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豪迈属于她们

在成都军区总医院,有这样一群巾帼女将,为强壮高原官兵身体素质,提升部队战斗力,她们在军事医学领域刻苦攻戋在抗击非典,国际维和、汶川地震救援等我军历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她们出色完成卫勤保障任务;为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她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军人献身使命的誓言。她们,以无私无畏的精神,书写出人民军队的忠诚与豪迈。

何春阳:情系高原官兵的“金珠玛米”

主人公小传:何春阳,1995年研究生毕业入伍,从事临床工作20年,现任成都军区总医院高压氧科主任。200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授予“四川青年五四奖章”,“成都军区学习成才标兵”,2004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模范医师”称号,荣立二等功。

驻藏某部战士覃超说:“开始觉得胸很闷,好像有一块石头压在胸口,进便携式高压氧舱不到40分钟,胸口压着的‘石头’就没了,整个人都觉得清爽了很多。”

这是正在中央七台《军事报道》节目播放的一条新闻,新闻主题是何春阳主任改良高压氧舱为高原官兵解决缺氧难题。何春阳是成都军区总医院高压氧科主任,也是成都军区第一位从事军事医学研究的藏族女硕士。

有一次,何春阳在海拔4500米的基层兵站为官兵体检身体,发现那里官兵普遍紫绀面容,呼吸困难,缺氧症状十分严重,这引起了她的注意:战士们缺氧这么严重,为何不进部队配发的高压氧舱吸氧呢?之后她发现,氧舱被丢放在战备仓库里,有许多便携式氧舱原封未动,甚至连打都未曾打开过,这更令她百思不解。随着深入调查以及她切身体验,她终于找到其中原因。战士们流传一句顺口溜,“宁可缺氧难受也不愿吸氧闻臭”。钻进氧舱打开阀门后,舱内有一股难闻的塑胶味,让人无法耐受。原来,难闻气味是由于氧舱壁胶质材料经加温加压后散发出的气味,再加上氧舱透气性差所造成的。

找到症结所在,何春阳想到了为氧舱进行科学改良。于是,经过上百次反复论证及科学实验,何春阳把目前国际最新研制的塑胶材料填充到氧舱材质中,并对舱体进行了人性化设计,“首创”氧舱通话系统。

何发群:蓝盔天使穿越红线

主人公小传:何发群,1994年入伍,从事护理工作12年,现任成都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主管护师。2007年1月27日,何发群随中国首支赴黎巴嫩维和医疗队执行救助任务。2007年被联合国授予一级维和勋章,2008年被医院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2次。

头戴蓝盔,身穿防弹衣,左肩挎急救药箱,右肩背半自动步枪,这是何发群外出巡诊的必备装备。

一次,医疗队接到联黎司令部指令,一名印度维和士兵患“急腹症”需立即救治。考虑到电话中病情描述不清,而且当时外面正下滂沱大雨,急诊经验丰富的何发群主动请缨和一名医生及两名护卫战士一起驱车前往救治。救护车向目的地开进途中,突然,救护车车身一阵剧烈晃动。“不好,车陷进去了”。大家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原来在黎行车要十分小心,路边有很多地雷和炸弹,要严格按照联合国指定的路线行驶,稍有偏差,就有车毁人死的危险。事不宜迟,何发群和战友们一齐跳下车,前拉后推,终于把车从烂泥地里推出来,就这样,救护车“过五关斩六将”行驶了20多分钟后到达目的地,白衣天使个个成了迷彩泥人。

维和不仅仅是震撼心灵之旅,更是砥砺意志、超越自我的征程。就在这种疾病肆虐、地雷密布、战火丛生的情况下,何发群和她的护士姐妹们顽强地经受住了苦与累、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维和天使们圆满完成了每一项维和任务,被联合国授予一级维和勋章。

王红梅:绽放震区的生命之花

主人公小传:王红梅,1990年入伍,从事护理工作19年,现任成都军区总医院麻醉科主管护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立三等功1次。

2008年8月8日晚,在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王红梅作为成都军区抗震医疗战线的唯一代表,获得了珍贵的鸟巢入场券。盛大的开幕式表演正在进行,坐在观礼台的王红梅思绪回到了那个令她一生铭记的五月——

“这里有人!”听到呼喊,王红梅和战友抢先爬进狭小的洞里,弓着腰、举着瓶子,准备为马龙输液,而就在此时,一阵余震伴着大雨袭来。部江堰聚源中学,一名叫马龙的初二年级男生被大梁压住了左腿,王红梅冒着余震造成残屋可能再次倒塌的危险,抢先爬了进去,连续奋战了38个小时的她,双手早已被钢丝扎破,双膝也被磨出了血印,她咬着牙,忍着疼痛,一步一步向小马龙爬去,她为他建立起了补液通道,一直守护在孩子的身边10多个小时,鼓励他一定要挺住,最终小马龙得救了!

这是一支由成都军区总医院派出的抗震救灾前线医疗队,来自麻醉科的主管护师王红梅任医疗队护理组组长。作为首支到达灾区的专业医疗救援队,王红梅和她的21名战友在和死神拼争,冒着余震的危险,她提着生理盐水、葡萄糖,三次匍匐钻进断壁残垣、爬进废墟,用眼用耳用嗅觉努力地寻找着生命的迹象,为他们搭建起紧急输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