广

研究发现,能够实施沉浸式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具有三个普遍特征:教育目标明确、教育过程中引入参与者互动和教育效果直接面对学生。因此,可适用的领域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班级团日活动、职业规划及团体辅导,党课教学及支部建设、文体活动和志愿活动等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通过结合实际情况的改造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式设计将能被使用在不同的高校环境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技术研究和方法参考,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等起到正向指导作用。

4.沉浸式设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沉浸式设计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信服力不足、参与感不强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弱化、话语失声、话语失效的问题,通过构建特定的语境,从本原上将传统自上而下的被动灌输式教育,引导为学生自下而上的主动探索型学习,让学生作为沉浸式体验的参与者、传播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主流和正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沉浸式语境的设计,将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化与建构,同时深化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研究和学科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环境,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计划立项项目“‘微团体、微运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华,王健伟. 沉浸式景观设计影响因素的思考与初探[J]. 艺术科技,2016(8):325.

[2]冯迪. 美国早期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3]梁晴. 沉浸式设计在游戏治疗中的运用研究[J]. 艺术科技,2016(1):108-109.

[4]罗薇. 基于富媒体的沉浸式阅读界面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5]Wei Lifeng,Zhao Bingmei,Zhao Liqiang.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odel Design and Practice Research Base on Immersed Theory [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EEM 2011 V2)[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2011:5.

(作者單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