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及其对策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高校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由于形成并发展于有目的、自觉的交往中,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间及主体与客体(课程)间积极、畅通、健康、有序和充满活力的互动;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合作探讨,从而相互激励、启悟并激活彼此的个人知识与智能,达到共进同乐,教学相长。

二、影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

在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作为高校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层次多样,学生的不良思想与行为与日俱增,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形式、工作方法陈旧等问题。同时,如何解决高校发展与学生自身定位之间的关系、教育思想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教育管理与受教育被管理的对立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下面主要分析影响师生关系和谐的直接因素。

1.生师比偏高,师生关系淡漠化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掀起了中国高教发展的一个高潮,扩招实现了高教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不断上升。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校消化能力的提高速度远没有扩招速度快,一些高校盲目扩招必然引发一系列矛盾,师资短缺,教学资源紧张,教学质量缺乏保障。生师比过高造成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日益淡漠,这会导致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更多是在例行公事般地履行“教”的职责,“育”的成分微乎其微,“因材施教”也就成了一个口号。其实大学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更要求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一种思想上、心灵上的碰撞。没有这种思想与心灵的碰撞,则不会有火花的闪烁;没有情绪的感染,则难以产生创新的冲动。

2.师生交往缺乏积极主动性

高校收费制度的建立改变了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上学我交费,讲课你拿钱”,持这种认识的学生为数不少,师生之间缺少产生更深层次感情交流的基础。另外,大学生对教师都怀有敬畏心理,与教师在一起感到拘束,加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获取知识渠道日趋多样化,他们缺乏与教师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要完成教学工作,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难得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过多交流。同时,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列入教师考核、评优的指标中,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

3.社会异化,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已出现“异化”,学生感到能从某个教师那里得到好处,就努力接近。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备加推崇的师生关系中的那种神圣光环,已在我国高等学府这块神秘而诱人的领域里开始消蚀和减退。在教育日益充满着功利及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增强的情形下,师生关系更多地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社会的不良诱导使得“淡漠与疏远、庸俗与低级、实用与功利”正日益成为高校师生关系的不良趋向。

4.认同感普遍缺乏,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尊重

师生的各自为政及相互冷漠是高校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亦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普遍缺乏一种认同感,给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构成了一道“坎”。如今的大学生作为家里的宠儿,家长都对他们唯命是从,教师苦口相劝反被漠然置之,于是有些教师就索性放任自流,听之任之。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学生,会不断地感叹如今学生没有礼貌、不懂规矩。另一方面,教育服务观念的变化使得学生、家长从消费者角度对教师提出更多要求,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就会不满意。

三、构建大学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1.在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首先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信任与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与教师之间产生亲和力。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我展示、自我实现,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的性格和心理,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度。学生要充分相信,教师不但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传授知识,释疑解惑;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教师的慈爱是一种教育,教师的严厉也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虽然方式、方法不同,但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因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是教师的巨大收获。

第二,自由与平等。平等意味着在交往中要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在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能因为教师是管理者、教育者、有知者就觉得高学生一等,也不能因为学生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无知者而觉得低人一等。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在交往中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诚心,彼此尊重,自由、平等相处。

第三,理解与宽容。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首先要明确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和爱好, 同时,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不同,各自的生存性质又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的摩擦与误解。不会理解、宽容他人,也同样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宽容。因此,师生之间通过身份、角色的互换,用理解与宽容的原则来对待对方,教师不要用一个模式和标准来要求学生的思想、行为的一致性,学生也要尽量理解教师的工作,不论是教师的宽容、包容,还是教师的批评、教育,出发点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不要因学生的错误而放弃学生,学生不因教师的严厉而回避教师,这样,和谐关系自然得以实现。

2.构建大学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

上文分析了影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解决以上因素,在遵循三个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让学生参与,形成科学合理教师评价机制。大学必须改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使教师从“挣学时吃饭”“凭论文升职”的现状中解放出来,将心思才能集中到推动、引导学生学习上来。很多教授戏称自己搞科研相当于农民在挣“工分”。教师做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他们如果不在课堂教学上尽职尽责尽善尽美,而是让科研占去了与学生交流的机会,那么他无论科研成果多么突出,对于大学生来说未必有多么值得荣耀。大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相对成熟,有一定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在教师评价中合理听取学生的意见,必然会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交流。

第二,培育大学精神,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沃土,它能使置身于校园中的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发挥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居于校园文化核心位置的校园精神,更是师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精神渊源。丰富的校园文化组织活动,能使师生在共同参与,密切交往中,增强交流、拉近距离;在自由、宽松、宽容的校园人文环境中,师生之间能够自由、平等、积极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的活力竞相并发,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

第三,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得益于他们的学术水平,更得益于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认真执教的精神,在他们的言行中,自然流露着一个高校教师应有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一个有学识、有品德、有个性的教师会让学生自觉为他发出掌声并津津乐道、传诵不止。教师的权威是以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谦逊宽容的品质所闪现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以其身上体现的智慧、知识、道义的力量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以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学生的鼓励信任,激起学生心灵沟通、思想碰撞。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塑造出教师的个人魅力。

四、结束语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新时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内涵十分精妙,途径方法颇多。但只要我们从“心”做起,拥有一份爱心,一份童心,一份诚心,一份宽容的心,和谐师生关系离我们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