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赵永争:方劲逸宕

当代兴起的书法家赵永争素以隶书见长,笔名文翎,又名泉清,字甬正,别署四雅斋主人。1962年出生于河南西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家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华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家联盟会副主席,中国诗书画出版社副社长。曾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等地多次学习研修,现居北京。

隶书兴起于战国,至东汉中期成熟,东汉晚期鼎盛,魏晋以后衰落。到了唐代,隶书曾有过短暂的振兴,清代碑学兴起之后,篆书、隶书进入复兴。总的来说,隶书以汉魏之风骨,古韵幽幽。

赵永争擅写古隶,沿袭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及秦朝所使用的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的书法体,赵永争的书法把那个时候的书写情况加入现代意识,却又真实地反映书写出来,古朴悠扬。人们在出土的简牍中可以找寻到汉字隶变的早期阶段,也是赵永争书法的原型映像。出土于四川青川的青川木牍、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出土于湖北里耶的秦简,皆可寻觅到赵永争的隶变。与当代很多专工于隶书的书法家不同的是赵永争隶书中的篆法,是篆法隶势,尚还保留着篆书圆笔中锋的痕迹。

但是,赵永争也是一个严习隶法的人。赵永争的作品气势宽博、方劲雄伟、挺峻流丽而又清劲秀逸,得《礼器碑》《孔庙碑》《曹全碑》之真传。观赵永争的作品,用笔瘦劲挺拔,于端庄雅丽中透露着雄健刚强的品格。似乎是《礼器碑》,随笔画多少而变,长短大小、开合聚散,富于变化,纵横跌宕、烂漫多姿。似乎是《孔庙碑》,紧密而宽绰,中必紧聚,左右展开,横画甚长,于峻拔流畅中显露宏博之趣味,以风神逸宕而引人入胜。似乎是《曹全碑》,用笔干净、超尘拔俗,舒畅的横典雅之至。

大家知道,无论是战国,还是秦汉,隶书都较为醇厚。但是唐以后的隶书,则更加工整秀美,更加增添了情意。书法始终是表情达意的东西,为文如为人。写字写得颇似名家却并无神韵和高古的气质,停留在形似上的“学生”大家常见。但是,书法家始终是需要点情怀,需要“此中有深意”,需要“不着一字尽显风流”。虽然并没有见过赵永争,但是他的作品还是颇有些高古,严谨而有情致。让人想到了韩则木、蔡有邻、史惟则、李潮这唐隶四大家。赵永争的书法兼取蔡有邻和史惟则之长。窦蒙在《述书赋》中称:“有邻善八分,始拙弱,至天宝间,遂至精妙。”宋代的陈思在《书小史》中称史惟则是“迫近钟书。发笔方广,字形俊美亦为时重。又善篆籀,飞白。”

赵永争不单擅长于隶书,他被称作是多体字的书法家,他的隶、楷、草、行都写得别具一格。赵永争的多体艺师还是源起于隶书。大家都知道,汉代以后楷书兴起,隶书随之衰落。虽然唐代一度兴盛,但与唐太宗对隶书的偏爱有关,隶书并无新意,始终是偏平直古板了些,也不适应当时的时移世易。直到清代碑学的兴起,隶书才迎来了真正的复兴。“篆宗先秦、隶宗汉代、楷宗晋魏”是碑学兴起的标志,也是篆隶复兴的根本原因。

赵永争潜心摹碑数十载,追溯其根源,得到古人的精髓,却新鲜活泼。他的隶书从汉碑中走出来,建构的结构十分紧密,笔力有骨劲,秀美之中不失磅礴。这样将金石之气与现代气息结合起来,不单单在赵永争的隶书。他的楷书、草书、行书也是一样,气势雄浑,格调高雅,章法严谨,却又是不落时代的。书法毕竟是一件需要抛弃名利,潜心很久的事。重复一千次、一万次,于是成了大师。

晚清诗人何绍基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等。也许赵永争也是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以碑法入行草。也许赵永争也是,楷书得自于颜真卿,以至于横平竖直、整齐凝练、力厚骨劲、气苍韵遒,浓厚的金石之气得益于魏碑《黑女志》、欧阳通《道因碑》。书法家曾熙曾言:“蝯叟从三代两汉包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平原,风之险劲取兰台,故能独有千古。”也许赵永争的行草也是描摹古贴,《痊鹤铭》、定武本《兰亭序》、《圣教序》、《怀素小草千文》以及苏、黄、米、蔡等,使其用笔飞动腾跃、疏密错综有序。由是,方能使得行、草、隶、篆、楷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篆、隶的庄重严谨、行草的飘逸洒脱相互补充,却又各自精彩。碑帖是桥梁,隶书却是贯穿其中的真气,虚实之间、拙朴与点趣之间、随意与严谨之间,生动可观。

“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李白曾经用诗作写出了王羲之用书法作品换鹅的故事,写出了好的书法作品里那种飘洒俊逸、直率天真的风度神韵,也写出了王羲之爱书成癖、痴心求法的可贵精神。赵永争也是一样,其作品高古风流,典雅有情,其炼字一章一点,临碑摹贴,秉烛达旦,废寝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