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保持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师生关系和谐是基础。本文分析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 和谐师生关系 主要因素 方法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保持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师生关系和谐是基础。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平时工作过程中与不同教师、学生接触的实践经验对如何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一、影响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主要因素

影响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因素复杂多样。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师生关系和谐的直接因素。

1 教师方面的因素。

(1)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欠缺。虽然目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但教师完备的知识仍是学生“信其道”的根本所在。由于时代与自身职业的要求,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不断努力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但由于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便捷,学生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接受着各种信息,因此,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在课堂上,他们对教师知识面的新度、广度、深度,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紧贴当代学生特点都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在这方面经常不能达到学生的要求,就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对其的信赖度。

(2)部分教师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据《中国教育报》记者对北京几所高校的调查,对“你现在是否有和老师课余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大学生们回答“基本没有”的占41%,“有,但很少”的占49%。由于教师把大量精力投入在科研工作中,导致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育人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为教学关系,甚至只是课堂教学关系,长期以往,很有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和冷漠。

(3)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公平对待和尊重学生是教师从业的前提,也是教师立足的根本。虽然几乎所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非常尽心尽职。但还是可能会遇到极个别的学生或班级由于某些原因不太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时候,如果教师不能做到事先围绕问题深入查找自身原因、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是冒然地采用简单的方法(如,班级考试大面积不及格)或者批评、讽刺甚至挖苦学生等极易引起学生压抑、不满乃至怨恨情绪的方式处理问题,随着这些消极情绪的积累,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和对立也从隐蔽到公开,并通过某些具体事件。引发出师生间的矛盾冲突。虽然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忽视了方式方法,同样会使师生关系紧张。

(4)教师的自身修养。生存的竞争来自学校管理、教学及科研等方方面面的要求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使少数教师表现出不良的职业行为:缺乏耐心、抱怨、易怒等。如果教师经常不能适时调控自己的情绪,则不仅会导致自身产生职业倦怠感,课堂中师生互动减少,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尊重,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为人师表所应该拥有的良好修养产生质疑,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2 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面临自我意识增强与心理不成熟的冲突与矛盾。虽然大学生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处于不成熟阶段,导致他们对自身定位的片面性和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自身变化格外敏感。这种不确定与敏感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生面临自我意识增强与自律、他律能力下降与缺失的冲突与矛盾。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但自律、他律意识减弱。少数学生对端正、约束其行为的规章制度不认可,不愿意接受,对教育管理者实施的他律反感、抵触,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逆反性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

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面,所以教师的行为方式、观念、态度的转变对于避免和化解师生冲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学校的大力支持。那么,从教师的角度,如何预防和控制师生冲突,改善师生关系,使之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传承育人与教书并重的优良传统,凸显时代责任感。

中国古代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主张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一个教师能否自觉做到教书育人,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其人生境界的高低。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书与育人是辩证统一的。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书则是育人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既有言传,又有身教;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还有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只注重教书的最多只是“教书匠”,能自觉运用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一个好教师。

2 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师权威观。

美国学者R·克利弗顿和L·罗伯特参照韦伯对权威的经典分类理论,把教师权威分为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今天,教师依然拥有制度赋予的权威,但教师运用其权威的方式受到民主、平等这一师生关系本质的制约,不应再采用压服、惩罚的方式,而应更多地采用教育、引导、说服的方式。新型教师权威的根本特征在于教师主要利用其个人因素——自身的内在素质和人格特征来影响学生。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以自身渊博的知识素养、良好的道德风范、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影响学生,追求心灵启迪心灵、精神感化精神、人格塑造人格的教育艺术。

3 与时俱进,提高教学的质量与能力。

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老师是否为自己所喜欢或不喜欢,其能力、知识的丰富程度和人格品性往往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能力强、知识广博、人格丰盈、尊重爱护学生的教师更容易受学生的欢迎,相反,则不易受学生欢迎。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自身的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是十分明显和重要的,因此,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老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由传统社会到信息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高校教师只有主动适应这些变化,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增强自身素质,努力建构多元知识结构,变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传授知识的质量和能力,更好地服务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4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师生交往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大学生毕竟已经是成人。他们希望能与老师处于一种平等、民主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

想。教师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真诚地与学生沟通,有的放矢地给予他们帮助。

(2)适当自我暴露,注重双向沟通。学生喜欢与能够关心、爱护他们,鼓励他们进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尊重他们的感情,并能和他们平等相处的老师沟通。沟通是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教师也要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老师的另一面,从而达到真正的心灵互动与平等沟通。在这种轻松友好的氛围中,教师就容易掌握学生个性,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积极地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

(3)讲究批评的艺术。批评学生是师生沟通中最常见,也是较难处理、甚至令教师头痛的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要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批评方式。在批评学生的错误时,应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学生的性格和批评的场合,灵活地运用批评。在批评学生后,应适当给予安抚,这样的批评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易于接受和改正且不伤害师生关系。总之。要尽量减轻批评带给学生的反感,不能过激,不能打击大多数,要发挥批评的正面效应。

(4)恰当的赞赏。真诚的赞扬和欣赏能帮助学生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因为任何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都有希望被承认、被认同的心理,所以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记得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曾经讲过,也许有些学生身上的优点的确很少,但我们需要拿着放大镜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更应在他们身上找闪光点。不断地鼓励,激起他们的勇气,树立信心。

5 积极应对自身压力,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

面对多重压力,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教师不良的心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尽量设法调整自己、使自己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以愉快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在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创造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指导。

6 全方位努力,共创和谐。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不是单一行动,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班主任发挥着主导作用,学习生活中优秀学生骨干发挥着自身的影响力。所以。当出现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时,我们应该发挥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优秀学生骨干的交叉作用,充分了解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方法改善师生关系,共创和谐。

总之,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而且需要学生的努力。更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营造环境、创造条件,从而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汪小凤.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2006,10,(2):87-90.

[2]周立.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99-100.

[3]邓伟秀.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从教师的角度谈[J].现代教育科学,2007,(1):41--44.

[4]邹强,罗木珍.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