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美”之争,缺乏技术含量的口水仗


  如果相关当事人真正理解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并付诸于实践,这次口水战就应该是值得纪念的。
  
  在五一大假来临之际,格兰仕突然给全国数十家媒体发了封电子邮件。邮件宣称,在空调核心技术“静音”等方面,格兰仕空调技术的诸多领域已全面超越美的。格兰仕空调副总经理吕海军在不同场合公开肯定了这一说法。面对格兰仕的公然挑衅,美的自然是不甘落后,直斥其为“无厘头”。
  一场口水大仗由此拉开序幕。同城冤家格兰仕、美的,再次由“暗斗”改为“明争”。
  2008年,主流空调品牌不约而同瞄准卧室空调领域,而卧室空调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静音”。虽然格兰仕宣称在空调技术上全面超越了美的,其实这次争执的核心是“谁是静音王”。
  在2007年8月,美的率先发布了行业首款为睡眠打造的卧室空调“超静星”,挂机的最低噪音值为24分贝,2008年3月,格兰仕随即推出了22分贝低噪音的卧室空调,同月,还向吉尼斯总部申报了世界纪录。但随后,美的又推出了噪音值同样达到22分贝的“梦静星”空调新品;不甘人后的格兰仕立即做出回应,称其最新上市的中国红系列空调的噪音值将降低至20分贝。
  好一番明争实斗,不过谁都明白,这自然是一场营销炒作的闹剧。谁是谁非,观众并不在乎,想必当事双方也没有那么认真。获益的最大一方自然是首先挑起争端的格兰仕。美的空调的销售已连续多年位于国内市场的前三甲,在空调市场份额一直低于美的的格兰仕,向美的“叫板”的目的是想借与美的口水战,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与市场份额。当然,当事的另一方美的也吃不了什么亏。多年的品牌积累放在那,说不定借着这次口水仗也能提高自身的身价,毕竟在空调行业,格力是公认的领头羊,与自身势力相当的竞争者也不在少数。
  值得注意的是,历经多次“忽悠”,对“炒作”深恶痛绝的国人对格美这次的口水仗很是宽容。一个观点是,格美这次口水仗的背后毕竟是以技术为支撑的,空调行业从价格战走向技术战是中国企业经营理念的一种进步。
  乍一听很有道理,仔细一琢磨,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格美之间这次表面上是技术水准之争,其本质仍然是中国企业所擅长的“概念大战”。中国的消费者当然需要“静”音空调,但这个“静”是有,一定“度”的,超过了这个“度”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室内噪声值低于35分贝就是安全的、舒适的,24分贝的噪音普通人已经很难感知了。这样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技术竞争还有多大的价值。
  现在国人很担心中国空调产业是否会重蹈手机、家电等行业的覆辙。在空调行业,大量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中国的空调企业并没有摆脱“技术空心化”的窘境。如果执着于概念式的创新,而缺乏实质性的技术创新,目前国产品牌的竞争位势能否保得住实在是个不小的疑问。
  在这次口水仗中,格兰仕空调副总经理吕海军曾言:“卖得多,不如卖得好,象美的这样以传统渠道取胜的渠道一线品牌的市场地位,将逐渐被技术实力取胜的技术一线品牌全面取代。”话说得有些绕口,不过直指行业竞争制胜的关键,如果相关当事人真正理解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并付诸于实践,这次口水战就应该是值得纪念的。
  行文至此,说点题外话:主动挑起争端的格兰仕选中的为什么是美的,而不是格力、海尔、海信等空调巨头?事实上,格兰仕与美的“宿冤”已久,从1999年至今,双方之间已经爆发了数次口水大战:1999年,正当微波炉市场格兰仕与LG竞争得你死我活之际,美的顺势切入微波炉市场,自此格兰仕心生怨隙,后经数年的价格大战,美的坐稳了行业老二的位置,2000年格兰仕大规模进军空调、冰箱业,更绝的是,格兰仕借宣布进军空调之际,公布了美的集团1999年的一份财务报表,称美的是“一个资不抵债的企业”,二者矛盾公开化;2004年,美的高调推出紫微光微波炉,与格兰仕的光波炉直接竞争。格兰仕于是联合了数家企业成立“反紫联盟”,对紫外线技术大加鞭挞,而美的则对光波炉进行公开贬低,这场口水打仗延续两年之久,最后两家都抡起了诉讼的大棒;三年之后的2008年,格美再起“静音”争端。
  
  责编 罗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