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指导下毫火针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筋理论指导下毫火针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推拿科门诊70例腰肌劳损属寒湿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经筋理论指导下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法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经筋理论指导下毫火针较温针灸对寒湿型腰肌劳损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经筋理论;腰肌劳损;毫火针;温针灸;视觉模拟评分法

[中图分类号] R2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3(c)-015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iliform-fire needling on lumbar muscle strain cold and dampness syndrome under meridian-muscle region theory. Methods A total of 70 cases of lumbar muscle strain with cold and dampness syndrome from Octo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in Department of Massag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meridian-muscle region filiform-fire needl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arm acupuncture therapy.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twice a day and 10 times totally.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VAS sco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The theory of meridian-muscle region filiform-fire needling has better clinical effect on lumbar muscle strain with cold and dampness syndrome.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meridian-muscle region; Strain of lumbar muscles; Filiform-fire needling; Warm acupuncture; Visual analog scoring

腰肌勞损主要指因腰骶部软组织,包括肌肉、筋膜、韧带的慢性损伤而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部、骶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是慢性腰背痛中最常见的疾病,目前腰肌劳损正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流行病,患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位居第二[1]。腰肌劳损在某些行业如军人、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公务员等人员中发病率较高[2-4],影响身体健康、工作和学习能力,甚至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下降,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研究切实可行的治疗腰肌劳损的方案迫在眉睫。本研究中采用毫火针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推拿科门诊70例腰肌劳损属寒湿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32~54岁,平均(42.89±10.68)岁;病程18~42个月,平均(32.37±12.24)个月;其中28例有慢性劳损史,7例有外伤史。对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33~52岁,平均(43.34±9.54)岁;病程24~42个月,平均(32.14±7.41)个月;其中26例有慢性劳损史,16例有外伤史。两组发病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诊断标准:①有长期慢性腰部疼痛病史,屡次发作;②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压痛,腰腿部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③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有缓解,时有加重,经久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寒湿证的辨证分型依据:腰部重着冷痛,静卧疼痛不减,身体转侧等活动不利,寒湿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及分型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能够耐受并同意毫火针或温针灸治疗的患者;⑤经温针灸、理疗、推拿、药物等一种或多种方法治疗不愈的患者;⑥能够坚持配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及辅助设备检查的患者;⑦配合完成随访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三横突综合征等其他腰痛病的患者;②怀孕、哺乳期、妊娠期患者;③严重出血倾向、精神障碍的患者;④伴有严重内科疾病或其他疾病影响该研究的患者;⑤合并腰椎肿瘤、腰椎结核的患者;⑥腰椎隐性脊柱裂患者;⑦合并有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引起腰背痛的女性患者;⑧合并有慢性前列腺炎等引起腰背痛的男性患者。

1.5 方法

1.5.1 治疗组  采用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治疗方法如下:(1)经筋治疗点及随症配穴的选取:①选取经筋治疗点:沿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循行路线,特别是对腰背臀部,寻找“筋结”点为针刺主穴,以疏筋解结止痛,每次取3~5个点。②选取经穴:第一组穴位,肾俞(每次取一侧)、委中(每次取一侧);第二组穴位,华佗夹脊穴(每次取一侧1个穴)、关元俞(每次取一侧)。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以松筋解结、疏通经络、益肾助阳、培补元气、温阳散寒、通络止痛。(2)针具的选取:刘氏毫火针,针具标准号:GB2027-94,苏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270264号。(3)烧针:将毫火针针身烧红烧透。(4)刺法:将针烧红烧透后快速刺入穴内,不留针。(5)疗程: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1.5.2 对照组  采用温针灸治疗,治疗方法如下:①患者坐位或侧卧位,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委中(双侧)、脊中、华佗夹脊穴(双侧)、腰阳关(双侧)、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阿是穴。②针具的选取:华佗牌0.30 mm×40 mm、0.3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艾条(南阳绿莹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为3年陈艾,直径(18±1)mm,长度(200±2)mm,重量(23±1)g。③刺灸法:针刺上述穴位,捻转得气后,在针尾套上2 cm长的艾条,艾条距皮肤的距离约4 cm,点燃艾条,至慢慢燃尽后起针。④疗程: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①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对两组疼痛程度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评分标准:0分表示无明显腰腿痛;1~3分,有细微的腰腿部疼痛,一般可以忍耐;4~6分,腰腿部疼痛影响到睡眠,可以忍耐;7~10分,渐进式加重的腰腿部疼痛,且无法忍耐,影响到正常生活吃饭及睡觉。②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对疗效指数进行计算[7],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患者腰部及背部僵化及痛感消失,腰背部活动功能正常;显效:患者腰部及背部稍有僵化感,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腰部及背部稍有僵化感或腰背部活动功能障碍,疼痛轻微;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活动均无显著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改用中位数(M)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 讨论

经筋理论是研究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治、预后的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8]。“筋”是产生力和约束力的软组织,包含肌肉、肌筋膜、肌腱、韧带、滑囊及关节囊等。“经”是十二经筋纵行走向主干线。

《灵枢·经筋》篇最早记录了经筋一词,十二经筋起于四肢远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或进入胸腹腔内,行于体表,走向躯干头面,呈纵向分布;有结聚之性,符合“诸筋者,皆属于节”的特点[9]。其中足六经筋分布于下肢、躯干及头面,手六经筋分布于身半以上;手足三阴经筋行于内侧阴面;手足三阳经筋行于外侧阳面为主。它是附属于十二經脉的筋肉系统。古代医家以十二正经为纲,沿经脉分布对诸筋进行描述和概括,故称“经筋”[10]。“筋”相当于人体解剖学中软组织,是人体筋肉系统的总称[11]。经筋是对软组织结构的高度总结,肌肉、肌腱、筋膜、韧带、滑囊及关节囊等软组织均可归属于经筋范畴。现代学者对经筋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经筋的实质就是筋肉与神经系统的概括[12-13],也有人认为经筋就是筋肉系统,不包含神经组织[14]。尽管目前对于经筋理论认识无统一标准,但可以明确的是一方面经筋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遍及全身,几乎与所有软组织相关;另一方面经筋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足少阴经筋循行中,有一段是从大腿内侧上行汇于外阴,沿脊柱内,挟脊柱旁肌肉向上至项部,结聚于枕骨,然后与足太阳经筋汇合。其循行区域,包括了脊柱及脊柱两旁的肌肉及韧带;足少阴经筋的病候《灵枢·经筋》中记载:“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着皆痛及转筋……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卧,阴病者,不能仰卧”。其中,“不能俯卧”“不能仰卧”等症候描述与腰肌劳损叙述的腰部异常功能活动的症状完全一致[15]。足太阳经筋主要分布在腰臀部,腰肌劳损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腰骶部的酸痛不适,病变部位主要在足太阳经筋,足少阴经筋循行部位。正如《灵枢·经筋》中指出,经筋痹痛的主要病机是气血淤滞成痹,经筋失其濡养。加上慢性、反复的损伤,而导致形成的筋结病灶点;导致筋结病灶点形成粘连、卡压,最后形成条索状、球状、肥厚的结节性病灶[16-18]。从而容易造成腰部结筋病灶形成“横络”卡压所过经脉。周贤刚等对筋痹的证候进行总结分析得出它的主要病机是在“筋络劳损、失于温养”基础上与风寒湿邪交感而形成的寒湿凝筋为主兼以气滞血瘀的结论[19]。

火针是古代九针中的“大针”,也称燔针、烧针等,火针疗法古称“燔刺”,《灵枢·经筋》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火针施治原则。《灵枢·官针》载:“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结合经筋理论及现代解剖,以痛为腧应是结筋病灶点或横络卡压,在结筋病灶点或横络卡压处施针,以解结松筋、疏通经脉。毫火针是针灸特种针法之一,具有安全、无痛、奇效、微创等特点。毫火针是刘恩明教授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把火针与毫针两者特点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是火针功能的延伸[20],毫火针烧针时温度最高可达到600~800℃,在针体上存储最大的热量,利用烧针后的产生纯阳之体,可以催发人体阳气,疏通经络,推动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达到祛病治疾的目的,使之“通则不痛”,起到了针与灸的双重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毫火针是通过灼烧火热的针体,炭化、灼伤病变部位,一方面,温热作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炎性物质的吸收,促进病灶组织的恢复;另一方面,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刺激吞噬细胞集聚,提高机体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21]。针刺点选在足太阳经筋循行的横突、韧带、肌肉等附近的肌肉或肌腱周围0.5~1寸处及腰臀部肌肉条索、硬结、疼痛最为敏感的点针刺,取足太阳经筋精华穴位,解结通经,缓解疼痛[22]。

中医经筋理论向来注重沿某条经筋所过路线上的诊察,沿人体某一点、某条线或数条相关经筋找到所有劳损点。这要求操作者既要找出显性的筋结点,又要发现有关的隐性结筋点。经筋附着处反复劳损,容易形成粘连、结节,从而形成条索状的病灶点,就必然卡压经脉,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经脉所络属的脏腑功能,出现相应经脉的病候。所以治疗时应先采用“松筋”和“解结”之法,而后调其经脉[23]。从整体上进行诊断和治疗,也体现出了中医学强调的整体辨证论治的特点[8]。笔者在临床上运用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腰肌劳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患者的痛苦小,针眼小,几乎不留疤痕,患者更容易接受,大大提高了临床操作的可行性及患者的依从性。根据辨证论治,毫火针也可以留针、行针刺补泻手法,结合针刺手法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使用毫火针与火针有相同的要求,要红、快、准、稳,操作注意安全,防止灼伤患者皮肤。虽然先前有使用毫火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报道,但是基于经筋理论的文献并没有,而且笔者在临床上的取穴与之前的研究有所区别,基于经筋理论的毫火针治疗腰肌劳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广运.拍火疗法配合推拿治疗腰肌劳损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09-110,113.

[2]  潘向荣,迟武,王鑫.军事航空机务人员腰肌劳损相关因素[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8):608-609,617.

[3]  王人卫,李擎,李建平,等.优秀羽乒排网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4):419-422.

[4]  刘洋,陈汝雪,林庆祥,等.某岛礁作业人员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军事医学,2016,40(5):448-449.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201,213.

[6]  汪宝军,王竹风,李爱君,等.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5):172-175.

[7]  陶胜国.温针灸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疗效观察[J].吉林体育学报,2008,24(6):58-59.

[8]  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10.

[9]  侯春福,韦嵩.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6):1819-1821,1824.

[10]  何海军.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指导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3):165-168.

[11]  孙树椿.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12]  程永.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97-99.

[13]  刘乃刚,郭长青.经筋实质阐释[J].江苏中医药,2010,42(8):7-8.

[14]  管宏钟,赵宏杰.薛立功教授经筋理论及长圆针疗法概述[J].中国针灸,2006,26(4):297-300.

[15]  崔祺,肖蕾,王禹,等.试从经筋理论探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39-40.

[16]  杨诩.痛区肌肉附着处压痛点局部取穴针刺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性腰腿痛[J].中医正骨,2012,24(10):36.

[17]  张书剑,张小卿,韩煌,等.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触诊规律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3):271-272.

[18]  董宝强,黄凤云,李江舟.膝骨性关节炎常见经筋病灶点的临床统计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573-1574.

[19]  周贤刚,钟渠,杨闯,等.基于聚类分析的肌筋膜炎证候分类及其病机治法探讨[J].中医杂志,2008,49(10):924-926.

[20]  刘恩明.刘氏毫火针特色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41.

[21]  魏文著,蔡章健,杨晓辉.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7(34):3.

[22]  谢建谋,虞露长,陈庆辉,等.毫火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16,25(5):7-8.

[23]  吕亚南,傅敏,高新,等.点穴经筋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4):86-88,93.

(收稿日期:2019-01-29  本文编辑:金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