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将现代文学经典化,将会对文学史的模式产生一定影响,对于现代文学史也会有一定影响。文学经典化将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其广度、深度、格局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中国现代的文学史的影响力将会得到一定扩大。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将和传统文学史写作产生不同,应该去粗取精,由复杂变简单,将中国文学史经典化。因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并对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进行了讨论。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指作品中要包含有一定的人生哲学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可观赏性,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能够经得起推敲的,可以传承下去的,供一代一代人阅读和学习的。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批判价值,可供阅读者领悟文中讽刺的内容,有的经典作品具有民族史诗感,可供后代学习领悟,有的经典文学文字优美,具有美学意义,同时经典作品一定具有原创性。经典文学就像细胞的碳骨架一般是组成文学史的骨架,是我国文学瑰宝中

的龙骨。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模式,融入了不同于以往的深度、格局、影响力。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十年,第一个十年是1917年到1927年,文学革命进程经历了维新运动的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文界革命;晚清以裘延梁为代表人物的革命;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盛行。辛亥革命后,民生发展、社会比较安定,文学革命以新知识者群体为代表。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开始,以陈独秀、易柏莎、李大钊、吴虞等为代表,他们写文章批孔、反孔,认为其思想易演变成独夫专治;1917年2月文学革命以陈独秀为代表,提出三大主义作为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周作人、鲁迅等为代表,五四运动纳入新文化运动最有力的组成部门。

第二个十年是指1928年到1937年6月,1928年1月,《太阳》《文化批判》等月刊创办,这和《新月》月刊的自由主义作家对立。文学随社会变革而政治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获得传播,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1929年下半年,引进日本左派文学理论,以太阳社为代表,主张新写实主义,看重客观的真实性,表现出革命的理想主义气度,使许多作家都错误地以为不能再写自我的情感心理,只能写群像,公式化、概代化弊病普遍。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决议,以文艺大众化研究会为代表,这一事件引起广泛的讨论,对于促进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发展有重要意义。1933年11月,论文《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横空出世,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造方法,旨在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编误,但因作者对此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入造成事

与愿违。

这一时期,左翼作家以矛盾、丁玲、萧红等为代表,京派作者以叶圣陶、王统照、林徽因、朱光潜、沈从文、杨振声等为代表,海派作家以张资平、曾虚白、黑婴等为代表。通俗小说中,北派言情小说企图将章回体调整为一种新旧问题都适宜的文体,其中以张恨水、刘云若为代表,代表作有《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南派小说进入低谷期,代表作品为《红羊豪侠传》《神秘的上海》等。北派武俠小说较远离现实,对民间社会的武侠观在书中加以表现,内容沉醉于超现实世界,代表人物是顾明道、还珠楼主白羽等,代表作有《荒江女侠》《青城十九侠》等。新诗代表有徐志摩、何其芳等,散文分为自由主义作家、京派、左翼作家、开明派、报告文学与游记。戏剧因为大革命失败后大量追求革命的知识分子被实际斗争击溃,这些人希望在文艺中寄托自己的苦闷,所以戏剧作品层出,如《梅雨》《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打出幽灵塔》《走私》等。第二个十年的主要影响人物有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鲁迅、

曹禺等。

第三个十年是1937年七月到1949年9月,这个时期的问题中心主要是民族形式,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关于现实主义的“主观”的论证。此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主要是赵树理和艾青。

二、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问题不是一个新命题。长期以来,“文学经典”一直是评论家在当代作家作品的经典取向和当代文学史研究两个层面上的热门话题。命题本身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与外延,是历史与文学的交叉融合,因此不断推陈出新。首先,在历史河流的发展变化中,“文学经典”不仅是自然进步的历史过程,也是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人们没有必要将其定义一个单一的标准尺度,或者扩大没有边界的范围。严格地说,“文学经典化”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古典文学作品”的延伸。

第一个十年之中,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他被称为创造新式的先锋。鲁迅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鲁迅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华盖集》等十六部,并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为我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灿烂的文学瑰宝。因此,鲁迅被称为文化

的战士。

郭沫若也是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名家,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成功把时代需要和诗人创造个性融合,在其作品中,人们既可以读到自我抒情的主人翁形象,也可以感受其充满想象力的艺术特征。郭沫若的诗歌散文戏曲集主要有《星空》,诗集有《女神》《恢复》《前茅》《瓶》等。从本质上讲,中国古典文学的问题不在于讨论当代文学是否古典,也不在于衡量当代文学经典的标准和原则。笔者认为,今天讨论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原因,应该是不断质疑和反思伟大的历史眼光和新的历史观念。

今天讨论当代文学经典,不仅是为了确定一个具体作家的作品的文学价值,而且是一个文学存在和表达的历史记录。21世纪以来,多元的当代文学大厦是对当代人精神和灵魂的深刻挖掘和表达,随着全球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视域不断发生变化,新的网络媒体和区域空间整合已经形成,文学已经从内到外发生了变量。无论是网络文学的出现,还是当代小说传统文体意识的巨大挑战与突破,抑或是非小说、新笔记、寓言等多种类型的跨文体创作的成功范例,都为当代文学注入了生命力。在经典化方面,当代文学的成就可以说明文学经典的存在具有独特的时代标准,同时这些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其经典过程的历史研究实际上是对当代文学从静态到动态的历史考察与思考。这本身就是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学批评,它以印象和感知为中心,转向寻找差异,发现问题,思考真相。这也是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充满热情的原因。文学经典的讨论不是针对具体作家的作品或某些文学现象的经典,而是从文学史观角度对当代文学进行审视和分析。例如,人们谈论西方文学和西方重要作家的作品,地区文学和作家显然没有必要讨论。但是,独特的作家和作品所浸润和滋养的特殊地域文化资源,是丰富中国当代文艺宝库的重

要基础。

“经典”的历史视角和新的历史观念对文学史写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在“一带一路”的文化背景下,拓展文学经典和深层思考与当代文学结合的诚信问题,探索当代文学资源也是当代文学不断“经典”的过程。对于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微观具体作品的“经典”认识,人们需要实现对“文学经典”问题的文学史和观念的宏观理解。一方面,要超越单纯的价值判断和标签确定,进一步引出对深层历史原因和文化内涵的合理公正揭示;另一方面,“文学经典”的思想也应该关注当代文学。

三、结语

文学评论家和学者在从当代文学批评向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转变的过程中,认为经典作家的作品基本上是通过对理性沉思的感性敏锐观察,最终拥抱现实与虚构,构建拥有真诚和良知的艺术世界,有批判性地检查现实和复杂创作形态的多重影响。因此,对当代文学经典的讨论既是对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过程,也是对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研究者的文学观念的批判性反思,它决定了“过程”,应该是最高原则和底线。

(湖北天凯风林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