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分析与国际比较

◆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我国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扩大并形成了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但是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还不够合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私人团体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调,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不协调,造成我国教育投入的地区间、城乡间的不均衡,各教育水平的发展不协调。因此国家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应优化经费来源结构,以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关键词:教育经费 来源结构 国际比较

由于教育投入主体的多样性和投入目的不同,我国教育经费总收入从来源上看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一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其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即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它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并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主要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二是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三是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四是学杂费。五是其他教育经费,指上述各项经费以外的其他项目预算外教育经费。本文对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在不同教育阶段给出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指出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现状

(一)1996年以来各类教育经费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1996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量1059.9亿元,2009年上升到9815.3亿元,教育经费总量扩大了9倍多。财政性教育经费也从1996年的867.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348.4亿元,比1996年扩大了7倍多。1996年我国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仅为3.29亿元,2009年达到了549.1亿元,比1996年扩大了166倍多。1996年我国社会捐资办学经费为70.2亿元,2009年达到89.9亿元,比1996年扩大了1倍多。1996年我国共收取学杂费87.1亿元,2009年我国总的学杂费为1552.3亿元,增长了178倍多。其他教育经费也由1996年的31.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158.4亿元,比1996年扩大了36倍多。

(二)各类教育经费增长速度不同

1996-2001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变慢,然后到2004年之间有所提高,接着两年又有所下降,2006-2009增长速度开始提高。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从1997到2000年增长速度一直下降,2001年提高了不少,之后的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增速1998年达到最高,然后一直下降到2001,之后一直在2003年水平上下浮动。而学杂费大体上处于持续下降的趋势。整体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而其他教育经费来源增长速度较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情况。

(三)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996年,在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的比例为82%,而2009年这个比例下降到64%,其原因是其他教育经费由3%上升到了13%,社会团体和个人经费从不到1%上升到了6%。学杂费的比重也上升了一倍,由8%上升到16%。由此看出,我国已经由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经费来源渠道,发展成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的局面。

与国际上其他主要国家相比,我国整体上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偏低,但是家庭负担部分有所偏高,中国家庭学杂费支出部分已经占到了16%,这还不包括其他方面(如住宿,交通,餐饮等费用),而其他团体负担的教育经费偏低(见表1),我国2009年其他团体和私人办学经费占1%左右,这说明我国私人团体对教育投入积极性不高,吸引私人团体加入到教育行业的相应的机制还没有建立。

各级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分析与国际比较

(一)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经费逐步形成了财政教育经费为主,社会捐集资办学为辅,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以及其他教育经费为补充的多元化格局,1999-2009年我国小学教育经费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小学教育经费总额由767.59亿元上升到2031亿元,扩大了2.65倍。财政性教育经费由1999年的574.33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1668亿元,扩大了2.91倍,年均增长12.58%。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由1999年的10.71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54.93亿元,扩大了5.31倍,年均增长19.92%。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由1999年的89.26亿元降低到2009年的26.84亿元,缩小了70%。2006年12月,我国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义务教育以县级管理为主,经费投入实施省级统筹,免学杂费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对初等教育的投资仍显不足。2009年中国小学的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支出为1869元人民币,经PPP转化后才541.74美元,OECD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6252美元,最高的是卢森堡14079美元,美国排第三为9156美元,最低巴西1425美元,与中国的教育经费生均支出水平对比可以发现,2009年中国的初等教育生均教育投入是很少的,低于生均最低的国家巴西,与美国的差距更大,只相当于美国的初等教育生均经费的1/26左右(见表1)。

我国初等教育经费中中央和省财政的负担比例较低。当今世界,虽然各国财政体制差异很大,但是大部分国家当前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上为集中模式或相对集中模式,投资主体为中央或高层地方政府。自2001年起,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县级单位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并对经费投入实施省级统筹。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在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已经明显上升,但离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县财政负担过大,导致基础教育阶段,校舍简陋,特别是偏远乡村,危房得不到维修,甚至没有基本的教学设施,教师工资低并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愿加入到小学教师的队伍来,导致师资缺乏。县级单位的财政差异造成地区间初等教育的巨大差异,人民接受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没有保证。

(二)中等教育

普通中等教育的投入有了很大提高,教育经费来源形成了多元化渠道,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1999年,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总额为694.11亿元,2009年提高到了2589.61亿元。增长了将近4倍,其他各类经费来源除了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有所下降外其他的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3倍多,社会办学和个人办学经费增长了18倍多,学杂费增长了将近6倍,其他教育经费也增长了10倍以上(见表2)。总体来说,普通中学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非财政教育经费的补充作用得到加强。

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太少,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政策扶持不足,社会各单位部门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认可度不够,工作待遇低,导致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师资短缺,教学硬件严重不足,生源短缺。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校舍大多数比较狭小、破旧,缺乏扩建资金。专业技术性配套教学设施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 在许多基层中等的职业学校里,“双师型”素质教师非常少,甚至是匮乏,更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级教师。

与世界多数国家相比,中等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不足,地区间投入差距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差距导致省际之间中学教育水平差距大,中等教育的公平性难以实现。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来平衡这种由于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的不同导致的不平等接受教育机会。中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1999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占总经费的比重为81.98%,2009年这两项占总中等教育经费的比重为78.35%(见表3)。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中等教育经费的2/3左右。中等专业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各地区间的差距很大,2009年广东、河南和山东超过10亿,北京、上海将近10亿,西藏、青海和宁夏不足1亿。

(三)高等教育

1997年开始,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开始全面实行收费制度。同时各级政府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各高等院校发展校办产业、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至此,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逐渐迈上了成熟轨道,各类教育经费都有了大幅度增长(见表4)。

从国际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政府与民间分担比例不合理,政府负担过高;二是家庭和个人承担的学杂费比例偏高,家庭负担过重;三是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虽然有大幅度提高但仍然不足;四是社会捐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甚至负增长;五是高校自筹经费的能力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整体上,高等教育经费在政府和民间的分担比例平均为39:61,目前我国政府和民间的分担比例为43:47,民间投入水平低于世界水平。

国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如下启示:一是确保和增强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世界水平,并且差距越来越大。二是降低高等教育的学杂费。目前我国高校学杂费平均水平已经到了居民能承受的警戒线。三是利用校企合作、科研合作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四是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可利用的教育经费。五是鼓励社会捐赠,使之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有力补充。六是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发展教育贸易,增加经费来源。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经费整体上不断提高,但与国际相比仍然不足。多元化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已经形成,并不断得到加强。其后分析了各教育水平的经费来源状况,义务教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是地区差异过大,市县负担过重;职业教育还比较落后;高等教育阶段,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比例过大,家庭和个人负担的学杂费过高,这已经成为城镇和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严重障碍,与国外相比,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以及社会捐集资在高等教育上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应该建立相应教育经费来源机制,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缩小地区间、城乡间义务教育投入的差距。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相应政策扶持,改善职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和社会认可度。我国应积极吸引社会团体和个人加入到高等教育的行列,培养社会捐资捐赠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以弥补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供给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江.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2)

2.张学敏.教育经费的来源分析与运行机制探索[J].教育经济与管理,2009(6)

3.吴海琴,张绍光.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09(9)

4.朱恪孝.经费结构视角: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J].中国高教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