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贸业务量迅速增加,各类应用型,特别是外贸专业(经济类)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如何培养高级应用型的外贸人才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构建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分析其主要内涵,并对建设支撑适应这一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保障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实践驱动型 能力本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如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和知识积累型的教育模式,对目前我国急需的高素质经贸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长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创新势在必行。

一、构建体现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体系构建应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及教学体系的内涵

学校的目标定位在建立教学体系中起着统帅与主导作用,因为不同学校的不同定位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要做到准确定位自身的办学目标,就需要认真研究与其他教育类型、教育层次的教育有什么内在联系和区别,比如高等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知识型、研发型、技能型等有什么关系,进而把握住自身的本质特征和目标要求。

第一,知识型目标。知识型从广义上来说,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教育,迄今为止培养的人才,可统称为知识型,故有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称为“知识分子”。其教育目标主要是对传统文明成果的传承与播衍。从狭义来说,也可以说知识型就是学科型,因为就某一专业人才所学习掌握的知识领域都有一定的范畴,局限于某一主要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力求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毕业生主要从事学科知识的传递工作。

第二,研发型目标。研发型人才也可以说是创新型人才,研发型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过程,而创新型则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发现、发明、改进、创造的结果,就其实质内涵,可以说属于同一种类型。研发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既要有所从事学科的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所掌握的技术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研究、实验、总结、改进的综合性品质。毕业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第三,技能型目标。技能型人才亦称技艺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泛指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了解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个主要工种、工艺、岗位或几个相关工种、工艺、岗位群的操作技能,能够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作。

最后,应用型目标。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它与知识型、研发型、技能型人才之间即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联系在于应用型人才也同样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区别在于它既不需要知识型(学科型)人才那么丰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不需要技能型(技艺型)人才那么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艺,更不需要研发型(创新型)人才那种研发能力和创新品质。

为此,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院校,要改变长期以来一般本科教育相对轻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做到既坚持本科层次的理论教学又要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并且这种教育的内涵要有自身特色。它必须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企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富有创新精神,以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

(二)建设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闭环教学体系

图1所描述的是一个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应用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能进行自我调节以推进实施理论与实践有力结合的闭环系统。

图1: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闭环教学体系

该图显示,系统的顶层设计是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它在整个框架结构中起着统帅与主导作用,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系统的战略选择。第二层次是实现顶层目标的核心与基础,主体体现的是以应用型本科专业为主的专业群与“宽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实践驱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等为主的人才培养过程;而支撑这一内涵建设的是保障系统,即师资队伍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控系统、教学研究系统。第三层次采用将毕业生质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质量的差异反馈机制,与顶层设计进行比较,进而指导人才培养过程的方法,从而使整个教学体系形成一个意在达到良性循环目的的闭环系统。

二、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涵

(一)构建“面向应用,以应用型本科专业为主的多科性学科专业群”

经济类专业体现其应用型,特别要注意组建有很强应用特性的学科专业群,否则很难确保其办学目标。这些学科专为群主要体现在其专业方向课上,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结算等,这些课程都体现了较强的应用性。同时,为了便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还可辅之以建立一些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统计、法律等其它学科的专业。构建以应用型为主的多科性专业群,是应用型专业坚持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教学的内在保障。强化学科意识,加快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上层次的重要标志,为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建设的快速建设方向,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定位的学科专业群,经济类专业要特别关注人才专业方向需求的变化,如经济类专业中应用型最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科建设进程中,要时刻关注入世后,市场对贸易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的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外销员及报关员等。外销员对外谈判、签定合同,跟单就是落实定单,国际商务单证员是中间环节外贸单据的处理,报关员是海关的一些事务处理,这四个环节是独立存在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将外贸整个运作流程都有效的连接了起来。随着分工的细化,使得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二)编制体现“跨学科、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经济类专业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它的专业教学应体现“跨学科、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的特点,即既要重视本科层次的较为宽泛的理论教学,又要分外注重理论的应用,真正实施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这既是学校的“立校之基”,也是学生的“生存之本”。因此,只有编制能充分体现“跨学科、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才能使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赋予经济类专业的应用型的内涵,体现“跨学科、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的特征。

1.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内在条件,是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能力本位”即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根本性地位,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实施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哪些教学环节?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了培养必要的职业能力服务的。这里所说的课程既包括一般常规意义上的理论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商务等,也包括一些应用性课程,如上面提到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以及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如贸易实务模拟操作以及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2.以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以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路和程序。一个专业培养方案可能涉及到很多项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若干课程内容之间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即知识的前后承接、左右呼应等,“学科本位”的设计思路是按知识的系统和条理进行组合、编排以构建其完整的课程体系。而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则应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对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的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结构,如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和外语到学科基础课的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再到专业方向课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都体现了以能力主线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实践驱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实践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它在重视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起引领作用的同时,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对于提高理论教学效率的“驱动”和效果的检验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宽基础、重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必然反映。同时,它十分关注那些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而且有其鲜明的教学特色。

1.“实践驱动型为主”的教学需要“应用型”师资队伍。要求强化教师对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如为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要花大力气充实外贸实务方面的师资力量。

2.“实践驱动型”为主的教学需要有足够数量与质量的实践或实验教学活动。实验课程的构架既要为学生培养掌握基本技术能力服务,又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服务,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此外还要加强课程设计环节,象商品学课程设计、营销企划课程设计、证券投资模拟实验等,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实际动手能力、将知识综合集成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3.“实践驱动型”为主的教学以重点课程建设为抓手,坚持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要注重充分体现课程内容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先进理论与其应用紧密结合;注重理论教学内容的应用型,如为适应入世对外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可设置相应课程如报关实务、外贸英语口语及职业资格培训等。

4.“实践驱动型”为主的教学需要将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社会调研、第二课堂学习,支持他们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5.“实践驱动型”教学需要“开放与合作”的教学模式。要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引进国外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用以快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建设支撑适应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保障系统

(一)适应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系统

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的师资队伍应由业务素质高、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教师所构成。培养这样一支师资队伍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即坚持以师德为核心,以教师的业务和技能水平提高为主要内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创造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锻炼,且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使之将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需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出台不同的激励与考核政策;需要关注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教师和重视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形成一个开放与流动的师资队伍人才系统。

(二)专家主导的教学基本建设系统

快速推进教学基本建设是学校提升的基石,为使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科学、合理、有效,必须制定资金投向原则、创新建设机制、规范项目管理;资金投向原则:集中投入、资源共享、突出亮点、提高水平、满足教学需求;创新建设机制:引入“立项”式专家主导机制,成立教学工作专家委员会,全程(立项、中期检查、验收)追踪审议、决策、评价;规范项目管理:以制度求规范,以专家主导保障教学基本建设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做到项目建设成果与使用效能相结合,更注重使用结果。

(三)网络化、多视角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教学管理应覆盖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全方位的教学管理还应体现在学校与系(部)两级责任制,以及教研室、各个教学管理岗位、教学工作委员会和督导委员会等方面的管理上。在此,学校和系(部)一把手的重视程度更有特殊的意义,它是衡量教学管理是否具有全方位性的标志之一。

(四)闭路循环的教学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教学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完善以教学校长领导下的多视角层次督导(在职教师、退休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一般行政人员等督导)、多人员侧面参与(对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等参与)、多环节抽查(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工作等的抽查)、多侧面形式推进(从监督、检查、咨询、指导等侧面推进)的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立体系统;探索建立检查与督导、评教与评学、考试与考核有效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方法;定期召开全院教学质量监控结果(校、系两级)分析会,将教学质量结果与教师个人、部门系、部、处的教师个人考核挂钩与职称(务)聘任、优秀学生和奖学金评选等相结合;终端监控。由于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毕业生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比较后的偏差反馈上,这一反馈有利于直接调整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

(五)应用性、前瞻性的教学研究系统

要形成校内外结合、多层面、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研究网络,就要建立“根据用户需求立项研究制”。这对提高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和前瞻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坚持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也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构建了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应用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能进行自我调节以推进实施理论与实践有力结合的闭环教学系统,分析了其主要内涵,并对建设支撑适应这一理论与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保障系统,即师资队伍建设系统、专家主导的教学建设系统、教学组织系统、教学研究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

参考文献:

[1]董大奎.构建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8,(2).

[2]魏饴.新建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应用型特点.中国高等教育,2004,(9).

[3]李兴明.大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才开发,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