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五大障碍及克服对策

[摘要]本文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五大障碍及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了克服这些障碍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五大障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6—0042—02

[作者简介]祝大安,吉林警官高等职业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5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养成,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人才质量的任务之一。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五大障碍及克服对策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障碍之一:高职院校的特殊一性决定了办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强调“实用唯学,急用先学”和“速成化”、“产品化”、“商品化”是高职院校与生俱来的特殊属性之一,这种特殊属性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形成了“就业准备”、“智力灌输”和“生产工人”三部曲,并得到办学者和求学者的认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与养成,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的思想基础。

从办学者的角度讲,培养实践性、操作性技术人才是其办学的主要目的,所有的教育工作重点都要向培养技能方面倾斜。目前的现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往往是定点招生、定位培养,甚至为了照顾学生能够就业,专门开设签约用人单位需要的课程,其他的文化课因不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挂钩,一律废止;文科类高职院校并不比理工科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文化基础课设置的比重要比专业课少得多,也是一味强调学生眼前的所谓动手能力和市场的需要。从学生的层面看,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课感兴趣,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并不重视。

事实上,高职院校这种产生于初期的特殊属性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处于高转换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在几年之内所掌握的劳动技能随时面临着更新和调整,不能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市场劳动力层次高移和职业岗位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这一点上说,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应人才资源结构高度化转换的人才,就必须转变观念,重新思考对于高职院校属性的理解,这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特殊属性的再定位。

障碍之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缺乏针对性指导意见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与欧美及日本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晚了将近半个世纪。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如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和职业学院、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大学等。特别是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早,也更加成熟,而且对职业教育有专门的理论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理论研究跟不上高职院校的发展,学科建设基本上处于应急和探索状态。尽管许多教育理论专家早已开始关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严格地说,这些探索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使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此外,由于高职院校是一种处在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的教育形式,这种夹缝间的处境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理论研究真空状态。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对高职教育科研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些都限制了高职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在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方面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较强的实施意见。

障碍之三:传统的教学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多采用书本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因而,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是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途径。

1.搭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平台。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由于经费紧张,电教中心和校园网络中心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微机中心也往往只是教授学生微机操作的课堂,没有成为人文学科教师用来讲授知识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阵地。事实上,高职院校学生的上网率已经达到90%以上,学生即便是在校没有机会上网,也会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或家里去上网,网络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性格的第一文化空间。因而,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建设和扩大电教馆、校园网络中心,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网站,调动电教、网络、人文教师各方面的力量,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新的媒介形态中得到完整的实施,以使高职院校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把单一的课程形态与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育人方式结合起来。在重视第一课堂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育。在课程形态上,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学校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可尝试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原则的教学方法,从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以提高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二是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系列讲座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组成各种学习和兴趣小组,提倡学生多作读书笔记,引导他们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讨论,重视实践机会,多写一些论文,参加一些人文活动。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发现、多研究。四是创建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醒学生要做文明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3.对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文科学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突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课程框架,建立必修课、限修课和选修课三类课程的学分制课程内容,恢复思想类、文化类、艺术类等课程,构建高职院校统一的各专业必修的人文科学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学科中的比重,做到文理交叉互相渗透,填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鸿沟。

障碍之四:高职院校发展过快,使各方面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民营高职院校及独立学院的不断涌现,为开创

多种教育模式、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高职院校仓促上马,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严重不足,且面临招生、分配和各种评估的压力。就领导层而言,面临着生存与发展两大考验,疲于应付的现状使之无法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到议事日程。对仓促上马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他们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科研压力。由于这些教师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一时还无法适应高等学校教师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的这一身份转换,科研能力力不从心。二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完成几百个教学课时,甚至要承担2~3门学科的教学任务。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使得一些教师得过且过,只教书,不育人。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教育主管机关对于上马的高职院校要严格把关,对本地区的教育情况要有一个全局的把握,这其中包括对用人市场需求的严格调查,对申请升为高职院校教育单位的全面考证,对现有高职院校的评估。其次,现有的高职院校应拓宽办学途径,比如资金不足的单位可引资联合办学,师资不足可聘请各大学知名教授来兼职任课,也可请有实践经验并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用人单位的工程师来校讲课,以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此外,还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教师要注重结合本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障碍之五:学生管理工作忙于应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文素质教育要求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还体现在对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学生管理部门应该是更直接接触学生的部门,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与学生管理工作者关系密切。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全面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某些发达地区出现了饱和状况,这就使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高等职业院校生源不足,带之而来的是生源的良莠不齐。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管理部门工作量的加大.学生在校内闹事、在社会上打架斗殴等违法事件不断出现,于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同志更多地把眼光放在了“看管”学生上面,认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他们工作中的一项软指标,不可量化的工作,只要学生在校不出事、不给学校添麻烦,他们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其一,把学生培养目标的人文属性明朗化、清楚化,从办学单位的领导到学生管理部门都应改变以往的只培养技能的观念,设定人文素质教育的硬指标:学年初可对学生管理部门设定人文教育方案,量化为百分制考评标准,年终进行检查,并与教职员工评先进、评聘职称挂钩,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理念强化为每一个教职工的日常工作。其二,要特别强调加强师资队伍自身的人文素质培训,采取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来校讲座与送教师进修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其三,要体现为相互渗透、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教育内容,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和谐共振”的教育环境,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的大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全接受人文思想的教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