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即若离,是我非我

自从中国近代出现有学院教育背景的女性雕塑家至今,经历了无数的变革(包括社会历史的和艺术思潮的)这些女性雕塑家的创作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远非单一风格可以涵盖。由于她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她们的创作,更多的具有每一历史时期的烙印。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女性雕塑家群体,在雕塑创作的诸多方面,具有显著的共性。为了便于研究,在本文中,将中国学院女性雕塑家,以分别所处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以下四个群体:早期女性雕塑家、新中国第一代女性雕塑家、1980年代女性雕塑家和1990年代女性雕塑家。(详情见下表)

纵观中国女性雕塑家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其中一直贯穿着比较突出的主线。中国女性雕塑家的创作的风格变化隐含着女性意识(即创作中的女性性别自觉意识)的不断变化,中国女性雕塑家在创作上的女性意识在不同的时代和风格中,表现程度不同,可以概括为经历了隐现、觉醒和突显这三个阶段。这里谈到的女性意识在创作上的表现程度,与作品的艺术水准并无太大关系,女性意识并非评判艺术作品水平的标准。只是在女性雕塑家创作风格演变规律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

一、女性意识的隐现

中国女性雕塑家的现实主义风格雕塑创作可以分为:早期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现实主义雕塑的新探索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形式特点、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艺术观念的转变。总体来讲,在现实主义风格雕塑创作中女性意识处于时隐时现的状态,本文将之归结为女性意识的隐现阶段。

早期从事雕塑创作的女性,出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尽管数量不多,但她们为中国女性从事雕塑事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她们迈出的这一步,是中国女性从事雕塑事业的发轫之举。早期现实主义雕塑创作阶段,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当时的大部分女性雕塑家作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创作中救国的革命热情远远超过了女性的性别自觉意识。这个时代女性雕塑家的创作中女性意识处于隐的状态,只在少数几位女性雕塑家的创作中时有闪现。由现有材料可知,这些女性雕塑家有:王静远、李韵笙、潘玉良、王合内、陈芝秀、萧淑芳、邹佩珠、夏朋、徐沛贞、陈禾衣、冯文凤等。在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系于一线的时刻,女性雕塑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处于相对隐藏的状态是情理之中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创作阶段,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雕塑创作主要受到苏联影响。由于新中国的妇女政策,女性雕塑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权利,获得了广泛的学习和工作机会,女性雕塑家的艺术活动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当时的文艺方针使得雕塑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限定;“男女都一样”的社会总体思想,忽视了女性的性别差异。这一时期女性雕塑家在思想、人格、经济等各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但是风格上的同化现象仍是主要的。如果认为当时的女性雕塑家的作品完全没有体现女性意识的观点是不全面的。这一时期女性雕塑家在创作题材的取向上仍带有女性特点。多数女性雕塑家偏向于选取女性形象作为创作主体,比如文慧中的《播种》、史美英的《武术》、丁洁因的《运动员》、赵瑞英和杨淑卿合作的《春》等许多作品选择女性作为表现主体,虽然这些女性形象带有明显的社会审美特征,以高大健壮作为女性美的标准,但是,从题材取向上,可以看出女性雕塑家更关注女性自身的自我预期与表现。说明女性雕塑家在关注社会生活时存在女性侧重点。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女性雕塑家们在现实主义创作的新探索中,自主性增强,艺术创作观念上的桎梏减少,作为女性的各种独特感受更明晰的表现出来,使她们在雕塑创作中女性意识趋于明确。张得蒂的《初次登台》表现了少女的羞涩。时宜的《高原之春》表现了母子之爱。王小蕙的《女人》系列甚至表现了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困惑与苦恼等等。在女性雕塑家创作的历史上,首次出现如此众多表现与政治不太相关的题材。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的女性雕塑家,更为大胆地关注自我感受,拥有自我意识。姜杰的毕业创作《同学系列》、向京的作品《对酒说》、王芃的《潮湿的脸》等,表达了青春少女的梦想、小女人的幽雅情调、青春期叛逆的情绪等等,这些表现内容是前几代女性雕塑家未表现过的,似乎也不具有社会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女性雕塑家在题材取向上的特征逐渐突显出来。女性雕塑家作为女性的各种独特感受将会更明晰地表现出来,使她们的雕塑创作中女性意识趋于明确。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派雕塑的创作才逐渐开始。中国女性雕塑家的现代艺术创作的现状,并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现代流派的名称来分类,学院背景女性雕塑家的一部分创作甚至难以确切归类为雕塑。本文采用现代派雕塑这一概念的目的为尽量全面体现学院背景女性雕塑家现代派风格雕塑创作面貌,把现有的各种现代艺术现象进行汇集和分析。

1、直觉与触摸

本文中材质探索创作是指在创作理念上以对某种材质的特性深度挖掘为主旨的创作。中国女性雕塑家在材质探索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秀勤率先开始了金属焊接艺术的尝试,周尚仪、赵莉、彭娣等在金属焊接艺术和石雕上进行了探索。施慧、林天苗、沈远、张温帙等在纤维艺术创作中比较突出和深入。许群、张温帙等在陶这一非常传统的材质上进行了新探索,喻高选择了漆作为作品表面肌理,进行了深入的实验。

李秀勤的重要作品《触觉凹凸》系列等延续了她一直不断深入探索的女性对触觉的感受,以及对触觉特殊表达。赵莉的《触摸》系列等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石头不同表面肌理的情绪与感受。施慧的《结》系列、《假山》系列在艺术追求上经历了致力于材料特性的开发到深层意味表达的过程,具有女性优雅、精致、敏锐的特质。

从事材质探索方面的创作中女性雕塑家往往更能够利用女性敏锐的直觉,感悟材质的内在情绪,在处理方式上往往从生活中某种女性细腻独特的感受出发,利用持续不断的制作方式将触觉感受保留在材质创作上,所以女性雕塑家往往能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其作品也具有鲜明的女性特点。更重要的是,材质探索创作中,女性雕塑家的创作过程大多依靠感悟和直觉以及手工劳作处理方式,更便于直接地表现出女性意识。

2、觉醒与选择

1980年代至今,众多的学院背景女性雕塑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渐开始使用多种媒介!制作作品,由于表现手段的选择更自由和宽泛,这些作品中得以非常直接地显现出女性独特的视角与表现方式,可以看出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

陈庆庆《扫天》、丘星星《文明的绷带》、尹秀珍《称河》等作品同样表达了接近、融合、关怀性质的自然观。陈妍音《一念之间的差异》、林天苗的《卵》、姜杰《易碎的制品》、《平行男女》等作品中,表现了女性对自身的敏感脆弱的珍视与怜惜。陈庆庆的《克隆》《艺术圈》、丘星星的《染色体》、沈远的《白费口舌》、姜杰的《领养》以女性视角对社会进行感性表达。女性

雕塑家认为自己的创作并非有意识地强调女性身份,只是自由地、顺应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生活经历来做作品。

这一创作阶段,是女性雕塑家在创作思想和手段相对自由的时期,中国学院背景女性雕塑家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创作中的女性特征逐渐趋于明确。在材质探索方面,女性特有的对材质的感知方式和处理方式,使得女性雕塑家在材质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这些多种媒介作品在观念表达上,选取的角度带有强烈的女性特征,在手段的选择上也具有明显女性喜好。

三、女性意识的突显

女性进行雕塑创作,或多或少总会将女性意识带入作品中,但是这些作品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艺术。女性主义艺术既不能称为一种艺术风格,也不是一种艺术手段,只能是一种特殊的,以立场和主张来划分的艺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了新变化。学院背景女性雕塑家的创作中出现了少量的女性主义作品,称这些作品为“女性主义艺术的雏形”比较恰当。学院背景女性雕塑家创作中,女性主义艺术创作的出现,虽然尚在“雏形”阶段,但是其对于中国女性雕塑家创作研究的意义是深远的。

1、内观与外视:女性主义艺术的身体宣言

持有女性主义立场的女性雕塑家,在女性裸体艺术创作上,坚持用自己的视角看待女性裸体,并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她们创作的女性裸体艺术已经不单纯作为艺术欣赏的对象,而成为女性雕塑家女性主义观念的宣言,带有一定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你的身体》是女性雕塑家向京的近作,作品以女性身体作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关于女性身体的思考。在这件作品上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立场相当明确,它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比较稀少的并相当成功的女性主义艺术创作。《你的身体》以一个完全女性的视角,表现了生活中完全自然状态的女性裸体形象,这个女性身体是玻璃钢涂色雕塑,她身材臃肿,肤色苍白,目光空洞,身上甚至有手术疤痕,完全与传统艺术中的“女性裸体艺术”不同。《你的身体》正是有意突破女性裸体艺术的种种已有范式。

正如向京在访谈中提到的:“我就是想表现真实的东西,完全不是诱惑。诱惑的、色情的还是两性社会的概念,我想提供一种视角,与传统艺术不同的看待女性身体的方式。当然我更想表达的是一个内在的东西。起码,她不是可爱的作品。”、作者本人的艺术观念中女性主义的成分已经非常明显。从向京的艺术观念的角度来讲,这件作品的意义有三:其一,质疑了传统艺术的评判标准,并认为这些标准的本质是男性的标准;其二,质疑了女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长期的客体地位,即被描绘和被欣赏的地位;其三,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创立一个女性自己的标准,即女性应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做艺术。

“身体成了社会象征的储存器,一个容器,也是精神运作的自然的模式。”,女性雕塑家对女性身体的研究与艺术表现,正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女性身体社会性的深入思考,成为女性主义的身体宦言。

2、角度与感悟:女性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女性雕塑家的创作关注社会问题并非都是女性主义的,但是女性主义立场的艺术创作者关注社会问题的角度带有强烈的性别自觉意识也可以称之为女性主义的角度,而且带有女性自身对生活的感悟。

《长征·萧淑贤》是姜杰一贯的女性特征明显的创作中,女性主义主张最明确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通过一件婴儿雕塑的收养过程,模拟了长征过程中女战士失去孩子的痛苦心路历程。看待这件作品可以有很多角度,此处试图从女性主义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姜杰在这件作品中,有意识地思索女性对社会问题的真实感受,以及女性所处社会境遇的本质。姜杰表现了一个从未被人关注过的主题,战士中的女性的生育问题。战争在泯灭人性的同时,残酷地剥夺了女性生育的权利。但是,这个问题被长时间的忽略和遗忘,并非是战争本身造成的,而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忽略和漠视。

3、社会性别:女性身份的反思

进入21世纪以来,部分学院背景女性雕塑家对于自身身份内涵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不断深入,并试图表现在艺术创作中,比如:对女性的社会性别与精神性别之间的本质区别等问题的反思。一部分女性雕塑家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角度来反省女性的社会性别的本质,创作出一系列女性主义立场鲜明的艺术创作。

王小蕙的《美甲》系列、《呵护人生》等作品,一方面基于对女性某些特殊体验的感触和描绘,另一方面带有对社会对女性身份的认识的反思。《美甲》和《呵护人生》两件作品的多意性是明显的。一方面,美甲和美容在当今社会意识中容易被认为具有女性特征的行为,并且,多数女性在这些行为中获得了类似被呵护和被关怀的感受。尽管女性在这种商业行为中获得的虚假关爱是可悲的。另一方面,女性对自己的修饰和所谓美化,并非自身真实的需要,而是将女性性别定位在被关怀被医治的“他者”地位的观念的表现。而《美甲》系列里的山水画的介入,更容易使观者联想到中国传统道德观和现代性别意识对中国妇女的双重压迫。

近几年,中国学院背景女性雕塑家的创作中出现了少量的女性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清醒的女性意识是中国出现学院背景女性雕塑家以来前所未有的。她们的这些作品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质疑了传统艺术的评判标准;女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长期的客体地位;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创立一个女性自己的艺术标准。在对女性社会境遇的反思方面,揭露了由男性审美趣味所主宰的整个社会把女性身体商品化的事实。反思女性身份的社会界定,把女性身份界定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她们的创作中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张扬。性别视角开拓了人类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更宽广的视野。性别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雕塑家们对历电的思考、对现实与生活中女性问题的关注、女性自身的感受、心理活动等在作品里大胆、直率而细腻的表现。这些作品因其真实的反映和提出女性的处境及问题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