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湘军”当代转型的几点思考

[摘 要] 近代以来的湖南“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省份之一,湖湘文化对湖南近代崛起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孕育了湘军集团并被湘军所阐扬的湖湘文化精神在当代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塑造了当代湖南人强烈的关怀意识以及躬行实践、开拓创新、注重实干、勇于任事等精神特质,湘军不仅成为了湖南对外开放以及文化旅游的形象名片,更成为当代湖南人引以自豪的一种历史情结,“湘军现象”与湖湘文化贯穿着当代湖南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何重塑湖南人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探讨湘军与湖湘文化内在关系的历史演变,实现湖湘文化和“湘军”精神价值的当代转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湘军;近代湖湘文化 ;历史演变;当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 G1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6—0132—06

著名历史学家林增平在《近代湖湘文化试探》一文中写道:“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漫长的古代,在湖南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属于湖南籍的名人,寥若晨星。而跨入近代(1840年后),就迥然不同,在诸如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变中,湖南所产生的反映,着实引人瞩目;且人才辈出,为人们所称道,延续至现代,更呈现出鼎盛的局势。” [1]从曾国藩、左宗棠兴起洋务运动,到谭嗣同、唐才常献身维新变法;从黄兴、宋教仁引领辛亥革命风骚,到蔡锷首举反袁护国义旗;从毛泽东、蔡和森宣传马克思主义,到“七一”建党、秋收起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近代中国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受湘军崛起所激发的湖湘文化及其载体近代湖南人都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或“中流砥柱”的作用。正是在湖湘文化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近代湖南人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解放而上下求索,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

时至今日,随着区域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湘军与湖湘文化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作为湘军的诞生地湖南,“湘军热”更包含着湖南人的自豪情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湖湘文化契合于当下湖南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核,如何重塑湖南人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探讨湘军与湖湘文化内在关系的历史演变,实现湖湘文化和“湘军”精神价值的当代转换,这不仅对塑造当代湖南人的精神价值世界,而且对当代湖南如何有效地打造“湘军”这一历史文化“形象名片”,为党和政府制定符合本地区区情的经济、文化、社会政策,以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湖湘文化与“湘军”的由来及其演变

湖湘文化是指依托于湖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发源于楚文化并且在长期历史变迁过程中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系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事功化的价值取向是其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潜藏在每一个湖湘文化的承载主体亦即湖南人身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外在的具体表现,并决定了湖南人以何种方式投身于社会变迁的历史大潮之中,呈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及文化品性。

从湖湘文化精神内核的形成来看,屈原与贾谊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作为具有鲜明儒家知识分子性格的屈原和贾谊,不仅在文学上写就了流传千古的诗赋,更是以其忧国忧民、躬行实践的精神特质和关怀意识,将早期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注入到湖湘文化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之中,这也形成了湖湘士人独有的“屈、贾情结”。可以说,屈原、贾谊构成了湖湘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标志。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开始南移,这一时期对湖湘文化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谪居永州十年的柳宗元,他不仅在文学上继承了屈、贾二人的精神品质,更是力求突破革新,体现了知识分子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宋明理学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一次大的整合,文化教育、思想学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周敦颐开创理学,其后胡安国、胡宏父子以及南宋张栻、朱熹都曾在岳麓书院讲学辩难,推动了理学在湖南的兴盛,并形成了“湖湘学派”。从此,理学与湖湘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契合,从而使湖湘文化具有了浓厚的理学色彩。明末清初,王夫之经历社会大动荡、思想大裂变之后,隐居山间,潜心学术,力图以学术来拯救天下危亡,恢复华夏衣冠,古代湖湘文化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传统在他的学术思想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同时,为医治明末心学泛滥所导致的士人空谈误国的流弊,他特别强调继承古代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以及敢于和善于吸纳百家、综合创新的精神。这些都为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社会存在的变迁必然会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文化变迁反过来又会影响或制约社会变迁的方向和速度。尤其在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与之相适应,湖湘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也必然发生转型,这既包括构成要素的变化,也包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化,原有的一些构成要素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消失了,产生了新的构成要素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又会导致文化精神在每一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且随着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出现艰难的蜕变。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的发展变迁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与此相适应,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也以此为界发生了蜕变。甲午之前,近代湖南人以湘军集团为代表,其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为忠君和维护儒学道统,事功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经世致用的儒学学风和关注经济实务。甲午之后,忧国忧民的精神特质由忠君转变为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主义,对儒学道统的维护也开始逐步转变为向西方学习,事功化的价值取向变得更为明显和强烈。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甲午之后湖南人心理的深刻变化。

湘军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内涵指的是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在地方团练基础上创建的湖南地方武装,称为“湘勇”。1854年2月,这支军队正式成军。就招兵而言,这支军队从不招无根之兵,将领、营官凡欲招募士兵组建新营或增募士兵,都是回湖南原籍招募,而且利用同乡宗族、亲友关系吸纳士兵,一县或一族者编为同一营。其兵勇和将领主要是湘乡和宝庆人。正因为这支军队带有浓厚的地缘和血缘色彩,其兵勇和将领基本上都是湖南人,因而又被人们称作为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