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课堂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


  摘 要: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着脱离现实的致命伤,道德案例教法的优势就在于聚焦现实,其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发挥道德案例教学法的优势,需要在道德案例的选择、道德案例的引入和道德案例的讨论等环节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58-03
  深入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今天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不能再满足于抽象的道德理论与原则的灌输,否则道德教育便成了海市蜃楼式的“高、大、空”。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把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具体的道德生活和复杂的道德情景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理解道德、实践道德和发展道德。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是,我们的课堂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个致命伤,那就是远离社会现实,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建立高校道德教育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道德情景中理性把握道德原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坚持做人的准则,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道德案例教学法正是基于这种需要而提出来的。
  一、脱离现实——传统大学生课堂道德教育的致命伤
  高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其中的主干课程。另外还有其他各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进行的道德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灌输式、知识传授,由于教育内容脱离社会,教育方法脱离大学生的实际,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已成为大学生课堂道德教育的致命伤。
  (一)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生活
  大学生课堂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由用来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等组成的一个体系。在传统课堂上,我们传递给学生的往往是经过层层筛选、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不容置疑的道德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呈现给大学生的是社会美好、善良但非真实的一面。真实的社会却是一个充满真假、美丑、善恶的冲突世界,并非课堂教学所展示的那么美好。在价值多元的开放社会里,大学生不再是生活在真空似的象牙塔里,而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在家庭、社会的耳濡目染下,大学生对人、对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理解和判断。如果我们的课堂道德教育还是对现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大学生当成无知的孩童,带领他们只顾沉浸在美好的道德生活的描述和勾画中,那我们的课堂道德教育就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传授的理想的道德原则,就会在遭遇现实时不堪一击,教育效果显得苍白无力。这种重理想轻实际的道德教育内容必须加以改变。
  (二)道德教育方法脱离大学生实际
  良好的道德素养不可能从内部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部加以灌输。高校需要通过德育课堂教学这种教育的主渠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的理论、讲解道德规范。但道德的灌输不应是枯燥单一的理论说教。在传统的“一言堂”式的道德教育课堂上,教师对道德理论的讲授往往照本宣科、不求创新,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道德知识,对道德学习缺乏参与和热情,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了压抑。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民主观念较强,他们已经不能接受盛气凌人式的道德说教。道德内容是社会的,但道德选择却是个体的,因此课堂道德教育必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只有那种符合大学生的需要,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并激发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有效的,否则道德教育的内容就不可能被学生内化,就不可能对其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道德教育效果的知行脱节
  知行统一,是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道德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在理性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全面把握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这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在现实中,知行不一、知行错位等现象在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缺失普遍存在。在道德教育课堂上,大学生普遍认同道德是安身立命之本,接受正直、诚信、礼貌等优秀道德品质,但在具体的生活中,却很难做到慎独、笃行,甚至无视社会公德。在值取向上,大学生普遍接受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等道德理念,主张以义为先,以大局为重。然而实际的道德行为选择却远远低于理性认识水平,“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成了大学生普遍的道德信条,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依然盛行。道德教育要源自现实,归于现实,大学生中的这种“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现象,使高校的道德教育课堂成了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完全背离,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二、聚焦现实——道德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媒介,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见解,做出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它最早起源于187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此后影响逐步扩大,今天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学科的教学之中。对大学生课堂道德教育来说,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现实案例所描述的道德情景引入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大学生在群体阅读、分析和讨论中深化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加强对结论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实践能力。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聚焦社会现实,这正好可以弥补传统道德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一)案例教学法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指导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如果在道德教育课堂上我们只是灌输给学生大量的道德概念、原则和理论,而对社会现实的道德生活不管不问,会导致大学生所学道德理论和他们道德实践行为的脱离。在案例教学中,由于其使用的道德案例来自现实,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带领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就等同于带领学生进入了社会生活,阅读分析案例就等同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这对于大学生把握道德原则、内化道德规范,提升道德能力是种很好的训练和促进。案例教学法提供了一种不用真正深入社会实践,但却在全面接触、并分析处理大量实际道德问题的机会,架起了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大大缩短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