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场协议看中国对外贸易

摘要:美国的次贷危机,人民币的升值,全球性的经济波动,中国的经济也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影响存在诸多相似性。本文作者通过对日本的广场协议产生背景、对日本经济影响的分析,从影响中国的外贸角度出发,提出了在面对人民币升值与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时的策略。

关键字:广场协议;次贷危机;中国对外贸易

中国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对外出口,对美国出口的依存度尤其大。这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容易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面对美国次贷危机所事业来的金融风暴,中国的外贸受到了了严重的影响。目前人民币升值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元升值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诸多相似性:都经历了长达二十几年的经济高增长,都有着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都拥有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都呈现国内经济过热迹象等。对于有着很高外贸依存度的中国,日本应对日元升值的经验教训可为我国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为中国外贸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

一、广场协议

(一)基本内容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二)广场协议产生的背景

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两种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的3.6%。其次是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扩大到外贸赤字的危机。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开始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游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以及美国经济的困境,都必然带来巨大的日元升值压力,所以广场协议不过是顺应必然趋势的一种实现模式。

二、广场协议对日本外贸产生的影响

首先,日元升值全面抬高了日本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过去曾以物美价廉驰骋世界市场的日本产品,一下子全都变成了商品世界中的“贵族”。日元升值会抑制国际市场对日本产品的需求,从而对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造成打击。这种打击还会通过产业链条波及其他产业,甚至有可能形成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全面抑制。这就是当时日本政府所担心的“日元升值萧条”。据统计“广场协议”后日元的持续大幅度升值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出口。1985年日本出口总额为419557亿日元,1986年下降到352898亿日元,1987年进一步下降到333153亿日元,这种下滑势头直到1988年才有所扭转。出口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经济的衰退。

第二,日元升值降低了日本的进口价格。这固然可以使资源短缺的日本用较少的支出换取所需要的资源,但是,廉价的外国制成品也同时涌入日本,冲击着日本原有的产业结构。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技术含量不高、但对维持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制造型行业受到冲击后,必然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因为一旦没有了这些产业,日本的就业等社会问题将会凸现,进而演化为政治危机,并且日本的产业也将演变为“空心产业”。整个经济的发展失去了支柱,必然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衰退。

三、中国外贸现状及策略思考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中国外贸受影响

当今在以美国经济为首的全球不景气中,人民币汇率紧钉美元并随美元贬值而贬值,有效地提升了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为此被指责为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使得人民币在开始升值,时隔近20年,“广场协议”几欲重演。人民币升值后,对中国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外贸依存度极高,对中国外贸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迅速。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进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总爆发主要是在2008年的下半-年。由于外需的减少,2008年10月,国内出口企业开始出现大幅度的订单减少,这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通常会在3-4个月后完全显现出来,因此2009年1月份出口骤减中很明显有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因素。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月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7.5%;进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43.1%。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国所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中国外贸进出口额已经连续第三个月出现下降,且降幅扩大。很多人对于中国出口贸易下降能够接受,因为外部需求快速萎缩,但不能接受的是进口贸易下降速度居然比出口还快。

2008年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失去了价格优势,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争抢我国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加上国内出口企业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资源型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在21308年上半年)等因素,企业的出口成本上升、利润减少、市场收缩导致了部分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下降,广东、浙江等省市出现较大数量的出口企业关停等现象。通常,一个国家的经济及该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对全球产业链的依赖度越深,那么其进出口状况受垒球经济的影响也越甚。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0%,是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此次出口跌幅巨大也势在必然,这便是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二)策略思考

面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们应吸取“广场协议”的教训,绝不能重蹈覆辙,我认为在外贸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加大出口退税率,放松出口许可证管理

2008年8月份以来,国家先后四次上调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一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政策调整所涉及到的服装、鞋类、箱包等商品出口均有增长。2009年1月份,服装出口105.1亿美元,增长5.7%;鞋类产品出口29.1亿美元,增长10.6%;箱包出口11.5亿美元,增长8.3%。但由于外需不足,国家即使推出刺激出口增长的措施也不能影响国外市场,更不能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因此,今后在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时还需要委以多管齐下的政策。从出口政策来讲,虽然,2009

年起,中国还将放松或取消一些行业及企业的出口许可证管理、降低出口关税,以拉动出口增长。但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出口退税的上调幅度仍不足,希望国家能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至17%,也即实行“征17%退17%”的政策。

2 保持汇率的良性变化有利中国外贸

汇率的变化带来的人民币升值,使得其直接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从而影响到我国的产业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是必然的趋势。但人民币升值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相适应,特别注意避免人民币在短时期内急剧升值(或贬值)。良性的汇率变动(升值或贬值)应该表现为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类似“广场协议”那样的大幅度汇率调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签订类似“广场协议”武的国际性文件。为此,要让汇率始终能够反映经济基本面。当然,汇率不倪仅是经济可承受性问题,也是政治可承受性问题,在这方面,要在战略上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立场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在出口导向方面,重点促进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稳定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

今后我国出口一方面不能过多地依赖传统大宗商品的数量优势,而是要注重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的质量优势,另一方面国家在出口大幅下降的状况下,稳定传统产品的出口也是有积极意义。主要要把重点放在振兴国内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鼓励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减税等政策提高企业竞争力,稳定现有就业,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此弥补出口下降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对稳定就业意义重大,目前形势下更要大力扶持和援助。

4 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培育,是回应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治本之道。

对于日益开放的中国,人民币汇率不仅是国际收支的风向标,更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如果说人民币要升值,那也应是建立在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基础上。从日本的经验看,在本币升值前应尽力消除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使得国内经济面对本币升值的冲击具有足够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以达到有效地、平滑地分配经济资源。为此,广义的经济结构改革应是制定政策的最高目标,它包括放松管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内外并举、管放结合,才能真正振兴中国的对外贸易,才能真正使中国经济平稳度过危机,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