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托起生命的春天

古老的嘉陵江从秦岭款款南下,哺育着两岸的芸芸众生。在风景优美的嘉陵江畔,川东北人民却忍受着类风湿关节炎的折磨。多年来,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缺乏根治办法,容易复发,缠绵难愈,因此被喻为“不死的癌症”。

袁国华就是一名专克“不死的癌症”的风湿病学专家。4月初,我们如约见到了袁国华,话题围绕袁国华教授的专业——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逐步展开。

无悔的选择——“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的导师、解放军总医院施桂英教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方法奠定了我成功的基础,而导师的教诲‘始终坚持不懈地奋斗’和‘把病人当作自己最好的老师’则是我成功的途径,我感谢那慈母般的导师施桂英教授。”袁国华教授在一篇感悟中写道。

袁国华曾师从于国内著名风湿病学专家施桂英教授。“导师的教学方式很不一样,她总是进行现场演绎。如果我们诊断不正确,她马上就会批评我们。”求学时的点点滴滴,仍存留在袁国华的脑海里。那时,他白天跟随导师上临床,只有抽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做实验。

1999年5月,袁国华前往日本圣玛里安那医科大学免疫、风湿和基因研究中心任研究员。2002年5月,课题完成后,他拒绝了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邀请,毅然回国,并放弃了国内大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来到地区偏僻、经济落后的川东北地区工作。

“许多人都问过我相同的问题,为什么会选择留在这里?”面对记者的疑问,袁国华很淡定,“因为这里有大量风湿病患者,但又缺乏风湿病专科医师。最重要的是,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领导班子求贤若渴的诚意深深打动了我”。

袁国华刚报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划拨了50万元作为科研的启动资金,并购置了300多万元国际一流的研究、检测设备。2002年,由袁国华领衔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了风湿科。

“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家里人怎么会不反对呢?不过反对归反对,我到哪,他们就跟到哪!”说起家里人的态度,袁国华话语中透露出一丝内疚,却也很安慰,“现在看来,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不变的目标——“给患者带来实惠”

“我刚到的时候,病都不会看了!”袁教授的话让记者疑惑不解,“我按照在北京时的用药开方子,药太贵。病人看完病,都没钱拿药了”。病理、处方没有变,可是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却变了。这使他感到了压力和肩上的责任。

不久,袁国华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医院接收了一个刚从福建打工回来的病人。该病人两三个月连续发烧。当时病人的父亲询问袁教授能否百分之百把儿子的病治好,可任何一个医生都无法给出百分之百的承诺。医生还没来得及仔细检查,第二天一早,父亲就将儿子带回了家。回去后不到一个星期,病人就离开了人世。“我没有想到,生命在这里是如此脆弱!”袁国华深深为之动容。

随着对川东北地区生活的了解与深入,袁国华“为病人服务,为病人分忧”的奋斗目标更加坚定。

“袁院长是一个医德高尚的人。不管病人的地位高低,不论病人贫富贵贱,他都尽其所能。他推敲为病人开出的每一片药,尽量使用既便宜又有效的药。”风湿血液科主任魏锦说,“在门诊,袁院长经常给病人免费诊断,或者资助病人回家的路费。一年下来,他帮助过的人少说也有二三十个吧!”

2003年6月,医院住进了一个患红斑狼疮的小女孩。她肺里出血,脸像纸一样苍白。没过几天,没钱治疗了,小女孩的家人要把她带回家。为了不愿再看到生命就此停止,袁国华提出由实验室暂时垫付治疗费用。两个星期后,小女孩脱离了生命危险,袁国华欣慰地笑了。

“奖状和奖金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让我感动的。”谈到令人感动的话题,袁教授的话匣子又打开了,“病人被送进医院时,是用担架抬进来的。通过我的治疗,病人出院了。半年后,他再来门诊复查,看见他腿脚利索了。这时,我的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还有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坚持,挽回了病人的生命,这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不懈的追求——“继续向前走下去”

“认识袁教授是我的荣幸。他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和废寝忘食的敬业精神,随时都激励着我们。”说起袁国华,风湿免疫研究所的杨明辉坦言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袁教授刚来,加班的时间太多。我们有过怨言,因为他让我们原来的生活轨迹都改变了。但在他身体力行的影响下,我们慢慢习惯了,不知不觉也在改。一天不到研究所,我心里反而觉得不踏实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2002年,袁国华建起了风湿病实验室,组成了一个17人的团队,进行结合临床的研究。袁国华负责的《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对遗传基因、免疫异常、神经内分泌及环境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基本阐明了该病的发病机制,并提出了可靠的科学诊断方法,极大提高了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同时,结合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袁国华大胆提出了联合治疗方案,使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致残率由原来的90%左右下降到20%左右。

天道酬勤,医道酬精。袁国华精湛的医术和为病人着想的医德,为川北医学院附院打响了名声。2004年,川北医学院附院成为四川省风湿病治疗中心。“2002年,我们科室只有20张床位,都不一定能住满。现在,床位已经扩到100多个,还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在风湿血液科住院部,病床挤满了过道。看着这个情形,主任魏锦给记者解释道。

“病员数量增加了,我们现在急需提升医生队伍素质,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科室效益增长了,袁国华却在思考更长远的问题。工作太多,袁国华的时间安排很紧张。他报名参加驾校,两年前笔试就合格了,但到现在都没有拿到驾照。“我确实太忙了,哪有时间去上车噢!”谈笑间,采访也接近尾声。

“我是一个幸运儿。相对于医学领域的其他学科,风湿专业研究的起步要晚一些。”对于取得的成绩,袁国华更多是在叙述客观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归功于自己,“在研究风湿病的这条路上,我一直往前走,并没感到辛苦,只觉得有好多事需要去做。但一旦停下来写总结时,我才发现过程中艰辛太多太多。不过,不管这条路有多苦,我还会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