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探索

一、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的实验教科书也同时明显地增加了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提倡有条件的学生在网上阅读、检索、写作和交流,以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协会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不单指单纯的物质技术,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它强调的是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般学校普遍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四种方式为主:单一电子、多媒体、网络、多媒体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特点是: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是跨越时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开放化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面临的选择

何为教育?教育是要给人以继续发展的动力,可以说,注重技术化的教育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培养学生未来生存技能时,只注重能力养成,却忽略了“动力”的持续,教育陷入了理性与人文交织的旋涡中。

在这种环境下,教师面临很大的困难:如何在“动力”和“能力”之间找到平衡?北京市有关单位曾做过一次“什么样的老师最受欢迎?”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和学生普遍欢迎具有5~15年工作经验的教师;有44.3%的学生表示希望“教师要拥有获取新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很多学校也在搞“我最喜爱的老师”的测评,榜上有名的也大多是中青年教师,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资深教师却与之无缘。究其根本,教学形式老套呆板,多媒体运用技术不熟练,与学生缺乏沟通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

教师自身熟练的网络技术,勇于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良好素养,真诚坦率的胸怀都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体验生活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信念: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快乐;只有通过个体的经验和独立的体悟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

的职业,教育才能成为充满人类智慧和闪耀人性光辉的事业。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探索的反思

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反观目前,很多所谓的探索只不过是一些多媒体手段的拼盘,或者是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或者是找到一些视频资料,抓住学生的眼球;或者是提出一些研究题目,发动学生研究讨论……如此种种,不能不说方法繁多,但是在这表面的热闹之后,留给学生的究竟剩下些什么呢?

有意见认为: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是,语文是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是致力于人的内在精神塑造的一门学科。语文教育是丰富人的精神体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它承载着培植人类精神的使命。技术化的语文教学不禁让我想起海德格尔的那句质疑——“然而,在这种活动中,我们遇到作品本身了吗?”教师要带给学生的,是要通过与作者思想的碰撞而触及灵魂。

通过一些视频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是有效果的,但是时间久了,学生一定也会疲倦于这种方式,也就没什么效果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先就设定了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这是不是有些主观臆断了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只是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一个媒介,我们可以阐述自己的领悟,但是却没有权利武断地做出结论,并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网上调查研究,初衷是好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但是事实上呢,网络上的资源纷繁芜杂,如何去粗存精非常重要,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中,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小学生而言,这无疑是比较困难的。

教育不是物质,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是附庸时尚,更不是特立独行。作为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夯实基础,将网络技术和人文情怀相结合,才能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