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创新

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我国图书馆服务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生机。网络技术的先进和完善,为学科馆员带来不可估量的信息服务能力,也深刻影响了学科馆员的服务思想和服务手段,延伸和拓展了学科馆员的服务空间。使学科化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

1 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学科建设是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高校社会地位与学术水平的依据,更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科的建设,希望通过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高校学科建设对图书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作为高校文献情报信息中心,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起着支撑作用,其文献信息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学科馆员制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机制。

学科馆员是指具有学科知识背景、能够组织学科信息资源、提供学科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又称学术联系人、学科专家、学术咨询者。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组织学科馆员参与馆藏文献建设并为相关读者提供对口服务的一种工作机制。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国内则是1998年才出现,迄今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学科馆员制度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第一代)和基于数字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范式(第二代)。传统学科馆员改进了图书馆与院系的关系,促进了图书馆与学术界的交流,增强了图书馆面向用户的形象。但传统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职责要求以及工作方式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而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

现今,欧美多数图书馆已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国内有关学科馆员的讨论最早出现于1989年第4期《河南图书馆季刊》毋益人的文章《学科馆员应做好哪些工作》。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将其引入我国,并设立了学科馆员的岗位。随后,武汉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也先后推出了学科馆员制度。

2 学科馆员的职责

学科馆员以二级学科为服务对象,以特定读者群的信息需求为中心,提供对接服务,主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深层次的服务,使广大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作为沟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与教学、科研的桥梁,学科馆员将图书馆服务真正引入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

2.1提供文献信息资源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高校师生开展教科研的支持和保障。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理论探讨,都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然而随着文献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一大部分不熟悉馆藏的学者很难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资料。由于学科馆员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熟悉馆藏文献,他们可以给学者提供全面,有针对性,更深层次的服务。

2.2课题跟踪服务

学科馆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对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热点问题进行收集、鉴别、整理,然后以快报,综述形式提供给本学科教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物理图书馆中走出来,以“合作者”的角色融入到科研课题中,对本学科教师研究课题,学科馆员可全程参与课题的立题、立项、研究、结题。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为教师提供国内外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信息,从而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为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可靠分资源保障。

2.3技术指导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资源特点和服务功能为学科馆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方便快捷的检索功能和不受地点限制的优势为师生和学科馆员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这就需要学科馆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熟练使用虚拟参考咨询系统(VRS DRS)为师生联络咨询提供快捷、及时的服务,熟练掌握和使用检索工具。指导科研人员使用检索系统和相关软件。利用各类联合目录和Goodle去搜寻深度网络(Deepweb)下的信息对象,对链接的相关学科综合站点、专业站点、学术机构站点进行整合,为学科信息资源导航,实现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的链接,弥补馆藏资源缺陷。

3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创新

3.1基于网络科技下的整体服务

对图书馆而言,当今最大的变化就是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能够从大规模的开放资源、从数字化图书馆馆藏以及其它网络资源中获取信息。OCLC的“用户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认知”报告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结论:用户已经将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和数字化资源基础上,馆员与用户信息环境紧密结合,在传统的联络沟通服务手段下,还必须实现基干数字网络背景下的整体服务。电子邮件、基于2.0的BBS、Blog、WiKi服务、虚拟交流、协作式服务将成为主要服务手段。以主动推送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数字网络咨询服务的多样性、整体性为代表,使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得到提升和拓展。

3.2基于人文素养下的主动服务

单纯的技术和数字化资源不能为用户提供服务,没有学科馆员的亲历参与,数字资源的复杂和庞大与用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矛盾就会突出。学科馆员以其专业的学科背景和熟练的信息处理技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那么,传统的服务方式就有了局限性,使得信息反馈滞后。学科馆员要改过去的被动服务为现今的主动服务,要深入用户基地,了解学科建设和发展状况,从用户前期的显性需求推测用户后期过程的隐形需求,节省用户搜寻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馆员的素养要不断提升,在图书馆的所有服务中,馆员是最活跃,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馆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优劣,在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迈进的过程中,馆员文化素养是其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唯有和谐的服务,更能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向深层次发展。

3.3基于虚拟化的学科咨询服务

在网络信息背景下,学科馆员从服务方式上要有所突破,开展多途径的、个性化的学科咨询服务,融入用户的虚拟空间,如BBS、RSS、MSN、Blog、Wiki、QQ等,使用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是便捷而迅速的。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主要是利用(VRS、DRS)系统开展网络化、虚拟化的学科咨询服务,使学科联络工作更具有互动性和系统性。通过使用这些互动技术,可以是每个人都成为信息提供者,并通过动态的方式将信息组织起来,使信息有序化。该系统具有聊天咨询、在线互动、页面推送、同步浏览、TP语音交谈、短信接口等多种咨询功能,学科馆员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用户服务,而且服务是灵活多样、不受限制。同时,可以建立以学科馆员为博主的博客系统,可以发布本学科热点和前沿问题,用户可随时直接点击进入。利用网络数字技术构建学科馆员工作平台,用户不再是单项获得定制服务,而是信息的参与者和发布者,将自己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用户之间也可以互相启发,实现知识的扩充和创新。

3.4基于数字信息的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数字信息服务,就是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它是以用户为中心,在网络环境下为用户搜索、组织、推荐个性化信息服务内容,以满足用户解决问题的信息需求。个性化数字信息服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定制自己所需的信息;二是网络信息库针对用户服务特点,主动为用户选择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向个性化发展,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数字信息发展的思路,并在实际中得到发挥和应用,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

依托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创建的个性化私人空间,即为“个人数字图书馆”,个人数字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延伸,这种基于高校、公共数字图书馆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拥有性能稳定的服务器和专业的硬件管理人员,用户无需在系统开发和管理上耗时费力,而且可以按需定制、检索、和获取所需信息,还可以实现和高校数字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其他个人数字图书馆互动、协同。如中国知网于2008年首次推出的个人/机构数字图书馆,依托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中文资源基础,为其用户提供了集文献信息获取、学习、发现、管理与研究于一体的个性化信息环境。根据本校教科研进展与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可以以管理员的身份创建机构数字图书馆,定制适合各学科、各教师的信息环境,指导教师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利用个人数字图书馆平台的强大功能推测教师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资源的推送服务,将服务内容与教师的整个学术交流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包括教学参考文献、课题立项、科技查新、论文发表、成果评价、文献搜集等,实现网络化、学科化、个性化的全程跟踪服务。

3.5基于合作背景下的协同服务

当馆藏资源范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当用户专业学科信息有深层次需求时,仅依靠本馆资源或单个的学科馆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网络环境的发展,为学科馆员的协同服务提供了条件。首先是学科馆员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同用户的协调互动,优化各类型资源库,其次是加强学科馆员内部协作,提升解答用户咨询难度、深度、和准确性,同时要不断的发掘学科馆员自身的积极性,做好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的协同。再次是加强学科文献信息专家之间的协同。学科信息专家熟悉相关学科文献资源,有娴熟的文献信息处理技术。能为相关学科用户提供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或专业性情报研究所都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们对学校的教科研和对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高校图书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必然成为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体趋势。把握时代脉搏,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高校图书馆人追求的恒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