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正成为社会上的热门专业。持证报关员在市场上愈加紧俏。由于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用人单位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学这方面专业的学生却又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笔者经过诸多高职院校和大量外向型经济企业的调研,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很不合理,甚至只是在国际贸易类专业中相应增加了一两门报关、报检的课程,而更多的高职院校还是采取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的三段式模式。这种缺乏科学性的课程设置,课程与课程之间彼此割裂,没有连贯性,内容重复或缺漏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性的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教科书是按照传统方式编写,有些还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教材内容方面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流程。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学校甚至直接用海关出版的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该教材内容繁杂,篇幅冗长且价格不菲。其结果是学生学完了还是一头雾水,技能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

(二)教学方式、手段过于传统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是一门涉及海关、运输公司、港口、检验检疫局以及进出口商等多方部门的学科,课堂上所授的知识是以操作程序为主,理论指导为辅,并且业务流程比较复杂,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但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点,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开展理论框架,分析重点概念和重点问题。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教材+教案+粉笔的传统模式。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教师教起来也是很吃力。

(三)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是校内与校外教学组织实施的过程。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校内实训方面,大多数学校在多媒体机房用教学软件进行,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关于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教学软件少之又少,而且质量方面也有很大缺陷。因此,很多学校不得不采用传统的国际贸易软件代替报关与国际货代的软件来开展实训课。虽然这样的实训也能把一系列贸易活动串起来,但是报关与国际货运的实训更偏向于装货、运输、报关等各种进出口手续的办理,且具有环环相扣的连续性,可见这两者的工作涉及面有很大的不同。

(四)师资力量困乏

高职院校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教师普遍严重不足,“双师型”的教师更是严重缺乏。这是由于目前大多数这方面的教师都是国际贸易或国际物流专业毕业的,从事教学后,因岗位的需要,才转为报关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但由于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课程时效性很强,每年的教材内容都有更改的部分。同时,它与港口、海关、物流密切联系。很多老师都不注意这方面的区别,并且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二、主要解决方案

(一)课程设置与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

(1)职业基础能力课。开设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商品学、对外贸易政策与法律法规、国际商务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国际金融、涉外礼仪、商务心理学。

(2)专业核心能力课。

①国际货运代理能力(租船订舱、缮制单证、函电及口语沟通)。开设课程:国际海上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货代英语、外贸函电与单证。考证: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主考部门:中国国际货代协会)、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主考部门:商务部)

②货物运输与保险能力。开设课程: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

③报检报验能力。开设课程: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考证:报检员资格证书(主考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④报关能力。开设课程:报关实务、商品归类。考证:报关员资格证书(主考部门:海关总署)

(3)职业素质能力课。开设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实训(国际货运代理仿真实训)、职业教育(团队精神、企业文化、人际沟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4)职业创新能力课。开设课程:揽货管理、客户管理(客户满意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货物运输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

(5)实践课程。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在教材编写方面,应坚持提高学生的兴趣、工学结合的方向编写。现以《报关实务》教材为例。首先,将教材分为四大篇。第一篇从了解报关开始,介绍海关的基本情况和管理职能,海关对报关企业和报关员的管理。第二篇为报关程序,对各种类型的货物从简单到复杂分别阐述。从一般进出口货物延伸到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和暂时进出口货物。第三篇为技能篇,即商品归类、税费计算和报关单填制。第四篇为以海关法为基础的各种法律法规。其次,在教材的编写中,可以邀请该行业有资深经验的员工或海关的培训教师加入编写,至少把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作为重要的素材。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等,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图片、动态演示工作流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报关程序时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法,用一些企业实际进出口货物报关流程为例,演示讲解和比较不同的报关程序。最后,能让学生按流程模拟角色进行操作练习。而在讲解商品归类和进出口税费的计算,就应采用强化练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归类技巧和计算方法。同时,在授课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以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效果。

(三)开展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

实训教学在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校内实训可以通过实训软件在实训室里进行。对于报关实训软件缺乏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采取这样的方式,即学校派教师到软件公司,与该公司合作开发实训软件。一方面,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够有效指导软件公司按照学科的特点、科学的流程开发出实用的软件。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本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通过这样的模式,学校可以开发出实用的软件,又可以大幅度降低该软件的成本。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CBE 模式,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增强课程设置弹性,适当加大对校外实践的力度,以此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逐渐建立“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培训考证→实习基地实践→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不间断的巩固。

再次,校外顶岗实训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展。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联系报关行和货代公司,推行“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办学模式,建立校外实训的基地。这样,既可以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学习的机会。

(四)加强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报关专业教师的提高,可以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方式解决。所谓“走出去”就是要求将现有全部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陆续到报关企业学习一定时间,或到报关学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所谓“引进来”就是通过较为优厚的待遇,引进一批报关行业优秀而资深的员工。这些人才的引进,既可以把他们报关行业的第一线真实情况带到课堂,也可以对原有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同时,这些引进的人才,本身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有利于学校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炭高等教育,2008.2

[2]孙康.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N].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0