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国博士后制度

中国博士后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邓小平亲自决策和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长足发展,现在已成为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

“拿来主义”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文革”结束后,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的邓小平面临不容乐观的局面:高级专业人才断层、紧缺,各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向西方学习。邓小平解释这样做的政策是“拿来主义”:“凡是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我们都要拿过来。”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听取刘达关于清华大学情况的汇报,对在座的方毅、蒋南翔、刘西尧等说:“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派出去主要学习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请教育部研究一下,在这方面多花些钱是值得的。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在我们迈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美期间,在中国驻美使馆接见了留学生代表,并同美国正式签订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协议,美方确定在1978年至1979年度接受来自中国的500至700名留学人员。

“不管怎样,科学和教育要多投资”

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共向54个国家派出留学人员2万多名(其中已有1万人先后学成归国),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有7000多人。与此同时,自1981年以来,我国在国内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已近千名。

学成归国以及国内培养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如何安置,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现实而紧迫地摆在党和政府的面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政道和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一批专家学者建议在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博士后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一种吸引、培养、使用高级科技人才的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办法和目的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置一些不固定的职位,挑选一些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从事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以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使之成为具有更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当时,这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并不广为人知。

1983年3月5日,李政道应中国科学院邀请讲学访问期间,第一次向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设立科研流动站的初步建议。3月9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李政道时说:“你提的建议我已看到。我们亦设想过很多方案,但没有那么具体。(人才流动)问题不解决好,出不了人才,是巨大浪费。国内知识分子担心待遇低,但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出力,能否各得其所,发挥长处。” 李政道解释说:“如建100多个站,每站10人,永远保持,就有1000多名年轻人(包括所有学科)。流动了可利于选人,看得出哪里合适。一个站可从属于一个院(所),但站的位置一定要保持,这像个泵,水可流动起来。仅一个所,流动不起来,现如建这么站,就可流起来了。”

陪同会见的中科院负责人卢嘉锡说:“这种流动站可一试,但一定要全国一起考虑,靠一个单位是做不到的。”邓小平说:“这个问题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好。”“但不管怎样,科学和教育要多投资。”“现在财政情况还好,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会见结束后,李政道提出的建议被转到国家科委研究办理,但一直没有具体行动,原因是科委和派出去的留学生没有直接关系。

“这是新事物,新名词,我第一次听到”

1984年4月27日,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李政道来华进行为期四周的讲学访问。他到西安讲学时发现那里并不同意建立博士后流動站,原因是怕人才流动到北京、上海等地。由于该计划迟迟得不到推进,李政道决定直接向邓小平面陈。

5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李政道及夫人。李政道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博士后与博士的区别。他说,博士后是从教师指导到独立工作的一个过程。独立工作的能力需要经过考察。博士后都是一流人才,而其中可能有1/10是超等的,可以成为自己找新的方向、带领别人前进的科学带头人。但要选出这1/10的人才并不简单。在博士后流动站上可以辨别超等和一等。研究单位可以通过流动站选人,博士后也可以通过流动站选单位。因为有了这个组织,可以保证流动,造成竞争。这是个秘诀。简单介绍完后,李政道提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希望国家拨款2000万元人民币建立十几个博士后流动站作试点;二是国内主要机构要采取措施,最好能有一位副总理级别的领导来牵头监督落实这件事。

邓小平说:“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成百成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明天就批2000万。无非是盖房子,买设备。”“这是新事物,新名词,我第一次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了,但我脑子里没有这几个词,是落后分子。我赞成,同意了。”

关于谁来牵头负责这件事,邓小平对在座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说:“你管吧,你管钱。”万里请在座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管,说“他,年轻,懂行”,“我当后台”。胡启立表态说: “先从科学院和教育部开始。”

邓小平最后作结论说:看准了要行动,起码没有危险吧!现在已出现回来的人不知怎么用的问题,使用不对专业,零零星星已有这个反应,成千上万的人回来是很大的问题。以后各行都可以参照这个方法,是使用培养,也是考核。”

邓小平谈话后,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落实。有上百个科研和教育部门提出了建站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决定首先选定20个单位,开展博士后研究试点。

1985年7月17日,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成立。管委会决定,在73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设立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两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50人。

邓小平决策建立的博士后制度,为高层次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摘自《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